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周莲珊 《新少年》2010,(4):11-11
《新少年》陪我们一家三代走过几十年。每当父亲与我,我和女儿看到家里那些积攒了好多年,封面有些泛黄的《新少年》,往事总是浮上心头。 我家在辽西农村,读小学的时候,当时,唯一可以看到的课外读物就是《新少年》的前身《红小兵》。  相似文献   

2.
《新少年》杂志已走过了60个年头。它像人一样,从童年、少年成长为壮年。回忆起我的文学创作道路,应该说,我是和《新少年》一起成长的。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中叶英国中产阶级的全景图。从等级森严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维多利亚时期,阶级的流动性凸显,中产阶级文化相应体现了巨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根据雷蒙·威廉斯对主导文化、残留文化和新兴文化的界定,主导的绅士文化与贵族文化的残留、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之间存在着不断互动、兼并、此消彼长的运动。通过小说人物的阶级身份展示的文化风貌,可以观察狄更斯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回应,体悟他对中产阶级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20年前,我担任《新少年》杂志社总编辑,有幸成为这方纯净园圃里的护花园丁。经过“童心未泯”的耕耘,我感知了稚气未脱、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纯真、善良和快乐。  相似文献   

5.
6.
谭小强 《新少年》2021,(3):12-13
与《新少年》相识,始于三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每当一期《新少年》发下来,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之后才能安心拿起慢慢再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二刷三刷,甚至更多。1997年,我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也是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对《新少年》的那份喜爱依然不改,于是带动学生和我一起读,一起参与《新少年》的活动。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也都爱上了《新少年》,从那时起,《新少年》成为我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7.
日本著名小说家国木田独步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随笔和短篇小说.《少年的悲哀》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其少年系列的代表作,文笔清新,独树一帜,关注“小民”生活的喜怒哀乐.文章概括了《少年的悲哀》中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三位登场人物的形象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结合国木田独步命途多舛的个人经历和作品发表的社会背景,探究“悲哀”背后隐藏的时代悲哀.  相似文献   

8.
莫春华 《新少年》2010,(6):35-35
儿子内向、文静,天生就喜欢看书。这大概和遗传有关系。上学后,我为他订了好几种少儿读物,比如《新少年》、《好孩子画报》、《故事大王》等。由于才上一年级,好多字还不认识,每期《新少年》来的时候,他都让我跟他一起读。  相似文献   

9.
《新少年》2010,(1):21-21
你和《新少年》交朋友好几年了吧?你知道吗,《新少年》已经60岁了。在过去那么多年,她的名字还叫过《好孩子》、《红孩子》和《红小兵》。你的爷爷奶奶一辈和爸爸妈妈一辈,也一定读过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也因电脑的出现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可是《网瘾逼他赴死路》这个故事改变了我的这些想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出于忧国忧民的认知与情怀,在《少年中国说》中表达了一种启蒙立场的民族主义。忧国之心生发其民族主义的救亡呼吁,忧民之心昭示其民主主义的启蒙立场。致力于国家救亡的民族主义意识与致力于民众启蒙的民主主义意识交相并存,贯穿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两个主旋律都在此文中回旋激荡。学界应该重视此文发自启蒙立场的民主主义内涵,借以引导读者思考现代国家的少年应是怎样的少年、应该具有怎样的国民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少年心思写歌——评曹文轩的小说《细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文轩近年来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独树一帜的美学追求,还在于他探入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少年情怀.<细米>格调优雅浪漫,以细腻的笔致描写了敏感多思的少年心思.<细米>有美的内容,也有美的形式,是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美的收获之一.  相似文献   

13.
狄更斯在其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犹太人物形象——恶棍费金和绅士瑞亚先生。费金的肮脏丑陋、讨好巴结、吝啬贪婪以及残忍恶毒,与瑞亚的温和优雅、自尊坚定、追求平和以及同情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背后所反映的,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反犹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丑化犹太人的典型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刻意进行的犹太人形象颠覆,狄更斯为自己、也为整个犹太民族进行了正名。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青春迷惘的母题方面都颇为相似,但两部作品又各具特色。从主题上来说,《沉沦》更偏重于性的“革命”,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偏重于“爱情”;在内容上,《沉沦》更多地发扬了抒情传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多“史诗”的成分;从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沉沦》更为现代,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现行《少年事件处理法》于1997年公布,是一部实体、程序、组织相综合的法律。该法对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设立了独立的程序,立法理念也着眼于少年成长的非连续性,三种回流机制的设计使少年有多种机会进入少年保护事件程序,这些都有助于实现保障少年健全的自我成长的目的。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未来的立法中,我国大陆地区应订立一部专门的少年法;同时,在观念上,要放弃对少年单方面的爱,真正尊重少年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魏振明 《新少年》2020,(1):66-66
那一天,我们班参与了《新少年》咔嚓剧场的演出,虽然我不是主角,但也好开心。《难忘的生日》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名同学得到父母给的50元钱,他上课没心思听课,一直和好朋友议论该怎么把钱花掉,被老师发现后挨批评了。但是最后老师用特别的方式为他庆祝了生日。参演的主角是闯恒成,他也曾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我想那一定是他最难忘的一次生日。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快乐的生日不是买贵的、好的东西,而是有大家的陪伴,那才是最开心的。  相似文献   

17.
18.
晚清"新小说"是近代知识分子应对时代危机的产物,它着眼于对大众情感进行整合与教育,其目的在于想象和构建一种新的主体。在除旧布新之际,"少年"表征了新的时间起点,而"少年"之"成长"则意味着将线性时间注入进步历史观念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基本母题与形式结构。"新小说"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第一人称少年主人公形象,通过讨论其中所呈现出的多种形式症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危机下半殖民国家面对现代转型时的难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和鲁迅都是具有哲学头脑的艺术天才 ,他们分别在《老人与海》和《伤逝》中 ,以精湛的艺术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使小说达到美学和哲学上的和谐统一。本文就两篇小说所产生的哲理性问题 ,从人生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生哲理和社会哲理的渗透问题进行了分析 ,这对于鉴赏这两篇小说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频繁使用死亡元素进行文本架构,表达对于死亡议题的思考与探索。根据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假说及宗教伦理死亡观的理论,分析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可以得出结论:死亡是建构自身存在价值、构建生命内在动力、追求生存本质意义的重要前提和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