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何建良 《阅江学刊》2014,(4):118-121
杨万里的写景咏物诗占了其现存诗歌很大比例,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拓了写景咏物诗的新境界,对后世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艺术开拓表现为:用诗化心态体物察人,用细腻笔触写景咏物,用组接艺术创造意境,用通俗语言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伏彦冰 《社科纵横》2012,(4):115-116
足球是一种运动艺术,它在竞技过程中涵含着丰富的美的追求。足球所呈现的美是一种阳刚之美,主要体现在力量之美,人体运动的速度之美,竞争之美,球场、观众和球员共同创造的壮观之美以及残酷的竞技中表现的悲壮之美。英格兰足球正是这种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水经注>是北朝郦道元的一部优秀的写景散文,与南朝山水文相比,它表现出显著而独特的写景艺术:一、不惟关注自然景观,而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起来.二、在直接写景的同时,善于巧妙地借用民歌、谣谚、故事传说、诗、赋、文等辅助写景.三、善于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情态等特征,多视角运笔,把山水描绘得极富个性.  相似文献   

5.
空间艺术美是自然美、色彩美和艺术美的综合之美。从日本的空间艺术中,我们也可以再发现日本的自然美、色彩美和艺术美,再发现日本美的存在。 日本空间艺术在其本国的文化风土中产生,同时受到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影响,并且经过长期历史的过滤和消化,逐  相似文献   

6.
金雅 《浙江学刊》2006,(3):216-219
崇高是梁启超呼吁民族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艺术崇高之美的审美鉴赏与理论表述,是梁启超崇高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族历史文化语境,吸纳呼应了西方近代崇高美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7.
岑参写景诗绘画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画的相互借鉴与渗透使得二者在创作构思与技法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唐代的绘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岑参的大量展现自然风光的写景诗中就突出地表现了绘画美。岑参正是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和对生活的领悟寄托于自然风景的上面,因而,他的写景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美就具有了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关于艺术的形式美,我认为既有与内容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的美,又有与内容相对独立的艺术的形式的美。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探索:第一、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里?是否仅仅表现在形式为一定内容服务,是否恰当表现内容,表现好与不好,妙与不妙上?第二、形式美的根本原则,除了它与内容统一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则?第三、形式美与形式主义的美的区别在那里? (一)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的同志认为“艺术形式”的美是存在的,它是艺术作品对其内容的表现形式之美,艺术的“形式美”是不存在的,在与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无关,是孤立于艺术内容之外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法律是调整社会有序运行的行为规范;法是一个过程,它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它是辩证统一的、是可知的;它是真理与谬误、良法与恶法的对奕;法律本身是真的,它也是美的,美可启真,美亦储善;法具有和谐之美的形式美和寓意之美、人文之美的实质美。  相似文献   

11.
姜朝晖 《社科纵横》2005,20(6):135-136
王维擅长绘画,其山水田园诗很集中地表现了其诗画交融之浑融美。本文从诗画交融、绘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浑融美,抉发其艺术隐微。王维以画家的眼光来取景构图、设色敷彩,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不拘一格,随物赋形,传神写照,而得其天机意趣,浸融着诗人浓郁的情感,从而以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声乐美、朴素美、想象美、感情美而凝聚成的绘画美、诗歌艺术的浑融美,使得诗画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日益成熟,冲澹而兴味悠长,清婉流丽。  相似文献   

12.
诗歌之美,古今共谈。然而正如严沧浪所说,诗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知其美者多,而真知其所以美者少。在本文中,我们想对诗歌所固有的艺术审美规律,试作几点新的分析和探讨。一、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人们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说法虽不错,但却并未指出诗歌语言的根本特征。实际上,诗歌语言具有两大特点:(1)它是一种形象语言。(2)它是一种讲究音韵声律,因而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第一个特点乃是一切文学语言(如小说、文学散文等)所共有的。第二个特点则是诗歌语言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13.
贺中  于风亮 《青岛画报》2014,(11):36-39
在青岛浪漫的海岸线上,南海路6号青岛当代艺术中心为岛城的金秋增添了一抹艺术的靓色,9月22日至11月22日,青岛国际艺术双年展花落海滨,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余位艺术家展出了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版画、海报、影像、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领域的精品力作。"青岛的城市之美和艺术之美的结合,真是令人陶醉。"来青参展的韩国美术协会国际交流部部长柳逸善如此感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这是就什么意义而言?问题其实并未完全清楚。照流行观点,所谓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往往是就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实况原貌相比较而言:现实生活存在着美,但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美是经过典型化了的一种美,后者就作为艺术美而高于生活美了。其实,在这种比较方式上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是有问题的。首先,典型化虽然是许多种类艺术的共同性艺术规律,但并非一切艺术创作都一定不可少有的。非再现性艺术,如以立体空间的建筑结构的比例对称和颜色处理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建筑艺术,以旋律、和声、  相似文献   

15.
中华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特质、情感诉求、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关系密切,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阐释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功能,中华节日文化是时间认知的产物,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美德的呈现,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应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认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融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在认知、理解、参与、融入中华节日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道德之美、艺术之美、山水之美和生活之美,从而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6.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6,22(5):27-30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沉雄之气和冷峻之美。杜甫在各门类艺术鉴赏中所共同表现出重瘦劲轻肥俗、重骨弃肉、重神轻形的艺术审美观,是他对魏晋时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绘画的形一个具有洞察力的艺术家,总是对艺术形象、艺术之美、艺术之真、现实与表现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为尽量不使这些词在我们分析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就讨论的范围限定为绘画艺术。艺术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描绘了什么?艺术家利用画纸、颜料、画笔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一些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诗歌教学都是停留在对诗句的理性分析和死板翻译上,对于诗歌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却很难深入领悟.学习古诗词,不必做架空分析,应在“品悟”二字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杨季 《社科纵横》2014,(11):113-116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最为重要,也最为世人熟知的一种艺术样式。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艺精湛绝伦。在这些纷繁复杂、活色生香的壁画形象中,有一类演奏乐器的人物形象,被称为"敦煌乐伎"。敦煌壁画中对于乐伎这一独特形象的描绘,既刻画出中国古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亦反映出不同民族风格、地域文化特色在音乐艺术中的智慧交融。笔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各类乐伎图像造型、服饰、妆扮的赏析,对乐伎图像中乐伎演奏形式、排列形式的探究,认为敦煌壁画中乐伎图像不仅有着"阴阳之美"、"宗教之美",且体现出了"气韵生动"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在青岛浪漫的海岸线上,南海路6号青岛当代艺术中心为岛城的金秋增添了一抹艺术的靓色,9月22日至11月22日,青岛国际艺术双年展花落海滨,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余位艺术家展出了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版画、海报、影像、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领域的精品力作.“青岛的城市之美和艺术之美的结合,真是令人陶醉.”来青参展的韩国美术协会国际交流部部长柳逸善如此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