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又不同于印度哲学的独特范畴,作为一种人类理论思维的中国传统哲学,便是通过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哲学范畴来表现的。“体”与“用”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范畴。道学集大成者朱熹,承程颐、张载之端绪,把“体用分二”与“体用不二”统一起来,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充分展开论证,丰富和发展了“体用”范畴。  相似文献   

2.
“诚-实有”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典唯物论的一项精粹成果。这一范畴是标志物质及其属性、规律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它不是表示某种道德原则的概念,也不能同物质或物质实体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和改革浪潮高涨的形势下,人们为了求得实践活动的自由和社会制度的完善,愈来愈注意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的思想进行探讨。笔者不同意那种所谓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要么是社会状态,要么是认识状态的观点,而认为必然王国、自由王国既指社会状态,又指认识状态,是社会状态和认识状态的统一。 探讨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含义,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方法论原则,即把恩格斯在书中所作的结论与他所论述的前提联系起来考察。从《反杜林论》的语言环境来看,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范畴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编论述资  相似文献   

4.
思孟“五行”被荀子指斥为“造说”,在于其区分了“德之行”与“行”,即在道德的行为与合于道德的行为之间作了区分。这种区分,在当时是新说。荀子所不能接受或激烈反对的,正是这种全新的区分。“形于内”的“形”是“范型”“模型”之义。“形于内”是指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道德观念型铸于内心的过程,也可指这一过程的结果——道德观念已内化于心的状态。仁德型铸于内心,仁行便有内在仁德作基础,《五行》篇将其称为“德之行”,以区别于没有内在仁德作基础的纯粹仁行。这是“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的确切含义。“诚”要求外在行为与内在之意一致,强调“诚”意味着区分“德之行”与“行”。《中庸》的作者明确意识到了“诚”在道德评判中的意义,才会说“不诚无物”和“诚之为贵”。孔子不谈“诚”,表明其可能还未区分“德之行”与“行”。从孔子强调非礼勿视听言动,到《中庸》强调“诚”,《五行》篇区分“德之行”与“行”,再到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可以看出儒家思孟一派道德关注点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王廷相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是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兼举”是他借以构造认识论范畴体系的基本骨架。他的认识论之网,主要是“思虑”和“见闻”,“致知”和“力行”、“审几”和“成功”、“参验”和“是非”等“网上纽结”所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经创造性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原则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阐发了“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动原则,赋予其三重规定:为生存资料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物质交往活动、为个性自由推翻现实矛盾的革命改造活动。马克思将人的“需要”机制作为推动和创造原则论证了感性活动从“生存”到“自由”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确立了其哲学的实践基础,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整体超越。而对感性活动进行生存、反思与自由的当代诠释,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断找到重要哲学支撑,这既从学理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印证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殊历史性,又在实践层面预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性,为社会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杨婷  王秋菊 《青海社会科学》2002,45(5):62-64,83
(一 )“一”和“多”的范畴贯穿着中国哲学史的始终 ,“宇宙人生一切事理 ,均可按一多关系 ,简单归纳 ,要言不繁 ,朗若列眉。”1佛教华严宗和禅宗都提出过“一多”范畴 ,并且论证了一多相摄的关系。华严宗认为 :在觉悟者看来 ,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与事物之间、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法藏在描述法界缘起时说 :“初义者 ,圆融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不可说其相状耳。”2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是华严宗表述相即观念的基本命题 :“一”指一事物 ,即佛身 ;“一切”是指其他一切事物 ,即众生。这一命题的意思是 ,一事物…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同其它范畴一样,“气”也是历史的产物,有一个萌生、演变、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先秦至汉初,“气”范畴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个辩证否定的圆圈,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规律。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两”是中国古代辩证矛盾观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它形成于晚周时期,即西周末期到战国初期。在中国哲学史上“一两”范畴与“阴阳”范畴的关系极为密切。“一”常表示阴与阳的统一(合),“两”常表示阴与阳的对立(分),作为螺旋前进的认识逻辑,“一两”范畴是“阴阳”范畴的深入发展。“一两”思想与“阴阳”思想的渊源同为《易经》。《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两个付号。“—”代表积极、刚强、进取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思想史上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虚”和“实”概念的人 ,尤其突出“虚”的作用。虚非虚假、虚无之意 ,而是指谦虚、博大、容物之德 ,意指心灵渊博广大的涵容性。从伦理角度来看 ,“虚”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内涵 ,与人的道德涵养紧密相联 ;作为传统道德中的基础性范畴 ,它又是人的德性与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观念的强化 ,物欲充斥着人们的整个心灵 ,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道德方面的某些倒退 ,致使人的心灵没有空间再来包容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认清中国传统“虚”德的本质和内涵 ,发挥其在道德…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篇光辉哲学著作。它不仅是对外国哲学史上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认识)“行”(实践)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因此,《实践论》的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一些文章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提法:“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坚持这个提法的同志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在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命题来加以引用,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尺度,判明一切思想理论的标准”,是检验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完成之后,它的制度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最可靠的标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一大家知道,在欧洲哲学史上,正式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是康德。康德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二元论的哲学家。在伦理和道德问题上,他的理论也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不可能得到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只能从理性本身所谓“善良意志”引出来。“善良意志”是脱离任何具体的、实现的条  相似文献   

15.
“实践”概念非马克思所首创,而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以前很久,东西方哲学史上就已有不少人在使用这一范畴了;在马克思以后,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也在使用这一概念。但是,真正赋于“实践”以科学规定的,真正把“实践”放在应有地位的,却只有马克思和他创立的哲学学派。这是因为“实践”  相似文献   

16.
“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学的对象和核心范畴,是这门新兴学科的立论前提和逻辑基础,因此科学把握其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在学理上区分“经济伦理”与“经济道德”的界限,在“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及其实践活动过程的意义上厘清“经济伦理”的实质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的向度建构“经济伦理”与“经济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价值冲突之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偌大的中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带来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这种冲突便是本文将要分析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一系列差异、对比乃至矛盾。这里所谓“经济人”,是指市场经济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所谓“道德人”,是指以传统道德或一般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忽视客观规律、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它把“实践观”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把“实践”范畴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诸多原则分歧。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阐述“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实践”范畴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实践中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9.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金岳霖关于“中国哲学的史”和“在中国的哲学史”两种中国哲学史概念的论说背后,隐含着一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即把哲学视作理论和概念体系,哲学史的书写是叙述不同哲学流派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演化和发展历史的.但是,哲学不仅表现为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还意味着哲学活动或哲学实践.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既可以是对已有的哲学理论和概念系统的书写,也可以是对以往哲学活动的书写,即“做中国哲学的史”,这就凸显了哲学的实践性品格,也扩展了“中国哲学史”概念的含义.“做中国哲学的史”这一概念更贴近中国哲学智慧的特性,更能体现中国哲学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的特色.通过对“做中国哲学的史”的书写,可以唤醒人们过一种哲学生活的兴趣,开启人们实践哲学、体察智慧的情趣,从而赋予我们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哲学的意义和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