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批判话语理论中,新闻文本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布道坛和社会权力的竞技场,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文本以互文方式相互投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以文本间的互文性为入口,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话语秩序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式,是利用互文性对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较为广泛的影响范围。西方发达国家将电视节目作为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载体向全球传播。这些输出内容,在丰富第三世界国家媒体内容的同时,也将电视节目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参与建构了国际话语体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容,正在被具有去中心化、全民化等特点的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工作和国际话语能力建设。各种各样新兴媒介的出现使相对固化的国际话语结构产生了变化。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了打破旧有秩序和规则,提高国家形象,重新建构开放平等的全球话语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从革命话语到技术话语到人民话语,从集体主义的呈现到个人特色的凸显,袁隆平媒介形象的生产与演变,真实地映射着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科学家的态度变化。《人民日报》对袁隆平媒介形象的建构具有鲜明特色,其话语生产模式包括: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价值宣传、以英雄原型为根基的形象塑造和以集中报道为主要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4.
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对女性媒介传播策略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最普及的文化载体和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将女性媒介视为一个大的特殊文本,我们尝试着从意识形态叙事与修辞的角度,对其传播策略进行文化解读,以揭示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潜在意义。中国当前的女性媒介主要利用男权中心、消费主义、身体政治等三种叙事话语建构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传播理论的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媒介”的话语建构,其知识来源可追溯至传播思想史中的“泛媒介论”。基于空间媒介的视阈重新审视城市形象传播的理论建构,彰显了符号学的方法论意义,即城市形象建构可被视为城市空间意象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进程凸显了空间媒介各异其趣的解码潜力:符号呈现、符号重构、符号互嵌。通过对城市文本的话语、象征与隐喻分析,也揭示出城市形象建构是充斥着权力博弈与话语争夺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化需要铁人精神.铁人精神与社会化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铁人精神是社会化的结晶,社会化是铁人精神发展的社会基础,铁人精神与社会化的结合能赋予民族以强大的生命力.铁人精神在人的社会化中主要具有带动和榜样、团结和凝聚、发展和传承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本在性别与传播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近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性别与新闻业的关系,将性别作为报道主体或报道对象来展开研究;二是考察媒介实践、话语文本中的性别如何被建构;三是关注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性别传播新议题。该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女性的媒介经验探讨转向更为关注性别角色的媒介实践及文本话语生成,发现性别权力与媒介、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的变化。社会发展及性别观念进步带给性别传播研究更丰富的研究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改变了传播范式和舆论生态,开启了传播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适应转变要求,审视媒介的迭代意味,洞见媒介迭代对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环境等维度的冲击.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全媒体的发展,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主体的主导与引导、话语的释义与赋义、环境的引领与协同,在解构中建构,变挑战为机遇,做好媒介与意识形态的有机契合,进一步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量、不受时空局限的信息交互、匿名的平等对话语境及去中心的众声喧哗场景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主导。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解构,面临话语主体权威被消解、话语单向传播格局被打破、话语方式面临失效等嬗变。而这一嬗变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优化契机的同时,也打破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态平衡并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坚持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秦文贵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期的延伸和升华,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又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本文概括论述了秦文贵精神"爱国主义、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技创业、扎根基层、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拼搏不息"的内涵,揭示出了弘扬秦文贵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媒介曾长期被理解为一种传播思想的介质而其本身不具意识形态性,但在马克思看来,媒介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等一系列早期文本中,马克思认为,人民性是媒介的本质性规定,独立客观地报道新闻真相则是媒介的基本职责,媒介还有表达人民思想自由和利益诉求、进行理论斗争和现实批判、生产文化以及教育人民的重要功能。马克思通过对媒介传播中的政治权力渗入、商业资本支配以及意识形态幻象制作等情况的分析,运用道义批判法、阶级分析法和多变的话语表达方式,深刻揭示和批判资产阶级媒介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这对当前的媒介意识形态批判和建设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具有丰富的逻辑意蕴,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话语需求紧密相连,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事业发展的题中之义。高度重视理论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理论传播,必然需要因应时代的理论传播话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探讨其话语建构的逻辑原则,从话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要素解析话语建构的逻辑运行机制,结合具体实际不断加强其学理性研究和实践性探索,可以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能,在话语实践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议论是叙述话语的重要类型之一,可靠的议论是小说发挥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的修辞建构,但不可靠的议论不仅无益于文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反而会消解文本语言的艺术性,乃至作家自己的艺术素养。以文革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作《金光大道》来分析,生硬议论对艺术真实性的消解;冗余议论对细节合理性的消解;点题式议论对作家艺术素养的消解。浩然的《金光大道》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尽管它表现出了优秀的民族语言的艺术特色,但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和限制中,其议论话语暴露出的创作硬伤,使其力图升华的政治意义在读者的审美意识中被抛弃,甚至被无情地诟病。  相似文献   

15.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一面旗帜。城市精神理应是城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追求不一定是经济增长这种直接的目标,而是准确概括出被实践证明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因素;大庆精神是大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它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庆精神塑造着大庆城市的气质与风骨,彰显出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构成了大庆"软实力"的核心,是代表和展示大庆城市形象的"名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隐形资本的社会影响力,主要由主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与此同时,媒介可通过话语对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力进行传播和重构。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围绕《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TIME 100)进行数据分析,以上榜公众人物及其被评价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如何传播和构建为研究问题,从内容分析的角度探究高影响力人物的主体属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研究影响力的话语表达。研究发现:榜单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性别偏向,性别差异逐渐缩小;不同类别的话语表达指向不同的资本类型;对于中国公众人物影响力的话语表达强调政治与经济的全球影响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同时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污名化;在社会影响力的话语表达风格上,呈现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力落差。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诗学以历史叙事、文本、表述和话语为建构元素,批判性地考察历史及历史修撰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传统意义上的倡导客观元叙事的历史意识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颠覆。在这种“历史转向”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异军突起,在对于外部传统及自身内部的双重“否定”中,建构了文学的精神价值要求与消费时尚的审美接受向度相“悖反”的统一,找寻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握手言和”的第三种立场。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标志着这一重要的小说创作思潮思想上的日渐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常州文化传播是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常州的历史积淀和当代传媒视角的认知、解读和融合。常州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是针对常州城市形象、城市性格、城市实力乃至城市意志具象在较为广泛的区域舞台乃至更大范围的综合展现所形成的常州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达系统。在常州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中,电视媒介在由传统媒体向当代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进程中应以其独有的表现方式超越信息和娱乐提供,塑造社会共识、意义和价值观,并通过信息中的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作为电视剧的热门题材一直受到媒介机构的青睐以及受众的追捧。而随着其影响的日益扩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塑造并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也开始逐渐为相关机构所重视。通过文本分析可知,在对众多意识形态话语的打造中,构建并确立民族认同是电视剧试图通过影像历史达成目标的难点所在。与此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应该怎样理解历史再现时虚实交错的暧昧,以及媒介机构与受众在意义的传播过程中分另q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