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意到那个小男孩以前,他一直躺在病床上发呆。大夫一再告诉他这只是一个良性肿瘤的切除手术,没有多大危险,也不会影响他的将来。可是,大夫并不知道他在担忧什么。为了准备这次手术,他打了两个月的工,又向一位远房亲戚借了一笔钱,他不想让为供他上大学已经受尽委屈的父亲再操心。这时,病房里走进一个约五六岁的小男孩,瞪着一双黑眼睛仔细地向他打量:“为什么就你自己呢?”他笑笑:“我是大人了嘛。”“好多大人也有人陪。”“你是陪谁呢?”男孩的黑眼睛一转,“嗯——陪爸爸。”男孩又问:“你得的是什么病?”他指了指自己的胸腹,“这里面长了…  相似文献   

2.
2002年2月5日,湖南桑植县凉水口镇鱼兰溪村黄天行家宾客盈门,鞭炮鸣响。跟黄天行一家住了20多年的孤寡老人黄斤宣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面对客人们的祝福,黄斤宣老人激动地说:“没有义子天行和媳妇贵珍,就没有我的今天,只是苦了他俩……”义子从天而降1902年2月5日,黄斤宣生于桑植县沙塔坪乡分水岭村。老人一生无儿无女,勤劳质朴,即使年愈古稀,只要不生病,他都会照常下地做农活。然而,随着年纪增大,老人感觉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看到别人家有儿有女,老有所靠,而自己眼看八十了,却孤寡一人,内心感到十分凄凉。黄斤宣老人的事传…  相似文献   

3.
一、孩子,给我点亮一盏灯!一九三一年腊月二十八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落了一场大雪。东乌审旗一家世袭奴隶的破旧小屋,孤零零地在风雪中飘摇。屋里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和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哥哥贡古尔扎布伏身在灶台上,紧握着一根羊腿骨使劲地在一块粗糙的石板上磨。他不时向窗外张望,眼睛充满了焦虑和忧愁。女孩踡缩在炕角里哭喊:“哥哥,我饿……(?)妈怎么还不回来?……(?)妈!……”贡古尔扎布烦厌地瞪她一眼,象个大人似地安慰她说:“不要哭了,哥给你煮骨粉吃,(?)妈就要回来的!”他说着又向窗外望了望,外面白茫茫一片,不见个人影。他失  相似文献   

4.
一条项链     
美国的一家首饰店,店主正坐在店里眼望窗外。一个大约8 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橱窗玻璃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你有多少钱?”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其实,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接着她又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这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  相似文献   

5.
一条项链     
民综 《民族论坛》2004,(1):56-56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冶廷祥的梦     
几年前,回族企业家冶廷祥做了一个梦:他站在大海边,从远处划来一条船,到得跟前,一位老船工对他说:“上船吧,小伙子,这条船是来接你的。”船把他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老人说:“你在这里干吧,把岛开发出来,这就是你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8日,蒙古族男孩张炘炀度过了他难忘的10岁生日。因为在前不久的全国统一高考中,年仅10岁的他考得了505分,超出第二批本科录取分数线47分!张炘炀,1995年7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盘锦的普通蒙古族家庭。10岁的他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求学经历:两岁识字1000个,5岁识字5000个;6年的小学课程两年读完,7岁升入初中,9岁便完成学业,并掌握高中的全部知识,当年9月就读高三,2005年6月25日参加了高考。父亲张会祥说:“儿子很小的时候,记忆力就很好,智商也比同龄孩子高很多。”因此,家人对小炀“因材施教”。面对学习,小炀从来没有压力,反而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8.
今年68岁的马兰花老人做梦都没有想到,弹口弦不仅使她平生第一次去了趟北京,见了世面,而且从文化部捧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回到家后,马兰花老人把证书放在客厅最醒目的地方,她要把这个殊荣作为自己传承“马氏口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10.
啪嗒!有石子丢在花房那面木板上的声音,把我从迷糊状态中惊醒。我急忙叫醒纳尔吉。这时,我们听见花房里的姑娘唱起了一支歌,声音不怎么响亮,却很入耳。可惜她用摩梭语唱,我不知意思是什么。 “那是人家阿夏来了。”被我叫醒的纳尔吉揉揉眼,不高兴地说。 “告诉我,她唱了些什么?”我兴致很浓地问。 纳尔吉说:“她唱的是支古老的走婚歌,内容是现代的。歌词大意是:妈妈她已经睡着了很长的时间,这时候你才来,你不怕别人听见吗?还不快点儿进来。” 歌声一落,走廊木板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什么时候留传下来的这奇特而又神秘的阿夏走婚制,使这片土地显得这样神奇?随着花房里的响动逐渐消失,夜又悄悄恢复了平静。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81岁的回族老人丁文德来到村总支书记张继兵的家,对他说:“小伙子,你干得不赖,为全村出了不少力,大家不会忘记的,这把牛尾掸子是我亲手为你做的,出门回来掸一下身上的灰尘,也算我对你的感谢吧。”1998年,张继兵在伊川县白沙乡白沙村汽车站投资创建金鹰大酒店,自任总经理。当时年方27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的张继兵.以聪明和智慧使自己的生意  相似文献   

12.
财产公证     
她有些小性,总觉得丈夫对她不够好,而她的收入又比他高出很多,一旦他负心,自己未免太吃亏了。于是便常有意无意地试探他:"如果有一天咱们离婚了,你是不是会把财产都给我?""那怎么行?你又不是我的人了。"丈夫总是笑着逗她。一天晚上,他们闹了别扭,她很严肃地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丈夫也很严肃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和你过日子。如果你对我们的婚姻实在缺乏信心,我们可以补做一个财产公证。"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1月11日,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72岁的土家族老奶奶张荣花亲自送孙 子杨桂兵去镇人武部报名应征;12月10日,她的孙子正式穿上国防绿被送往新疆服役。 从“军嫂”到“兵奶奶”,半个世纪里,张荣花老人先后5次送亲人去当兵,使这个家 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  相似文献   

14.
倪铭 《民族论坛》2008,(6):23-23
他是一个被救出的几岁大的孩子,被救后他向抬着自己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媒体送给了他“敬礼娃娃”的爱称;她是一个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小学生,她在那里唱歌,据说这样可以减轻疼痛,于是许多人被这废墟里传出的歌声感动了;他是在废墟中被埋了三天半的高中生,被救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喝可乐,冰镇的”,无数关注地震灾情的人瞬间惊诧后更加为他的乐观动容,“可乐男孩”名号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15.
我剛剛訪問了賽力布亞公社,回到巴楚县委会,却正好遇上了德吾力巴亥公社第十大队長阿希姆罕同志。她一听說我是从北京来的,立刻紧紧地抓住我的双手,盯着我的眼睛,关切地問:“他好嗎?健康嗎?”我知道這是在問候毛主席,赶忙回答:“好。非常健康。”她高兴地笑了:“讓我祝福他。”說着她就想起了什么;伸手从外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遞給我,象是向作彙报似的:“看看吧!”我翻开了小本,只見里面記得滿滿的維文記录,这时在旁边的县妇联主任向我解釋說:“她过去是文盲,不識字,这是从北京回来后学習的,現在已經能記笔記,能看报紙了,不簡單啊!这才不到九个月,下了苦功啦!”我也覚得是件不容易的事:“真的,你是怎么学的?工作这么多,生产这么忙!”  相似文献   

16.
马伟 《中国民族》2008,(9):51-52
他来到宁夏时不满18岁,如今已成为花甲老人。他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宁夏的小麦育种事业,他培育出的“宁春4号”小麦,不仅成为宁夏灌区小麦的一号品种,而且在全国都是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良种之一。 他就是被誉为“宁春4号之父”的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原所长、育种专家——裘志新。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以为黄金是世界上最贵重的,可是了解拉给姑娘的人都知道,她的心灵要比黄金更贵重。她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六年如一日地侍奉着两位汉族老人,用自己的青春铸造了令人敬佩的高洁美德。“爷爷,奶奶,我侍奉你们来了!” 1976年春节刚过,科尔沁草原寒冷未退。在奈曼旗章古台公社干歹大队第二生产队的一间土砖房子里的炕上,躺着两位汉族老年夫妇。90岁的郭凤仪老爷爷,腿脚不灵  相似文献   

18.
用心生活     
在我国大中城市,近年来热衷于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我北京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位传媒多有报道的商界才俊,除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参加一般性的公益活动外,他还暗暗负责起了他所在的居民小区两户鳏寡老人的日常生活。按说依照他的财力和能力,如果捐出一笔钱来,把老人安排到福利院去安享余生,实在是易如反掌。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把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位老人一起接到了自家共同生活。他和妻子、女儿把两间朝阳并带有宽大阳台的屋子让给了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他们擦身按摩读报看病洗澡,以至于每当他和家人在天气好的时候用车推着两位老人到花园散步时,新搬来的街坊都会说“你爸妈的气色近  相似文献   

19.
养蜂老人蜜蜂把路儿指弓!,我来到了化佬山庄,养蜂老人端出了蜜酒,要我细细地品尝。同伴们前后簇拥着她,象群乌朝着一只金风凤。、乌儿走得快如飞,芦笙吹得震山响,赶集人群纷纷把路让,投来无数双羡慕的目光。我不会钦酒呀,但人不能推让,他高举那白瓷的酒碗:“同志,砍酒要成双!”①“打从公社成立起,养蜂采用‘改良箱’箱箱蜜多蜂儿旺,蜂箱好比聚宝箱。”酒木尽呵括不断,老人满脸泛红光,满山鲜花象开在酒碗里,滴滴蜜酒渗透我的心房。不要害羞哟,姑娘!快把幸福的歌儿欢唱,哪个不知你在苗家里长大,今晚和化佬人同住一新房。 涛帮回米了寨上撒下…  相似文献   

20.
白族婚俗掐新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心疼骂是爱”,这话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婚俗掐新娘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掐,乃表示亲善祝福之举,被掐者无不心存感激。 白族婚礼通常要热热闹闹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踩棚”日,街坊四邻、亲戚朋友要在新郎家演唱“吹吹腔”或“大本曲”,由三弦和唢呐伴奏,气氛热闹红火;第二天为“正喜日”,人们将两位新人迎进新房,一边朝头戴花冠的新娘抛散米花,一边争相亲亲热热地掐她一把,以示祝福,倘若哪位新娘在婚礼上被掐的次数少甚至没人掐,则意味着她人缘欠佳。因此每位白族新娘都是被人越掐越高兴,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