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生死、祸福,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命运。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深沉的命运意识。由于命运的神秘性,因而命运意识能够赋予文学作品以深沉的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要想让作品拥有永恒的魅力,深沉的命运意识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冉正万小说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善于写离奇诡谲的故事,以幻觉、梦境和神话传说,营造虚拟的世界,小说也因此而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氛。作者对神秘和趣味的追求几乎是唯一的,幻象是文本的主体,现实指涉则退居其后,甚至只是一种似有似无的隐蔽性因素。这使得他的小说在当下文坛别具一格。即便如此,二者之间仍然有着一种影影绰绰的对应,从中表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的焦虑以及对人处境和命运的关心。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的<凡夫俗子>(Everyman)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历程.主人公凡夫俗子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疾病和痛苦,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感受到生命结束、死亡到来的可怕,但他最终超越了对肉体毁灭的恐惧与拒斥,以莫大的勇气正视肉体的死亡,以坦然的态度接受生命的终点.罗斯对主人公的刻画已经超越了前期小说创作中种族和身份的主题,凡夫俗子的人生历程不但展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处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死亡必然性的一种接受和认可.肉体的毁灭是人生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的全部.罗斯将主人公的生存与死亡置于整个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以一个凡夫俗子的死亡探寻着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十分注重对动物的书写,这不单纯是对动物本身的关注,更多地寄寓了作者对人类动物性的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动物形象的塑造构成了对人类动物性的隐喻。从对山林中充满野性的动物身上,可以发现莫言对人类动物野性的呼唤和赞颂,通过对驯顺动物生命的描绘,隐喻着人类"种的退化"的缘由,人类与动物命运的对比呈现,更凸显出荒诞历史岁月对人类动物性的干预、劫持,而能够应对、解构这一荒唐局面的力量亦来自动物本身的力量,其间流露出作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悲悯。  相似文献   

5.
李锐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一直是围绕"从个人出发去追问普遍的人类困境"这一命题而展开,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尽展示与言说的背后正包含着对于人生命运无常的追问。从李锐小说所展示的人类生存困境入手,重点考察了从《厚土》到《银城故事》这一时期的创作,梳理了李锐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而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命运危机。  相似文献   

6.
人道主义是人类用以达到和平协议的共同语言。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思想上的弘扬。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悲剧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小说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从而揭示出作者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注。他作品中的悲剧性不是导致悲观主义和消极无为而是饱含着乐观的基调和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菲力蒲·克洛代尔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短篇小说《亡者之言》中,他通过神秘死亡来探讨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的碰撞与融合,集中讨论小说所展示的现实和超自然,真实与虚构相互交替的世界.作者寄深刻的寓意于"死亡"之中,从而表达了作为人类一员的"自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传统基督教家庭背景给予福克纳以深刻的影响 ,他在作品中使用了许多他熟悉的基督教原型 ,极大地丰富了他作品的内涵。作为福克纳的优秀小说之一 ,《老人》也使用了基督教原型 ,但它在基督教原型使用上比其它作品更具系统性 ,表现出更鲜明的特色。该小说中的洪水原型预示着人类命运中的悲剧性因素 ,挪亚方舟原型预示着人类凭借自身高贵品质和不朽精神力量可以战胜或超越命运中的磨难 ,而基督复活原型则预示着人类拥有永恒的希望。它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原型体系 ,表现了福克纳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在他的小说《命若琴弦》中,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命运,以一种寓言的方式触及到了人类的生存、死亡、困境、超越困境等重大主题。老瞎子和小瞎子与命运的抗争,揭示了人类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与伟大。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家族小说的悲剧性审美格调是透过“生存之苦和绝望体验”,“灯油耗尽和大限将至”,“最后一个拯救者出场”,“命运轮回和历史循环”等方式呈现的。众多文本以浓烈、苍凉的悲剧色彩对人类的生存图景进行了全方位的审美关照,在展示历史无理性及循环性的同时,塑造了诸多寄予着作者的情感、抵御着他自己天性中和来自外界的各种神秘力量而踉跄前行的人物,独树了传输悲凉情怀、引发人们思索的典范,显示了富含悲剧意蕴的艺术作品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中莉娜·格罗夫这一女性形象看似单纯普通实则神秘复杂。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作为女性的特征。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和对文本的细读,从其作为人而非女性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人物,通过分析莉娜集上帝之崇高,耶稣之使命,以及作者之理想于一体的多重身份,揭示莉娜神圣的人性之美以及作者对人类自我完善的坚定信念和对其前途命运的无限关怀。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的偶然与巧合往往给个体带来幸福或苦难,甚至改变个体一生的命运.哈代小说中人物命运因偶然、巧合或闪光或暗淡,或永恒或消弥.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规律,显现出何种命运观呢?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口来探讨哈代小说的生命意识以及他笔下所观照的人物命运的内涵.可以发现,从偶然与巧合事件背后辐射出一股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流交替变化的双线式生存状态、忧患意识、不安现状、放纵张扬、不再绝望等待、主动出击等等;而对传统生命意识却作了无情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3.
传统基督教家庭背景给予福克纳以深刻的影响,他在作品中使用了许多他熟悉的基督教原型,极大地丰富了他作品的内涵.作为福克纳的优秀小说之一,<老人>也使用了基督教原型,但它在基督教原型使用上比其它作品更具系统性,表现出更鲜明的特色.该小说中的洪水原型预示着人类命运中的悲剧性因素,挪亚方舟原型预示着人类凭借自身高贵品质和不朽精神力量可以战胜或超越命运中的磨难,而基督复活原型则预示着人类拥有永恒的希望.它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原型体系,表现了福克纳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基于实践进程的治理范式,导向一个符合人类共同善的美好未来,而社会性别视角也可以为人类理解并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洞见。建立社会性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链接,可以发现,在批判主流治理范式、倡导全球治理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达致理想社会等方面,二者存在共同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涵养着最朴素的基于性别平等的平等观念,还原了共同体逻辑的性别维度,进而指向内蕴性别因子的全球正义伦理,成为平等、正义、关怀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出治理的真实图景,在无政府状态、全球治理和共同体当中,为女性从缺席到在场的转变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以联结逻辑审思对立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编织出安全的关系网格,关注个人生活和人之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普遍的伦理共识,这一全球正义伦理建基于朴素的性别伦理,生发出具有包容性的整体主义伦理情怀,切近通向理想治理图景的有效路径,使两性关系、人的生命、国家命运趋向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古希腊悲剧观照哈代小说的命运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希腊悲剧的视角切入,阐述了哈代小说中命运色彩的丰富内涵。在他的小说中,命运以神秘的大自然、遗传与因果报应、偶然与巧合、本能与欲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体现了哈代对古希腊命运观念的认同,展现了命运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又包含哈代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命运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执著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发现受客观存在的超人力量支配的命运具有诸多不可思议的特性。如:“残酷”性、不合理性;偶然性、随机性;荒诞性、不可预测性等等。对此,作者感到深邃、神秘、敬畏,正是这种澄明悠远的敬畏感、静穆感,构成了史铁生小说的宗教性意蕴。面对“命运”,作者的基本态度,一是坦然接受,敢于直面生存的真相;二是勇敢抗争,在抗争中赢得人的尊严和价值,取得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非常关注人类的创伤体验和悲剧性命运。《别让我走》是他创作的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凭超凡的想象描绘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克隆人群体,面对生命和责任时表现出的复杂情感。克隆人的生活经历映照着当今人类的生存境况,揭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感和焦虑感。石黑一雄借助于新奴隶叙事、空白叙事以及“旁观者效应”,细致地剖析克隆人遭受的无形的、无言的和无助的精神创伤,充分展示了一种融创伤、悲壮和审美为一体的创伤美学。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一方面,作家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理想中的田园乌托邦,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人类之爱等集中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性神庙;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使这种美的存在同时被解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从而使整部小说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可以称之为生命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使命,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移民作家三雄”之一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借助叙事者凯茜的回忆触及克隆人的内心世界并再现其生命历程。小说中意义繁丰而方式隐曲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命运反讽、制度反讽贯穿始终,体现了人类对克隆人的无情压迫以及隐藏其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霸权构建,彰显出显著的批判功效。反讽消解了文本的袁相,促使读者识破事实的真相、作者对荒谬现实的体悟和客观的价值判断,进而激励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并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和谐共存的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