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的进程中,儿童贫困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拉丁美洲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新型社会救助政策,即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这类项目主要瞄准有儿童的贫困家庭,为其提供现金救助,但以受助家庭投资于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等内容为条件,载助金的发放对象以母亲和儿童为主,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对于缓解拉美国家的儿童贫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拉美国家贫困儿童救助方面的经验,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并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使我国的贫困儿童能在相关的政策上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贫困群体提供带有附加条件的现金补贴来促进其收入水平提高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已经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的重要扶贫方式,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其基本概念、运作机制、缓贫影响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等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能够对我国的扶贫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生财政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宁 《理论界》2007,(6):44-45
民生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民生财政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工程,财政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财政可以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群众医疗、住房、子女就学援助制度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慈善组织作为救助领域的重要主体,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是必然趋势。对此,发达国家已经从救助理念、救助主体、救助资源、救助机制、救助内容等各个救助环节和方面实现了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而我国当前还存在救助主体有待整合、救助资源尚未实现互补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的建立。对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衔接的四条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玉林 《天府新论》2006,(Z1):66-68
当前,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是改革和完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配套措施,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救  相似文献   

6.
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福利需求差异很大,而且不同阶层的福利满足程度也不同.在此背景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不但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还是有序社会流动的制度基础,同时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阶层结构.中国社会福利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社会不平等,而非自然不平等;社会福利的覆盖对象不是简单的类群集合体,而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分层特征,形成网状福利结构;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要具有弹性,不能成为阶层间社会流动的障碍;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还要根据社会分层的地位获得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护、发展型社会政策等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工作福利和社会养老金三种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路径,这些改革路径中所包含的投资人力资本、重视劳动力市场在减贫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引入社工服务等做法对我国未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地位与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将定型,明确社会救助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相关现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尝试对关键问题进行回答,最终认为我国社会救助在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居于基础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特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质量是考评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社会质量理论的条件性要素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发现救助政策在资源供给、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主要社会质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心理慰藉、特殊性需求满足、社会参与等社会质量亚指标方面又显示出救助政策的准备不足.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现实救灾行动,反思相关社会政策,将为未来的灾害救助积累政策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选择具有西部地区典型特征的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西部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为目标,通过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方法逐步解决西部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为实现与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作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肖峰 《兰州学刊》1998,(1):25-2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不仅社会经济运行方式迅速发生了变化,而且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与制约这些地位的社会分层体系也发生着根本性变革。社会分层体系作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动不仅仅是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应,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总被引:163,自引:0,他引:163  
本文对公民社会、第三部门、制度环境、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社会团体、人民团体等概念做了比较和辨析;分别从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两个角度对中国民间组织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着重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现存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特征,典型地体现为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双重管理与多头管理、政府法规与党的政策、制度剩余与制度匮乏、现实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共存。  相似文献   

14.
此项研究分别从权力资源与主观声望地位、权力资源与客观经济回报两个方面考察了权力资源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验证了笔者关于权力资源影响社会分层的理论假设,并从中获得一些发现。  相似文献   

15.
高灵芝 《东岳论丛》2011,32(11):120-125
在中国,制度安排层面上的社会福利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这种关系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关系,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视角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并列于社会保障体系中,是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实践的结果,社会福利先天不足,长期与社会救助(济)相形如影。现在,二者已经走出了混沌期,开始步入"厘清泾渭期"。从理论视角看,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同时二者也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和包容性。从制度建设视角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基本现状是:二者的边界基本清楚,但仍存在着"混沌区",还突显了协调不力的新问题。创新二者关系应主要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国际体系与世界社会、国际秩序及世界秩序诸概念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鸣 《社会科学》2004,(2):36-44
国际体系从其本源讲是一个历史概念。世界社会与国际体系相比 ,其基础不相同 ,它的行为主体是非国家的组织和个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关系是 :体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它是一个跨历史阶段的抽象概念和框架。世界秩序是指一种在世界社会基础之上的秩序 ,重视行为主体的个人、民众运动的力量因素 ,要求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人类共需的新法律、道德和价值观来规范世界上所有行为人。  相似文献   

17.
汪华  汪润泉 《学术界》2015,(1):47-60
中国因人而异的养老金制度具有明显的分层化特征。这种延续社会分层内在逻辑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存在一个制度公平性问题。本文运用Logit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养老金制度的参与状况与待遇水平两个方面来讨论制度存在的分层化效应,并指出制度的分层与社会分层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这种耦合弱化了制度应有的再分配效果,导致制度存在显著的逆向再分配;同时运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考察这种逆向再分配的程度,揭示出目前中国体系分立的养老金制度对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对社会不平等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国内社会救助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1—2011年这10年以来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社会救助研究的对象、问题归因、政策设计等主要论域,可以发现,学界主要从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四个维度对社会救助的特点、转轨动因、程序正义、政策转型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未来关于社会救助的研究,在内容上要从倡议性、解释性研究转向适用性研究,在视角上要强化经济学对社会救助领域的关注,在方法上要更多地引入实证分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