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4):95-96,99
本文报道了1984年—1992年四川邛海黄蚬、河蚬刻纹蚬的分布状况。自1993年以来,随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邛海这三种蚬类逐渐消失,至今邛海已无这些蚬类分布。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客观反映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及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质效并增、发展共建共享、社会民主和睦、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和谐五大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4—2019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析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莫兰指数探讨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地区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间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地区内差异程度从高到低顺序为东部、西部、中部;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和渐进演化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向上或向下转移态势,总体流动性较低。据此提出筑牢共同富裕基础,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发展,统筹区域共同富裕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新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方法测度和考察了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1)2006-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后进省份增长势头较强,但各地区省份始终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总体上均有所减小,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省份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分化发展趋势。(3)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东-中部的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东-西部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且二者的贡献率占比存在波动增长态势。(4)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呈“反N型”变化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低值聚集区省份多于高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长期以东部省份为主,低值聚集区则以中部省份为主,西部和东部少数省份为辅;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综上,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坚持和深化全局性与协调性要求,调研掌握实际发展需求,推进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重点扶持低水平聚集省份,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刘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根据山东省1992年以来各地区FDI历年资料,分析总结山东省FDI空间分布特点、地域结构变化动态,并从传统因素、集聚因素、风险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FDI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山东省FDI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胶济沿线"T"型轴线上,现有FDI规模、区域市场容量和资本产出率等是影响FDI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碳中和的科学内涵构建碳中和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秩一约束的组合评价法测算2005—2020年中国区域碳中和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碳中和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揭示碳中和水平的结构差异,借助再中心化影响函数揭示碳中和水平的分布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碳中和指数整体不高但呈上升趋势,省域碳中和指数存在“双高型”“低高型”“高低型”和“双低型”四类;区域碳中和水平不平衡,呈现出中部地区高、东西部地区低的倒U型格局;碳中和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碳中和指数的结构差异主要来自吸收维度的人工条件和排放维度的生活排放;碳中和指数的分布差异主要来自吸收维度。因此,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多方协同,既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协同转型,也要居民生活模式的协同转变,更要碳汇碳捕捉的协同转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