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朴趾源小说的近代思想因素与艺术形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岩朴趾源是十八世纪朝鲜最杰出的实学思想家和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朴趾源活动在朝鲜封建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时期。他一生为改变社会的落后和停滞状态,改善人民生活而探索奋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衷情,追求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科学精神,对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社会制度的改革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为他的实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燕岩朴趾源是十八世纪朝鲜实学派杰出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实学精神为基础的唯物的进步的美学思想,来反对当时两班士大夫根据朱子性理学搞出来的空理空谈的模仿主义、形式主义等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大大推进了朝鲜唯物主义美学的发展。燕岩名趾源,字仲美,号燕岩。他是潘南朴氏师愈的次子,于一七三七年三月五日诞生在汉城安国坊,一八○五年十月二十日死于汉城自宅里,享年六十九岁。燕岩朴趾源虽然出生在世称“冠冕大族”的两班家庭,但他幼失父母,把兄长和嫂子李氏视为父母,在祖父的膝下,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爱好音乐和绘画。他还喜欢听仆人们讲世上的趣闻和民间故事。他不追求名利仕宦,一生终未参加过  相似文献   

3.
朝鲜实学派文学和朴趾源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趾源是十八世纪朝鲜最杰出的实学派思想家,又是中古时期朝鲜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所谓实学派思想,是在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初,朝鲜李朝封建官僚制度处于严重危机,壬辰、丙子两次战争①后民族自主思想的迅速提高,以及农民运动不断高涨的社会条件下,在朝鲜部分两班贵族阶级②先进的知识分子中产生的社会改革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纪的柳馨远,十八世纪的李翼、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十九世纪初的丁若镛等人。十七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朝鲜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处于空前深刻的危机时期。一方面,由于日本和满族等外敌屡次入侵,朝鲜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封建统治势  相似文献   

4.
《热河日记》是十八世纪朝鲜杰出的实学思想家、现实主义作家朴趾源的代表作之一。《热河日记》是朴趾源本着“实事求是、利用厚生”的实学思想,于一七八○年作为恭贺清朝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的朝鲜“入燕使节团”随员,到中国辽东、辽中、辽西、燕京、热河等地考察,回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随感心得撰写成的一部庞大的纪行文。《热河日记》共二十六卷,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见地深刻。它是一部反映我国乾隆盛世时交通、建筑、贸易、物产、文学等以及人民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的真实记录。正是通过这部著作,朴趾源阐述了他的实学主张。  相似文献   

5.
朴趾源是朝鲜十八世纪杰出的实学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文学家,在朝鲜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他用汉文写作,也来过中国。但这位深受朝鲜人民尊重、为朝中文化交流乍出贡献的作家,至今还很少为中国读者所知晓。兹就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作一初步的评介。朴趾源出生在朝鲜李朝封建社会的末期。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朝鲜,曾被认为是李氏王朝的荚、正“盛世”。实际上,这一时期朝鲜农民对丙班阶级的斗争以及两班内部的矛盾都十分尖锐、激烈。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更加速了封建基础的瓦解,李朝封建制度正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籍和朝鲜古籍对抒情歌谣“箜篌引”均有记载,它是一首影响颇大的四言乐府歌辞。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曹植、李白、李贺、温庭筠等都以“箜篌引”或“公无渡河”为题作过诗;朝鲜十六世纪著名文学家车天辂和十八世纪的著名实学派作家朴趾源、李德懋等也在自己的文集里留下了有关“箜篌引”的记录。因此,研究“箜篌引”,对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同东方诸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尤其对比较研究我国和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探讨“诗经”以来的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如何影响着其他东方国家诗歌创作的发展,以及这些东方国家的诗歌又怎样反过来给我国古典诗歌以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位朝鲜文学博士金柄珉同志所著的二十一万字的学术专著《朝鲜中世纪北学派语文学研究》已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十八世纪后期的北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流派,而且是一个文学流派。以洪大容、朴趾源为先驱,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等为中坚的北学派作家,身处巨变的历史时代,敏锐地体察时代精神,在不断确定自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趋向的同时,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朴趾源的《热河日记》素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热河日记》研究,《热河日记》与清代宗教、民族政策的研究,与清代民俗、戏剧和城市史的研究。此外,还涉及与朝鲜西学史、朴趾源实学思想等的相关研究。在加强《热河日记》与朴趾源其他著作比较研究的同时,还需注重与其他燕行著作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但丁在欧洲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期的最初一位诗人,在朝鲜文学史上,朴趾源也恰是这样一位“最后”和“最初”转折时期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令人儆醒的启蒙意识和动人心弦的民主精神,开导了朝鲜开化思潮的先河,成为朝鲜启蒙文学的前驱。多年来,对朴趾源的文学业绩,国内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朴趾源研究尚有不少领域有待于开拓和深挖。关于朴趾源的启蒙意识与文学主体性问题,就是其中引人  相似文献   

10.
朝鲜实学思想家朴趾源创作的《热河日记》堪称"燕行录"文学的压卷之作,其体例构成可分为日记和杂录两部分,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文体多样。《热河日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文献,朴趾源对中国文献的关注和甄选突出了其反理学立场,凭借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当时学术成就的全面了解,朴趾源辨伪勘误、驰辨逞才,并有意识地关注了与朝鲜有关的文献,彰显其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纪在朝鲜兴起的实学,到十八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兴盛发展。丁若镛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朝鲜进步的唯物论哲学家,是朝鲜开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卓越的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实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朝鲜诗人丁茶山是实学派代表诗人,李朝实学之“集大成”者。丁茶山诗论中的文学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观念、创作思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核心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补政”功能,丁茶山主张诗人作诗首先要以儒家经典提升志向、以实用之学、民族之学增广见闻、加强修养,而后“触物兴感”才能成就佳作。“抑扬顿挫”、“形似传神”与“清新的民族风格”是丁茶山追求的审美理想。他在诗论中体现的文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学色彩和美学价值,这不但成就了丁茶山自身创作实践中的鸿篇佳作,而且在朝鲜文坛上大放异彩,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庞万里在王阳明的学说中本身包含着虚无与实有二个方面的矛盾,既有儒家实学成分又有禅学成分。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出现了禅学化和实学化二种不同的倾向,而分成禅学派和实学派两大基本派别。王阳明在后期把“致...  相似文献   

15.
朴趾源作为朝鲜讽刺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中的儒生为讽刺对象,揭露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矛盾。冷峻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诙谐幽默的描绘构成朴趾源讽刺文学的独特风格。同时,朴趾源还重视商业,关心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一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60—1797年)是十八世纪法国“平等派”密谋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空想共产主义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思想家。1797年5月26日,巴贝夫牺牲在热月政变派的屠刀之下。但是,巴贝夫的思想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消灭。相反的,经过他的忠实战友邦纳罗蒂的发展和传播,在十九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17.
李德懋(1741—1793)是一位18世纪朝鲜实学派“四家”著名诗人,曾受到清代著名文人的很高的评价,并在中朝两国文学交流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因此考察清代文人对他的诗歌的具体评价和他接受中国诗文学影  相似文献   

18.
北学派文学是朝鲜18世纪后期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顾名思议,北学派是以主张北学而著称的。在北学思想旗帜下,他们积极主张学习清代文化(包括文学)及传播到清代社会的西方文化。北学派的主要成员即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李德懋、柳得恭、金在行、柳琏等,曾先后来到燕京同清代文人、作家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文化交流。北学派文学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与清代文学有着密切关联。北学派通过入燕文学交流活动对清代文学有了比较全面、比较具体的认识。他们根  相似文献   

19.
馬克思主义文藝理論中的最根本性的問題之一,莫过于文藝与政治关系的問題了。从我國“五四”运动前夕掀起的新文学运动开始,直至解放以來文藝思想上的一系列的斗爭。无論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及革命文学的倡導;或抗战初期的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无論是對胡适及其他反动的文藝思想——買办資産階級“新月派”、“文藝自由論”和帮閑文学“論語派”等的  相似文献   

20.
“艺文志派”是东北沦陷时期创作最丰富、活动最频繁、其背景和构成也最复杂的一个文学派别。本文从把握该派成员在一种急于在文学上“造坛”的心态支配下,从最初借助一般日本文化人的力量来发展“满洲文学”到同日伪官方发生联系的历史过程入手,剖析了构成该派主要创作倾向的“写印主义”的实质。本文进而分析了艺文志派4位主要成员从不同侧面对外来文学的借鉴和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文化的固守,认为以忧虑低沉的笔调展现“暗”的现实世界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深藏”,成为该派竭力避免自身沉沦和触犯当局禁忌两种危险的努力,而这种努力造成了该派作品思想内容的斑杂和艺术技法的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