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看书琐记>中记载了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的,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说明好的对话对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情效应等方面大有裨益.高中课本里的许多对话,写得非常精妙.我在教学中对其体现形式概括为"同位"、"对位"、"错位"三类,学生分析把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2.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三个月后,苏轼又写下《后赤壁赋》。历代文评家评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时,常推崇后赋的写景,认为它不假辞藻,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自然而工致。而我认为这只是从写景的技巧上评价,要谈到写景的目的,还要看写景与全文的关系。人们看苏轼的《前赤壁赋》,常关注文章中人物的感情起伏变化,通常认为《前赤壁赋》人物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但这情绪的产生、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善于评论历史人物,古为今用。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他还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不可沽名学霸王”。 当时,毛泽东在北平。有次他观看梅兰芳演的《霸王别姬》。回来路上,对  相似文献   

4.
说背景     
何为背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背景”一词共有三种解释:其一,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其二,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其三,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中国的一些文字内涵常常发生变化,词典往往来不及对此进行补充完善,大家心领神会就是了。其实时下“背景”一词的内涵远比词典中解释的要多、要丰富。比如说,某某有背景,大概是说某某有靠山、有后台,那么背景实质上就是某人所能够仰仗的实权人物或部门。《西游记》一书对背景有过深入刻画。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多、最难对…  相似文献   

5.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在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尤其是分角色朗读,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性格特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很有帮助。下面笔者就以《羚羊木雕》为例,说说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哪把椅子是我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曾以“影响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最有价值的理念”为主题,对124位参与过《对话》节目的嘉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请给您所认为的在未来十年中最有竞争力、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士画像。”  相似文献   

7.
钟罗庆先生在《秘书之友》2015年第5期发表的《浅谈“说明”这一表达方式在现代公文中的运用》 (以下简称“钟文”)一文,先提出了“撰写公文时以特定的说明为主、兼顾叙述及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观点,然后指出7篇论文“问题的提出缺乏客观依据” “观点有失偏颇”,再提出“现代公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文写作中要不要流露主观感情,应不应使用抒情、描写等表达主观感情的方法,而不是公文文体是否流露了感情”,还从两方面论证了许多论文所举的例子不具有说服力,最后对公文中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已经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对话中,主线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围绕主线的则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瑚和谐生成通过教师这个媒介去实现,因此,对话阅读教学实际上明确了对教师的要求,明确了教师在多重对话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过去课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校于2013年4月提出并推行“心灵对话式卓越课堂”的改革,构建了“335教学模式”。(第一个“3”是指对话教学的三步骤:课前对话(与文本对话,发现问题。)、课堂对话(师生对话,解决问题)课后对话(反思细节,积累创新)第二个“3”是指课堂对话的三时段:课始对话、课中对话、课末对话“五”指课堂对话教学的五环节:创设情境--引发话题,小组交流--生成问题、组间对话--解决问题、应用实践--巩固提高、总结交流--新课导学)。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0.
说大论小     
构思长篇小说《心腹》时,我把目光集中到机关小人物身上,写了司机杨登科电大毕业后,从不得志的机关闲人到领导心腹,到副主任的复杂经历。就在我写作正酣之际,《上海小说》的朋友告急,要我给个中篇小说,我无分身之术,便从《心腹》初稿中节选了几万字发过去。他们很快以《一枕黄粱》为题在2003年第4期给予发表,随后30多万字的全稿《心腹》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我不敢肯定这部书写得如何高明,但却是有感而发的。我这人最没出息,没有感触,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机关里一眼望去都是像我这样没什么大出息的小人物。然而哪个小人物甘愿永远“小”下…  相似文献   

11.
“国是”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所著《新序》一书。在该书卷二《杂事》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庄王与其宰相孙叔敖的一段对话,全文有210多字,其中4次用到了“国是”一词。对话的开场白为:“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始终没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权力学”,这就使“权力形象”、“权力行为”总处在混混沌沌状态中。这一点,有时甚至反映在我们对某些“青天”式人物的颂扬中。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一直到今  相似文献   

13.
让得早几年,在伦敦街头看过一些年轻人穿上T恤,胸前写着“道”、“静”、“无为”,又或者“太极”的图案。这些字眼,谁都知道是取自中国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著作《老子》。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种四问阅读法,即基于两个角度、三个维度进行四个方面的阅读探究的教学思路。两个角度即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和跳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问”即:1.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信息,探究“写的什么”;2.从写作方法角度探究“怎么写的”;3.跳出文本、反思文本,从写作目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角度探究“表达了什么”;4.从阅读感悟及知识技能学习方面进行阅读反思与批判,总结“你有什么收获”。这四问阅读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效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某年,一个华为新员工,写了一封“万言书”,提出了很多经营策略的建议。任老板看了以后,批示: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又某年,另一个华为新员工,给任老板写了一封题为《千里奔华为》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下属面前,切莫把自己装扮成十全十美的人物,因为这样只会使下属感到你们“可望而不可即”、“可敬而不可爱”,会让人觉得你们只是一具具毫无瑕疵又不带感情的躯体  相似文献   

17.
<正> “机制”,可算是近年来在新闻报刊、文件、材料、报告以至人们日常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了。但有的人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机制”是怎么一回事,却也样样事情言“机制”,似乎“机制”是个硕大无边的“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对此“筐”论大有必要议论一番。  相似文献   

18.
1 作文教学要向社会开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观工厂,采访人物,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印象.我曾经带领学生参观仙女洞,回校后要求学生写《参观仙女洞的感想》一文.学生有的写仙女洞的风景,有的写仙女洞污染现状,有的写仙女洞对家乡作出的贡献,也有的写工人的忘我精神,多数学生的文章比以前生动活泼,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19.
设计背景:《钱学森》与《天游峰的扫路人》、《海天骄子》、《杂交水稻之父》(此为略读课文)共同构成了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均已写人为主。《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虽然不长,语言简洁、朴素,但简单中见深情,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挚心。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爱是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而“言为心声”,本文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孙晔 《领导广角》2002,(5):63-63
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以“影响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最有价值的理念”为主题,对124位参与过《对话》节目的全部嘉宾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请给您所认为的在未来十年中最有竞争力、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士画像”,共有103名嘉宾对这个问题做了有效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