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嵌入性与根植性——产业集群研究中两个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嵌入性”、“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研究中频繁出现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本文认为,“嵌入性”是分析经济行为如何受到历史、文化、制度、关系和社会结构影响的一个概念工具,而“根植性”是反映企业与本地生产体系的融合程度,帮助产业集群中企业扎根于本地的实践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学者一般都沿用西方社会学界对这一概念加以解释,说这个概念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分相一致和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分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当今我国诸多社会学著作中,介绍社会角色或角色理论时,又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某个角色作为例子。简而言之,即人们都接受了“人生如戏”的观念。好像从来也没有人问过:这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角色观念与西方有无区别?便急匆匆地以这解释中国社会,乃至于解释中国传统伦理及传统社会现象了。  相似文献   

3.
杨旸  刘天元 《兰州学刊》2022,(10):70-83
“扶弟魔”现象是家庭再生产中男孩偏好造成的代际关系不平等的结果。家庭层面,伦理角色的“协助责任”、家庭资源的男孩偏向以及道德力量的“规范约束”使女性被迫让步资源,形成了代内剥削。个体层面,强化激励的愚孝心理、沉没成本的情感裹挟以及双重角色的“以宗补姻”成为强化代内剥削的个体认知机制。这种长期代内剥削实际是代际责任的转移,家庭再生产中出现角色越位现象。社会需要重视性别不平等在家庭结构中的体现,其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会形成剥削的代际传递与横向辐射。同时,更需要关注“扶弟魔”一词背后潜藏的女性困境,包括自我生活被挤压、父权制仍然存在、现代文化身份冲突、社会性别污名化,正确认识、解决困境是推动性别平等与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作为域外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进入中国并在此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它和中国的民族文化有许多天然的契合点,如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中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的理想社会秩序以及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德与中国礼让互助、克己奉公的传统道德观念都有相契合之处。以上正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居民消费分化: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不仅扮演着经济的角色,而且还扮演着社会和文化的角色.本文简要分析了经济学理论对消费现象解释的局限性,并从消费社会学角度出发,基于传统社会、消费社会以及中国社会三个维度,论述了消费方式与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关系,认为居民消费分化是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医患关系紧张是多种深层次矛盾作用的结果,有医疗体制问题,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以及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的问题,还有医院医生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府、媒体、医方和患方需共同努力,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是关于人的关系属性的价值性把握,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按照不同的标准,道德概念可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概念,大、中、小值概念和反思型、人我型、他他型、自然型概念;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道德角色意识的承担及道德概念的“自我运动”是道德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对道德现象的具体概括、把握、预测是道德概念的三个基本功能,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是其功能得以发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周建波 《北方论丛》2013,(1):137-142
“关系本位”伦理的“意言行”错位思维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暧昧性”的方式存在,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由此其情境生成机理可以表述为:基于跨文化、跨情境“关系”的差别与联系,建立信任关系和暧昧关系交叉相容的均衡结构,即适应暧昧关系文化的差别,缩小信任差别、链接信任相同,建立信任关系的共生结构,形成信誉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在主体集聚因素和环境集聚因素的耦合过程,实现普适性文明主体的优先嵌入和差同性文明系统的能动根植.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94-198
社会建构论并不否认疾病实体的存在和其生物医学特性,而是基于disease和illness概念的区分,宣称疾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疾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维度,这与医学界转换生物医学模式的呼声彼此呼应。在医患矛盾突出和医患纠纷激增的背景下,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中的疾病和医学社会学研究无疑叩开了修复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裂缝的大门,也促使学界重新思考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政治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献忠 《理论界》2002,(5):69-70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治文化正步入转型之路。然而,与经济建设的轻骑突进相比,政治文化的转型显得步履蹒跚。一方面,中国政治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厚积淀,已经溶化到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民的心灵深处,在与现代社会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对抗。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同样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剧了政治文化的这种矛盾状态,从而形成诸多“二律背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平等,特别是…  相似文献   

11.
家庭传播作为传播学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不仅用于解释和解决家庭媒介使用中的行为和问题,也深刻影响着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基于内容分析法并辅以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SSCI与CSSCI数据库中关于家庭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相关研究趋势一致。但国内研究的“质”与“量”略显不足,形成了以调查及访谈方法为主,以媒介行为、传播媒介与效果等为重点内容,以亲子(父母与子女)、青少年儿童、家庭等为核心对象的家庭传播研究。介绍国内外家庭传播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议题和内容,对未来国内拓展和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传播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可以形成一个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三、双重断裂的代价本文所谓的断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断裂是指文化、教育等社会层面的载体、举措的非连续性;狭义的断裂是指家族、家庭文化(也含基本生活资料)的非继承性。我们探讨的核心是后者,但阐述时广义和狭义各有侧重。因为社会层面的连续性是个人代际关系继承性的基础;后者的断裂是前者非正常延伸的具体反映。“双重断裂”的概念,是相对于“一次性断裂”而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西南考古的代表人物,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但是,在提出“边地半月形传播带”概念之后,试图用文化人类学塑造新的考古学解释体系的童恩正,强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却相对忽视了文化多元说形成的张力,这造成他在此后的考古学研究中偏向于论证西方的既存概念与中国的既有陈说。  相似文献   

15.
晚清社会的现代性,有诸多方面的表现,然而在我看来,新知识界社会角色的变动应该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变化之一。它的主要走向是,从书斋到社会;而它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这一流脉,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成为新知识界中压倒一切的一股文化思潮。这一变化的“中心”,就是新的时间观念的建构。这一时间观,否定了中国固有的把历史发展看做是自我循环的“历史循环论”,把历史看做是直线向前的一种时间概念。而这时间概念的确立,必然造成了现代/传统、新/旧、个人/社会的对立,因此,推翻“传统”、“旧”的化身的清王朝,…  相似文献   

16.
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社会人类学的鉴别解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学社会人类学的观点认为 ,疾病作为个人的遭遇乃是社会—文化的构成。个体的疾病现象本质上是结构在人体—社会—文化关系的体系中。人群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乃至人群临床病征的主述皆与不同文化形态的社会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史、道德、禁忌、规范以及宗教有着特定的联系。因此 ,医学社会人类学超越了临床生物医学的范畴 ,而关注于人体疾患的文化隐喻和社会象征的探讨。特别是近年来“人体—社会体—政体鉴别解释”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正迅速促进疾病社会符号象征的研究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和健康政策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气是贯穿中国古典哲学始终的主干范畴之一。它没有精确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可将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规定圆融地兼容于一体。气可以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表现出鲜明的“泛心论”色彩。严格地讲,气不能算是一个哲学概念,仅仅是一个“前概念”。建立在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之上的本体论,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泛生命哲学本体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方以智、严复等人利用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成就,来重构中国哲学概念与本体论,真正哲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开始诞生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根植性机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海  陈雪梅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28-132,219
产业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初始条件和历史因素是经济学家解释产业集聚的两个重要维度。然而,初始条件和历史因素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域进一步工业化和专业化过程是个体决策的结果。社会资本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给予经济主体、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绩效以丰富的解释。产业集聚根植性来源于本地初始条件、历史因素和社会资本,它们推动本地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构成了产业集聚生成的根植性机理。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俄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问题。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俄国化的“知识分子”概念也随之被大大地强化了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原生意义,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俄国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扩展意义。东正教文化土壤为俄国“知识分子”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含意,使俄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和“社会良心”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