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清时期文献中有关回族的记述大都是在伊斯兰教 (回教 )的形式下出现的。本文就明清时期有关文献如官修的正史、实录以及地方志书中关于西北地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的记述资料进行了概述。这些资料为我们客观分析明清时期西北回族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我国家训发展的重要时期,家训中出现了大量针对女性的训诫——"女教"。宋代"女教"的内容偏重于以儒家纲常伦理去规范女性行为;形式则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女教"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重亲情、重感情,这使受教者与施教者在情感交流中实现了互动。宋代家训中的"女教"反映了宋代两性关系上男性的话语主导权,宋儒借此成功地塑造了宋代女性,完成了儒家伦理对家庭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蒙学读物的编辑艺术焕发出旺盛的创新活力,表现在韵语、歌诀、偶句及散文体编辑方式等方面。在散文体蒙书编辑方面,“事类赋体”读物继承了前代类书及蒙书的编辑经验,且多有创新突破;散文故事类书借鉴类书编辑体例之长,又多有拓进。推动明清蒙书编辑艺术创新的动因有:社会教育发展及人民高涨的读书热情是终极动力;著名文士及鸿儒巨卿参与编写蒙书,促进了蒙书编辑质量的提高;民间出版业的发达和出版技术的进步为蒙书编辑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无为教是明中叶出现于民间宗教世界的重要教派,由其创立者罗清构建、罗清弟子继承与发展的无为教教义思想,不仅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民间宗教理论家与实践家,而且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民间宗教运动,对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领域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中,面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衰微状况,“变通”成为译著家们的共同呼声,马注继承王岱舆的“权变”思想,强调因地、因时制宜,既吸收中国本土文化中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因素,同时也要保持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旨和基本精神.马注的民族宗教观是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过程中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6.
六朝是一个对女性既严苛又宽容的时期,礼教的蔓延还未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一方面树立了一些女教的典范,另一方面风雅与才情兼具的女性成为文人歌颂的对象。这种对于女性的社会风气直接体现在仕女画中,出现了女教的样本与理想化的女性图像。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秘密宗教、邪教 ,不管其显露的政治倾向如何 ,其教首创教传教的原始动机一般都是利益的驱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 ,以“宗教信仰”相号召 ,是明清邪教家族性传教的基本形式。明清时期难以计数的大小邪教教主会首借传教以致富 ,大肆攫取现世利益 ,其财产之积累 ,甚至富埒王侯公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求敦煌遗诗《咏孝经十八章》产生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文本特征 ,认为它是一种用于训蒙劝孝的辅助性读物。它的存在昭示了诗教发展的新阶段和唐诗的实用走向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读物的生命,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读物的价值实现,不论何种读物都不能没有读者。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读者这个出版界很活跃的因素缺乏正确的认识,读者的地位从来没有摆正过,对读者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接受美学,才把读者提  相似文献   

10.
古代启蒙历史教材———蒙学读物 ,是向儿童传授人文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 ,在普及历史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起源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 ,繁荣于明清 ,晚清以后衰落。其特点是蒙发儿童的历史兴趣 ;注重儿童道德情操的养训 ;内容丰富 ;体例完备 ;易于记诵。为今天历史教材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代,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雷州地区民间慈善活动包括资助族人度过难关、对身陷困境的乡邻施以援手、让利施惠于人、灾后义赈、捐资兴教助学等形式。民间慈善活动的盛行,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明清时期雷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慈善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儒学教育的深入普及,使仁慈观念深入人心;雷州地方官及本地义士慈善义举的示范影响;官府对慈善义举的表彰及民间对慈善义士的推崇;慈善义举是富有人家保护其私有财产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民间慈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才辈出。  相似文献   

13.
论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的甄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较于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各著作个体研究几成专学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界对此类小说整体类型的界定及认识却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对其的论述也大多散见于文学史零星的记述当中。明清长篇家庭类小说有着从家庭框架出发以叙事的基本特征,以及契合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成根源,还有着积极地反映家庭问题及揭示家庭矛盾的创作意识,其小说类型有着亟需甄别及整体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在民间文化中得到较充分的表现。明清时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道教的审美趣味与世俗人情融合在一起,折射出明清文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对“至善”为“至美”的审美形象的描写及推崇;将“痴”人形象作为真实无伪、纯真不俗的象征,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女性结社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承续北朝东魏时期“女人社”的遗风,在文人结社的风气、文学家族的教育和交际以及男性文人的支持和引导等因素影响下,女性结社现象大量出现。不同类型的女性诗社相互影响、齐头并进,各种社事活动十分兴盛,流传下来的社诗也不乏佳作。因此,女性结社对明清妇女生活史和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 ,山西人把从商看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因而重视商业教育也就成了明清晋商最主要的选择。在新的道德价值观树立上 ,在道德伦理教育上 ,在商业人才选拔和培养上 ,在商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上都给予十分的重视 ,形成了重视商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为山西商人驰骋商界五百年培养了大批的商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对此间实学教育思潮有如下影响:一是出现注重数学教育的倾向;二是注重中西会通、然后超胜西学的趋向;三是注重实践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思想。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能起到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对西学挑战的应时,与儒家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明清教育探索中富于生机的、具有前瞻性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和贞节观的分析,窥探其体现出的文化实质,进而归结出其具有的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意义。明清拟话本小说中贞节烈女形象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类型。同时,对当代女性文化的构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泰和记》(或作《太和记》)是明代中叶许潮的杂剧剧本,然而在明清戏曲论著中,对其著录十分混乱。现就《泰和记》的作者及具体剧目作出考辨,以期还其清晰面目。  相似文献   

20.
弹词是主要兴盛于明清 ,流布于南方的一种说唱文学 ,其中以女性创作的弹词最具影响力。女性之所以钟情弹词创作 ,一方面是弹词这种艺术形式适合女性 ;另一方面 ,知识女性藉此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而在她们创作的弹词中 ,或塑造叛逆女性形象 ,或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 ,凸显着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