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利亚·撒克斯特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其作品以其所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了她在岛上的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尽热爱,这份热爱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致,也延伸到了神秘而令人胆怯的荒野之中。本文结合当代环境美学家关于“非美自然”的论述,并参考康德对于纯粹审美判断的阐释,从“距离”与“道德”两个角度对西利亚作品中关于灾难性自然景观的言说进行审美意义上诠释。西利亚坚持以自然的名义欣赏自然,希望借助康德式的纯粹审美还原审美自然灾难的合理性。此外,她选择成为灾难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克服了“恐惧”对于审美自然灾难所产生的阻碍,证明了欣赏自然灾难的可行性。分析西利亚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是对自然文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当代环境美学理论的一次反哺与验证。西利亚对自然灾难的审美言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不仅为人类积极地理解自然灾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扩宽了“非美自然”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2.
灾难意识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文明程度和基本素质的一种体现.在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是否具有灾难意识,直接影响到媒体在抗灾救灾、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发挥.不断强化媒体灾难意识的培养和构建,提升媒体灾难防范能力,有利于对次生灾害的防范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3.
从媒体素养的角度出发,透过检视台湾地区主流媒体"电视新闻"对日本发生的3·11大地震灾难新闻再现情况,进一步比较"报纸"的民意论坛与"网络"乡民的意见讨论有何差异,呈现台湾主流媒体所再现的灾难新闻与台湾民众所关注的灾难新闻究竟有何不同,据此讨论当代主流媒体在处理灾难新闻时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电视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再现是所有媒体中较单一,也较会呈现"灾难秀"的媒介;报纸的民意呈现,以对政府期待灾难的处理、关怀社会国家的面向作为意见呈现的主轴;网络的意见讯息则是较为多元、积极性与行动力。本研究认为,电视主流媒介应多参考贴近民意的讯息呈现,才能使灾难新闻发挥对社会帮助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过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民主一度太少了,因此,在建设“四化”的新时期里,要多讲一点民主。可是,有些人却不同意三中全会的这个精神,说什么“前一段民主太多了,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民主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很不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这不能不辩论清楚。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来看,似乎还没有发生过“民主太多”的“灾难”,有的倒是数不清的“民主太少”的灾难。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是建立在有着深厚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5.
近日,从媒体看到一位年过7旬的老妇,因一场大火烧光了她的全部家产,一时想不开,竟跳楼自杀了;一老汉因儿子突遭车祸丧生,自己在悲痛中也自杀了……这一幕幕的悲剧告诉我们,人生不在于遇到多么可怕的灾难,而在于灾难降临之时,自己能否想得开。在河南省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村里有一位今年已87岁高龄的老汉,因为他心胸宽阔,遇事能想得开,反倒由灾难走向了幸福。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综合利用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和logit回归模型,对我国小学生灾难知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自我教育对小学生灾难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社区教育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具备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主体是家庭、学校、媒体、自我和社区;可以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自我教育、社区教育"五位一体"、多元联动的小学生灾难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大地震刚发生时,很多国内外媒体都想起了一个地方—都江堰,这项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在这次地震中未受损伤,而它的建立恰恰是中国与灾难抗争的典型写照。中国从古至今不断经  相似文献   

8.
[摘要]我国进入灾难频发期,媒体也随之出现灾难报道的热传播,这样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于灾难事件的信息知情权。但是灾难报道不应该仅局限于抗灾、救灾活动,应该从生态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叙事学等多维视角拓展报道空间。当然,提高报道质量和报道空间,还需要更多相关思考,比如灾难报道的情感把握,灾难报道的报道伦理、不同群体的心理看护等都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灾难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社会里的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它通过自身的艺术方式纠改着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显示了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类文化与周围的自然相互依存,互荣共生,各种生物都拥有在茫茫宇宙中平等生存权利的生态观念,表达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世纪艺术的形成,人们往往从北方蛮族那里寻找依据,简单地把中世纪艺术贴上倒退的标签,而相对忽视自然灾难对于中世纪艺术的重要意义。在自然灾难的作用下,基督教最终征服了罗马人、北方蛮族,并创造了不同于古典艺术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在基督教那里自然灾难不仅演变成为上帝惩罚人类贪婪的刑具,而且是对上帝存在的确认。这就意味着:中世纪以上帝为中心的艺术必然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体现出自然灾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请贼帮忙     
江大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净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小区里的人都不待见他,碍着是邻居,又不好多说什么。这天下午,江大头一觉醒来,溜达到小区棋牌室去玩。棋牌室里人多嘴杂,像这家买了啥东西,那家去了哪儿旅游的话,总是时不时从一些人嘴里冒出来。  相似文献   

12.
对突发事件进行电视直播是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对突发事件的直播也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意识和综合实力。汶川地震是中国媒体首次全情直播灾难事件,开辟了中国电视媒体灾难直播的新时代。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要坚持及时快速、真实呈现、强化互动、巧妙引导等策略,以保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美国灾难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社会里的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它通过自身的艺术方式纠改着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显示了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类文化与周围的自然相互依存,互荣共生,各种生物都拥有在茫茫宇宙中平等生存权利的生态观念,表达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是数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难.本文记录了武侯祠在这场灾难中经受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突发灾难事件的舆论会成井喷状爆发,在事件发生后的不同阶段,舆论关注点会有不同。新的舆论议题不断出现,但持久度并不高,其主流是网民的情绪表达,其中也兼有理性的思考。社会化媒体在突发灾难事件中承担信息传播和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舆情的管理中,要让社会化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和情感宣泄的通道,理性看待灾难事件中的网络动员,并重点关注舆情中变数较大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25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已超过6万。地震刚发生时,很多国内外媒体都想起了一个地方———都江堰,这项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在这次地震中经受了考验,而它的建立恰恰是中国与灾难抗争的典型写照。中国从古至今不断经受灾难洗礼,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了中国人的智慧,也造就了中国人坚强的性格。全世界300年来的大灾一半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亲密时应该说些什么,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它是个难题,情话由谁来主说,说什么显得最情深,说什么显得最性感,说什么最诱人,是一门需要探讨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全国五省市调研数据,考察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中11种因素对我国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教育、社区教育、媒体教育显著促进我国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掌握程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水平增长上的应有功能未充分发挥;同时,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对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培养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及媒体教育五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都选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作为分析的文本,却极少采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自然灾难新闻等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选取灾难性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媒体对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论证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