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倾向日益明显。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的中东政策不得人心、阿拉伯国家因受内外部冲击而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是促使阿拉伯国家实施“向东看”政策的四个主要原因。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使大国在中东的互动出现了新特征,国际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发展。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升高,既给中国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印度与海合会国家同为印度洋海域的重要经济体,经贸、能源、侨汇构成了双方传统伙伴关系中的三大支柱。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印度莫迪政府对印度国际地位进行再定位,志在由“平衡型大国”成长为“领导型大国”,也将战略布局从“直接周边”延伸至“扩展周边”,更在外交风格上从“谨慎参与”转变为“积极有为”。在对国际格局、地区局势、国家发展愿景进行综合战略考量、继承“考底利耶主义”传统外交理念的基础上,莫迪政府延续和发展了“西向”政策并提出“西联”政策,将位处“扩展周边”的海合会国家置于“西联”政策的优先位置。印度对海合会国家实施“西联”政策的战略意图清晰、成果显著,以首脑外交引领印海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以能源合作奠定双方战略合作基础;以投资经贸合作推进双方经济改革转型;以防务安全合作提供地区安全治理的有效路径;以人文交流深化印海民意基础。然而,印度外交“多向结盟”策略的投机性、“印度优先”原则的狭隘性、“领导型大国”综合实力不足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极端化等诸多因素,将对“西联”政策的长期有效性构成挑战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自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越发强硬.安倍等右翼政客频频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质疑东京审判的正义性等歪曲历史的言论,旨在为侵略战争翻案.2013年12月26日,安倍悍然参拜了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日本在任首相时隔7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安倍为首的日本当政者否认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行,使得中日之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国高铁“走出去”迎来最佳机遇,成熟的技术工艺与高性价比为高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布局,有助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现代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助推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防范政治、法律风险,避免恶性竞争、自我内耗.同时,需要不断技术创新,提高核心技术的含量与工艺水平.唯此,中国高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助推中国经贸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迷梦的远逝:“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中东欧所谓的“过渡国家”、“转轨国家”,先后采用了“华盛顿共识”的经济政策,而拉丁美洲更成为“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实验场所之一。进入新世纪,“华盛顿共识”在拉丁美洲,特别是在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大国,引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和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拉美困境尤其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走出去”:中国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乃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具体体现为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贡献力的大小,而不在于这个国家历史的长短,文化资源的丰俭。为此,我们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应坚决防止在现代化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萎缩,另一方面应积极“走出去”,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互动,使其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展现,从而有效地促使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跃升为文化大国,在展示一个对国际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时,承担起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文化责任。这里所刊发的二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我们调整建设文化大国的构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负责任大国”、“软实力”和“公益活动”,是近年来常见诸报端的几个词语。看似相互独立的三个词语,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我们熟知的“母亲节”、“父亲节”,被誉为“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创立的“护士节”、诞生于苏联的“儿童节”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熄灯一小时”等,都是以节庆和公益活动的方式表达爱和慈善,从而向世人传递清晰的形象和态度。  相似文献   

8.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一年,就迫不及待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以中韩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安倍缘何冒天下之大不韪“拜鬼”,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安倍家世中的一位显赫人物——外祖父岸信介,日本前首相,曾经的甲级战犯.安倍自称受外祖父影响甚大.由此也可以将安倍的行径理解为,“拜鬼”如同“拜祖宗”.  相似文献   

9.
辉子 《职业》2010,(6):32-33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现在有人请你逛商场购物、喝咖啡、吃大餐、打网球、坐游艇,并且这一切不用你出一分钱……面对这不仅“免费”而且还有“报酬”的“午餐”,聪慧的徐静“吃”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众多舆论将安倍新政及伴生的日元暴跌赋予较强的阴谋色彩,但笔者认为安倍政府只是大国博弈中的一枚棋子.换句话说,安倍只打响了货币战争的一支枪,但他却并非最终扣动扳机的枪手. 安倍新政最受诟病的自然是其大肆鼓吹的"无上限量化宽松",但此处的"无上限"其实大有水分.  相似文献   

11.
于明言 《城市》2015,(7):3-6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以自身发展为契机,带动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践行新型大国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承诺的战略.天津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区位优势明显,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最短起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交汇点.天津应将“一带一路”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天津自贸区建设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来,人们逐渐感到国际社会有些不对劲:“盯”住中国的人越来越多;“有茬”、“无茬”的事件也不断见诸媒体报端,甚至一些“兄弟”国家,竟然直面“叫板”。于是,国人稳不住了:感叹世态炎凉、世事无常的人有之;抱怨“韬光养晦”的人有之;急于想在国际舞台上“亮肌肉”的人有之;甚至想教训一下那些不知好歹“小兄弟”们的人也有之;  相似文献   

13.
从去年春起,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口粮、食品等遭到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口诛笔伐。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发表报告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一时间“中国制造”似乎成为“危险不可靠”的同义词。“中国制造”遇到不小的信任危机。对此,我们面。临着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中国制造似乎成了“问题产品”,造成世界范围的信任危机产生,使中国贸易大国的形象受损;二是中国制造业损失较大,大批企业员工失业,甚至发生企业负责人张树鸿自杀事件等等;三是暴露政府公关意识缺失,陷于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可以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我相信,在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中同样有可以化解“文明的冲突”并实现“文明的共存”的有价值的资源。是用“文明冲突论”来处理各民族、国家间的问题,还是用“文明共存论”来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和平共处,这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和慎重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孟登科 《老人世界》2010,(11):32-32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流行于中国城市版图上的各类名号评比不下上百种。在繁多的名号下,很少有人留意他们之间到底有几多差别。例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虽然字面上“失之毫厘”,但实质却“谬以千里”。国家园林城市评选的主审单位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单位则是国家林业局。  相似文献   

16.
薛涌 《金色年华》2007,(8):54-55
中国何时才能摆脱“世界工厂”的“美誉”?何时才能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大国?  相似文献   

17.
继2010年由我国商务部主导的《中国制造》宣传片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后,我国国新办再次启动“国家形象”宣传片拍摄,于2010年10月1日国庆前后在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外电视媒体中播出,该系列宣传片汇聚中国50位名人,以“中国人”的视角阐释中国形象。以“名人秀”的方式展示国家形象,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全新尝试。中外媒体认为中国由此开始步入了“国家公关”时代。  相似文献   

18.
阮雯 《科学发展》2021,(4):90-95
在中欧贸易关系中,欧盟拟实施的“碳边境”调整机制将对中国碳密集型产业出口产生影响,致使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急剧下滑、产品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等.为弱化甚至避免碳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开展中国境内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加强与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通过“联合气候行动”应对“单边碳排放定价”等.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月9日上午,日本战后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防卫厅”正式更名升级为“防卫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任命原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为首届防卫相,并在防卫厅升级仪式上表示这是“在日本摆脱战后体制、建设新国家方面迈出重要的第一步”。日本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不仅表明了日本国家“组织架构”的显著突破,也标志着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在实现“正常国家”战略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而为修改日本战后《和平宪法》,成为“正常”的政治、军事大国扫清了障碍,并将对日本的未来发展、国际安全格局以及中日关系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央和地方双向交流任职、从基层遴选公务员、工人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基层官员集体“充电”……2010年,中国在官员选任制度改革方面打出的“组合拳”,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公务员的选拔,到各级党政官员的晋升,每一项改革的试点或推进,都彰显出中央对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融入基层,也让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干部从基层脱颖而出。有评论称,这一系列的动作,目的都是让公务员“接地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