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的布局     
苏苓 《山西老年》2012,(8):50-50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洋画,满;中国画,空。一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空白,是西洋油彩画;一张画纸,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是中国画。  相似文献   

2.
空白艺术简论姚善义,林江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处。它表现为绘画时,不论是画人物、花卉或山水,不是将画面全部涂满,也不是堆砌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画面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观众去联想,去填补。这留出的无画处,谓之“空白”。中国画...  相似文献   

3.
“留白”在历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是精心安排下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本文从中国画的“气韵”、“虚实”、“意境”与“惜墨如金”四个角度对中国画的“留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曾特别欣赏中国画,是因它简约的风格,淡雅的线条;更因它在墨色五分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呈现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未曾着墨却给人以无限遐思:或长空万里,或碧水千顷,或春色满园,或烟波浩淼,或千紫万红……  相似文献   

5.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白画”的名称,实际上这是从理论角度认识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中国画除笔、墨、色彩之外在画面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在中国画中称这些空白为“留白”。可以看出,绘画的空白早已被巧妙地运用于画面的组织结构中了,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精心安排留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画,讲究意境与章法,把他们作为衡量一幅作品成败得失的关键。中国画重写意,透出诗意,重构图,婉转相契。达到以静寓动,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而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创作中国画,无不在意境和章法上狠下功夫。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境是申回画之灵魂。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学画先读画,作画先立意.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骨气形势,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到,终属隔膜。”(清·王原文祈)这就是说一幅画若无意境或立意不高,则难以引人入胜。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的意象性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形的意象性。中国画的“形”一是指事物的造型 ,另一指事物的形状、形象、形体。“得意忘形”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二、空白的意象性。“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 ,它的意象造型价值在于 :虚胜于实 ,无胜于有 ,简胜于繁。三、线的意象性。中国画的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 ,表现化的一种手段 ,它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 ,是结合了“意”的东西。四、色彩的意象性。“固有色”、墨分五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从“随类赋彩”到以墨当色和墨色结合 ,可以说一直是沿着随“意”赋彩的这条路发展和变革的。五、视觉的意象性。中国画的视觉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线 ,人和自然合一 ,没有时间、地点、空间、形状、色彩的严格界线。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 ,奠定了中国画的视觉是意象的 ,形式是人为的 ,感受是心理的。六、韵律的意象性。中国画的韵律涵义有三个方面 :气韵、墨韵、色韵 ,常统称为“气韵生动”。韵律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一幅画以气胜者 ,乃偏于阳刚之美 ,一幅画以韵胜者 ,乃偏于阴柔之美。“阳刚”“阴柔”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题画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以来,代代相传。可惜的是,题画诗在其他诗歌的研究和探讨成就蜚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就中国古代题画诗的空白艺术蕴藉谈一点肤见,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我国古代题画诗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什么是题画诗呢?这要从我国传统的绘画谈起,中国画(简称国画)讲求笔墨、款识、题跋、印章,强调文字、书法、篆刻和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得诗、书、画、印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的油画,以及其他画类的特色之一,写在画…  相似文献   

9.
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乃是中国画的传统,好的画配上好的题款,相映成趣,“万趣融其情思”,意境无限。因此,欣赏中国画,千万不可忽视画上的题款。关于中国画题款的发端,可追溯至隋代。《隋书》上载隋炀帝曾命人四方搜求古籍名画,且命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据说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就是题写在壁画上的,可惜此壁画湮圮不传,不然,中国画题款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的年代。中国画的题款形式是多样的,除署画家自己的姓名外,有同时署受画者的名字的,如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中款题:“晋昌唐寅为德辅兄先生作诗意图”;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题画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以来,代代相传。可惜的是,题画诗在其它诗歌的研究和探讨成就斐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就中国古代题画诗的空白艺术蕴藉谈一点肤见,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我国古代题画诗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什么是题画诗呢?这要从我国传统的绘画谈起,中国画(简称国画)讲求笔墨、款识、题跋、印章,强调文学、书法、篆刻和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得诗、书、画、印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的油画,以及其他画类的特色之一。写在画幅前  相似文献   

11.
美术有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在绘画里面以工具和性质的不同又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年画、连环画、招贴画、漫画、版画……。版画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它是能借助于版面印刷而产生多量原作的一种艺术。版画的内涵是很广的,目前我国按版式来划分有: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孔版版画四大类。凸版版画: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画版,在版面上画上画稿后,将没有画的空白地方用刀刻去,剩下有画的部分,便凸现出来,在这些凸出有画的地方刷上墨色,反印在纸上,这就是  相似文献   

12.
浅论题画     
今就“题画”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束整前人的款识经验归纳数条,并和同道蹉商,以求共进。 甲、题画的意义 中国画是一种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在构图中,不但要安排好画面的物象位置,同时,也要将有关的题、款、印章的部位通盘考虑进去,由此看来“题画”是一幅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画竹是中国繪画特有的一个专科,为了整理和評价我国艺术遺产,中国画竹艺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分为三部分:(一) 簡单叙述画竹的起源和发展,介紹一些画竹理論;(二) 試論“成竹”和有关的理論問題;(三) 探索一下今后的画竹問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中国画教育存在一些颇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从重视中国画教育入手并努力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画教育发展的新路,将传承中国画本源作为中国画教育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有讲究的。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的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红黄及白色的为最劣。磨墨时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现用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我们现在有…  相似文献   

16.
“空白”原是绘画术语,在中国画中是格高难求的神妙境界。它多利用黑白墨块来显示开合变化,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的意趣,成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在艺术发展的长河里,常会出现各门艺术互相渗透交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艺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期间的短篇小说显得异常活跃,甚至很不“安分”。它不仅侵入了散文、诗歌等相邻艺术的地盘,而且还向音乐、绘画等艺术家族扩张。在艺术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门艺术侵入其它艺术门类的同时,也会被其它艺术同化。新时期小说在和相邻艺术互相渗透交媾的过程中,也接纳了中国画  相似文献   

17.
青凤 《老友》2012,(7):48-48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如果把诗、书、画、印结合好,那么既可丰富画面内容,又可拓展画面意境.取得十分完美的整体效果。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画中是没有的,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肖荣 《老友》2012,(4):48-48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吴道子画水     
吴道子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大画家,他少 年时就在河北定州城外的柏林寺跟一位老和尚学画 画。 老和尚想在寺里后殿的空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 图",可他画了许多次都不像真水实浪。他决定带吴道 子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等画得跟真水实浪一模 一样了,再回来画这幅"江海奔腾图"。 吴道子高兴极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收拾好行李, 跟着老和尚出发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现代形式,如画面、构图、物象、墨色等,发展到今天已相当完备。追本溯源,林风眠应是现代中国画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创作立足于传统中国画,吸收民间和西方绘画,体现出装饰性这一现代中国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