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2):148-154
《魏书》编纂的成功与北魏政府长期重视本族史料的储备和魏收本人的史官生涯、修史经历、学术识见密切关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魏书》长期背负"秽史"的污名。实际上,魏收的著述旨趣在于编纂一部实录式的史学名著,这已为当代史家所阐明,同时亦被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所印证。魏收以恢宏的视野梳理一代历史发展大势,将北魏历史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其间体现了他对北魏历史盛衰的思考。《魏书》设置"十志",弥补了自《汉书》撰成至唐初近六百年间正史无志或有志而缺食货、刑法等重要内容的缺陷;《魏书》的编纂又突破前史体例,新设《官氏志》《释老志》,反映了北魏重门阀、崇佛教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2005年在大同市城东南八里许沙岭村东出土了12座北魏墓葬,其中M7即纪年为北魏太延元年(435)的壁画墓,以极具历史和考古价值,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和文化代表,同时也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领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筑艺术先河。这种佛教艺术形式对藏区石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故此本文着重分析阐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鲁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上的雕刻图像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代北是北魏政权的基石.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李凭先生<北魏平城时代>都对代北地区的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属开创性成果.尤其是田先生关于拓跋、乌桓共生关系的认识,鲜卑拓跋族一"胡"一"国"的历史定位,为我们对十六国各民族的进退、势力的消长、政权兴衰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受两位先生的启发,本文想以拓跋氏早期北部经略为主要视点,对几个重要时期代北的史实作一些缀合性的梳理,试图提供一个长时段代北历史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史金波 《浙江学刊》2012,(2):5-11,2,225
在历史上,印刷术包括两大类,即雕版印刷和活字版印刷.这两种印刷术在发明的时间上有先后,在制作技术上有传承,在实际应用上有交叉和衔接.中国最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后来经过几百年的应用和发展,又于北宋年间率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991年维修宁夏贺兰县宏佛塔时出土的数量巨大的西夏文木雕版,使中国早期木雕版零星传世的局面得以改观,大大拓展了中国早期雕版印刷实物资料,显示出中国中世纪雕版印刷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和高度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外型秀美的朝阳北塔,矗立在朝阳老城区北部,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塔高42.6米.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考证,朝阳北塔是世界现存惟一的"五世同体"的宅塔,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北魏地方政治制度中,州设所谓"三刺史"制度也是非常奇特的.此制不仅历朝没有,而且有关北朝史书上亦语焉不详.但此制又与北魏前期①整个政治体制密切相关,所以本文利用一些较为间接的材料予以诠释,特别是关于北魏军职与"三刺史"之关联,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的刻石后,才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此洞就是我国鲜卑族祖先居住过的石室,系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的、发祥地①。这一发现是我国近代北方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其在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金石学、历史地理学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发现势必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鲜卑学、蒙古学研究的热潮。本文拟利用这一发现对历史上乌洛候族的位置、族属、变迁及其周围的历史地理学上的诸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以纠正、补充前人的研究成果。 近代学者…  相似文献   

10.
《略论北魏统治中原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北魏统治集团出现反对孝文帝迂都的斗争,有其客观历史原因,并非单纯的顽固保守势力的反抗行为。拓跋骑兵挟其长技,成为统治中原的有力工具;而其根本缺陷未能改变,却又导致了北魏的衰亡。北魏之兴盛与式微,系于教育之兴衰,人才之隆替。水利失修,乃是北魏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活动出发和从社会总体出发是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如果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理解,它就会从参与者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如果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它就会采取观察者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马克思的历史现明确地意识到了社会历史行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并且明确主张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进行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浪 《学术交流》2005,(7):125-131
事实上,黑龙江流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文化圈,这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河文明。黑龙江流域的东胡、肃慎、扶余这三大民族谱系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和若干王国政权。这些王朝与王国政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它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分布和文化特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区域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刘涛 《唐都学刊》2016,(4):73-78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及皇权至上的统治思想,是拓跋鲜卑汉化和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阶段,对后世都城的布局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晋在匈奴氐羌之乱后设立华山郡,然未发挥其应有之作用,西晋之亡与之有关。东晋之华山郡助东晋守潼关以东地带乃至洛阳。南朝宋齐梁之华山郡显示南北朝历史之主流在北不在南。北魏华山郡反映北魏历史发展及民族融合之实际。自西魏北周之华山郡可见南北朝历史向西晋统一历史之回归。  相似文献   

15.
在沈阳老城的东南西北分别建有密宗佛教派佛塔和寺庙各一座,这就是人们经常看到的盛京城外四塔四寺,这四座佛塔和寺庙是公元1643(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赦令开始修建的,1645(清顺治二)年塔寺全部竣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或者是遵循历史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理解历史,把历史被他们归之于历史之外或历史之上的某种东西,或者用理性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将历史的规律视为理性的必然性规律,主张一种抽象的历史理性理论,从总体上说,都无法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诠释。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变革表现在把历史纳入到对人的整体性基点上来理解,揭示人与历史的生成性关系,并由此展开了对历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进而实现了在历史领域中的历史观念上的总体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北魏后期两代士人由于文学思想之异趣,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北魏后期的文学状况可以依此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代文人之异趣体现为对创作个性和藻饰的不同主张,这种区别由他们所受南朝文学影响之深浅程度不同所致.同时,尽管北魏后期两代士人之文学思想有所差异,但无论是实际创作还是理论探讨,北人显然又有一致的兴趣.这类共同兴趣取向实为北朝文人思想的核心特质,是影响其文学风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翻阅历史时,常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许多历史事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从中不难发现当时人对自然现象的思索,并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自然规律.在这里首推中国历史上的智慧象征——诸葛亮,知识之丰富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当然,严格意义上讲,天文就是地理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该地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兴趣其来有自.不过历史学家指出,他们从中国史料记载中了解到的东南亚诸国的历史,要远远多于从该地区史料记载中了解到的关于中国的历史.相比之下,该地区对当代中国的专门研究似乎是晚近的事情.大致来讲,东南亚的中国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即中国开始相继恢复与该地区诸国的外交关系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室韦的起源     
室韦之名始见于北魏。但它在北魏以前曾否见于历史记载?如见于历史记载,又是以什么名称出现的呢?这个问题长期是一个谜。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众说纷纭,不能统一。笔者在探讨东北民族源流时,曾约略论及,但未能展开。为进一步探索,现作此文以求教于学者。 关于室韦起源诸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