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致古微》与晚清“西学中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古不遇的变局 ,西学在西方势力的裹挟之下 ,猛烈冲击中学。“西学中源”说曾是国人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有力学说 ,《格致古微》作为晚清“西学中源”说的集大成者 ,其内容及论证都既继承前人又有发展创新。本文以《格致古微》为中心 ,力图通过对晚清“西学中源”说的流变、特征、功能的切实考察 ,并以此与“中体西用”作比照分析 ,从而寻绎出近代中国文化进步及社会进化迟缓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所谓中源西流,就是说"西学出于中学",西方文化,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说法在近代演化成一种社会思潮和普遍的社会心理,影响颇大.本文仅就中源西流的思想内容、历史动因和社会影响作以剖沂,阐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扫除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论者们多因晚清“西学中源”说的消极性而对其 加以全盘否定,其实,“西学中源”说更多地起着消除人们心目中的抵触情绪、睁开眼睛了 解西方世界等积极作用。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它风靡于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渗透和融合的奇妙景致,在中国文化更新史上镶嵌了耐人寻味的纹理。本文拟对此说的由来、弥漫、分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作一番历史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学中源”说是明清之际中国士人接触西方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思潮。这一思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滥觞于晚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又经明末清初方以智、王锡阐、王夫之等发挥、引申,至梅文鼎集其大成,最后经康熙御笔在《四库全书总目》中“钦定”,从而成为学术界颇具官方权威的流行思潮。与这一过程相联系,“西学中源”说的基本内容也随时间推移由简至密,即由最初“学理相通”的推测,发展到“学脉相承”的辨析,进而深入到“历史事实”与“分支学科”层面进行具体而系统的考证。“西学中源”说对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舒缓汲纳西学的顾虑;引发对中国文化展开初步反省;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会通”,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掘与整理。另一方面,它的流行,限制了国人汲纳西学的视野;不利于进一步吸收、消化西学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不利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西学中源”是洋务派独特的文化观之一。本文对这一文化观的形成及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向中国近代文化转变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文化,它在促进洋务运动的同时,又大大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戊戌维新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突出地用“托古改制”论鼓吹维新变法。人们在探究“托古改制”论渊源时,较多地考察其与廖平等人的今文经学的关系,其实,“托古改制”论和今文经学仅为形似,和“西学中源”说的关系则甚为密切。对此,迄今几乎无人论及,本文拟对此兼及“托古改制”论的命运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康有为曾经深受“西学中源”说影响人们熟知康有为是近代“托古改制”论的发明者,但很少人注意到他在发明这一理论以前,是“西学中源”论者。“西学中源”说先于“托古改制”论问世。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  相似文献   

8.
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2,22(2):130-135
洋务文化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产物。由于这种嫁接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从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实质性对接 ,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决定洋务文化特色的社会机制是在“内忧外患”危机中涌现的洋务派官僚及其知识分子 ,反对办洋务的顽固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文化的走向。左右洋务文化风貌的文化机制 ,则是西学和中学相互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洋务思潮 ,其中“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和洋务文化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中国西学以“制夷”为前提 ,因此其“师夷”显得被动 ;近代朝鲜西学则以“变法”为特色 ,因其“开化”更显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两千多年来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种独特的功夫。从太极拳的取名、拳理构思及其特有的训练方式等方面考察,它与道家哲学思想以及后来道家的一些养生修炼术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其深刻的影响。从太极拳训练的角度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对于修道体验的描述极为真切,可以肯定地说,老子又是一位造诣极为精深、境界无法企及的练功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  相似文献   

11.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5,(12):86-92
近代学术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固然深受西学的刺激和影响,但它毕竟不是西学的简单位移,而是中国人在近代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一种文化创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经世实学。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近代学术的特点及形成史时,既要注意“西学东渐”这一横向运动历程,更要探索中国古代学术与近代学术这一纵向运动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2.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近代,无论是从其历史走向上还是从其形态和内容上来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学亦非西学的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充满着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的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旧学”走向“新学”的过程中,西学的浸润渗透至关重要,但是,作为民族特性极强的近代“新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形态。因而,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那就是“经世致用”。道咸之际,在“…  相似文献   

13.
陈卫星 《兰州学刊》2012,(11):12-18
西学作为一种新事物,国人的接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西方文化自明代大量传入时起,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浓厚兴趣,但同时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带来了冲击。"西学中源"思想,是清代阐述中、西学关系的主要论调。"西学中源说",一再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绝对优越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偏见。"西学中源说"与清代尚古之风互相呼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西学中的科学精神进入中国的通途就此阻塞。就在我们认为西方科技是"暗伤王化"的"奇巧淫技"、醉心于乾嘉汉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的萌芽已悄然萌发,从此,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上的差距日渐加大。  相似文献   

14.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近代教育观念变革的外因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西学”作为思想资源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是近代教育观念变革最为主要的外因,环境压力的推动和“西学”的牵引是二者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运动,中国知识分子正视现实,拓展资源,勇于创新,引发了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变化,为新式教育最终在中国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先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有着深厚的西学背景 ,甚至可以说他们所接受的西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并不亚于同时代的激进主义者。而且 ,他们的西学背景对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形成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作者从“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新保守主义”入手 ,具体分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试图从另一个维度为近代以降的中西文化碰撞的真实历史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是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同时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巫术和求仙方术,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它长久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老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多数作家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湘西小镇上的沈从文大师用他妙手生花的笔端告诉了我们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提倡"无拘无束,万事万物同一本源,主张人与大自然接近,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沈从文的道家观点,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饱受侵略者躁路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和变化。中国旧式的封建士子们终于开始了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历程。笔者以下将浅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一、文化心态的变化经历了甲午惨败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文化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两方面最为突出:其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这主要是指甲午战后知识分子对待“西学”态度的改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半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待“西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超出“中体西用”,“中本西末”的范围,但甲午战败却不能不使知识分子们对“中体西…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难题”即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几千年 ,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问题。从 1 7、 1 8世纪中国社会与科学价值观关系来诠释“李约瑟难题”十分重要。我们看到“西学派”的价值观是积极地从科学自身出发 ,学习“泰西之学” ,而“会通派”则从“西学中源”来对待“西学”。  相似文献   

20.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