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尚和平同志《诗分行排列实质原因之探讨》一文(载《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9期)有一些不同想法。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判断一种观点正确与否,最简便易行和最具说服力的方法,莫过于将这种观点放入它所涵盖的客观对象之中,来对照、比较两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的程度。尚和平同志提出,诗歌分行排列的“实质原因”,是个抒情的强烈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天津社会科学》上,秀民同志发表了《评‘规律发展说’》的文章,对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应当把规律发展的观点写进这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中去,因为规律是不发展的。他的理由有正反两面。正面理由是,规律是一种抽象,而抽象的东西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反面理由有三:(1)承认规律的发展,会“使发展的原则走向反面”,“排斥事物的发展”;(2)承认规律的发展是“对规律的否定”;(3)承认规律的发展“必将陷入繁琐哲学”。这后三点理由都涉及到规律的永恒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的论点,对于正确回答美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由于马克思是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个论点的,所以,如果离开唯物主义认识论,就不可能理解“美的规律”的真谛.事实上,尽管我国美学界有许多同志曾谈论“美的规律”,然而有的同志并没有理解和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他们对于“美的规律”也就不免发生这样那样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否定之否定”,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在人类社会“所有制”的演进问题之研究方面,曾得到广泛的运用,人们对此也各持己见。张江明同志发表在《学术研究》1990年第四期上的《也谈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与王坛浦、张政同志商榷》一文,在谈到该问题时,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社会从初级阶段公有制到高级阶段公有制的自我否定完成以后,便进入更高级的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的自我否定。这是一个向上的、前进的、永无止境的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过程。不会如同原  相似文献   

6.
<正> 自瓦特令蒸气推动历史的车轮,伽利略用望远镜开阔人类眼界之后,“上帝”贬值,“幽默”看涨。诗人以幽默显其达观、机敏,哲人以幽默见其深刻、犀利,就连商贾也看重幽默在经商中的作用。 幽默在中国真正掀起大潮。实是近几年的事。王蒙、陆文夫、高晓声、邓友梅、张洁、冯骥才诸人的幽默,千姿百态,各具神采;连史诗大匠姚雪垠在严肃的笔触中也时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信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为此,沈峻坡同志提出将信息业、咨询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组成第四产业.笔者认为,如今,建立并发展第四产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观点的提出,适应时代的潮流,无疑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该文将第四产业仍归为服务性产业,而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并将教育部门也列入第四产业,以及知识创造价值等观点,值到商榷.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阶级——无论是剥削阶级或被剥削阶级,自它产生的那天起,都有其政治与经济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对其政治与经济这两个方面进行既唯物又辩证的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就是这样做的。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在学习经典作家关于阶级分析理论中的一点体会,兼与陆德生同志商榷几个有关问题。一、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是阶级分析的出发点各个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每  相似文献   

9.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刊载的赵汇同志的《论周期是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一文,我感到该文对本质、规律、形式和周期等范畴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排中律的适用范围,现行的几种逻辑教材有着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认为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以金岳霖本《形式逻辑》为代表;另一种认为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以上海本《普通逻辑》(1986年修订本)为代表。两相比较,后者在排中律的适  相似文献   

11.
通常,人们说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讲的只是以自身劳动为基础占有生产资料的这种私有制.也就是自由的独立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所有制状态.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历史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性质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则很少有人专门论及.笔者认为,如果不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直接结合联系起来考察,对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现象及其在理论上的意义都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 如何正确评价黑旗军领袖刘永福?这是中法战争史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放以来,在许多专著和文章中,都说刘永福为了官爵,投降清朝,背叛了农民起义军。前不久,丁名楠同志的《关于中法战争几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关》文),就把刘看作是与清合流(即同流合污之谓)之人,说刘是为个人谋生路、仰慕名器、为清政府引诱而最后成为清朝一名听驱使、受摆布的奴仆。解放以来的这种说法,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韩志国同志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质疑》(《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一文,对这两个支配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异议。作者探索真理的精神是可敬的,文中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作者得出结论说:“这两个‘规律’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却是令人难以同意的。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客观存在着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以下简称“计划规律”)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质疑》认为,斯大林所提出的两个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其实首先发现计划规律并初步揭示它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即阐明其“理论前提”)的,并不是斯大林,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准备《共产党宣言》时,恩格斯就指出过,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也就是说,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提出,在未来社会中,“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  相似文献   

14.
在肯定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商品经济之后,探明其内在诸规律及相互关系,就是我们经济学界要进一步解决的课题。韩志国同志的靠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质疑”一文(《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思想解放,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促进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不过,对他的“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是一个规律而不是两个规律”观点,我则不敢苟同。为了进一步开展讨论,我在此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1988年第7期刊登了李柱锡的《重新理解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一文(下称李文).该文对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的一些理解,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故意犯罪的阶段问题,我国刑法学界曾有长期的争论,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理解故意犯罪的阶段这个概念本身;另一方面是如何划分故意犯罪的各个阶段。由于这一问题直接与司法实践相关,因而有继续探讨之必要。何谓故意犯罪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四权”分离从理论上说,是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变革,然而又要涉及所有制和公有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前不久,董辅礽同志著文认为,论及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该从法权概念、法权关系来把握,而应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来理解,从生产关系的总和来把握。他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就是联合劳动者(或自由人的联合体)同公共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具体形式。”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从中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全民所有制正在改变‘政企合一’的形式,这种改变将使全民所有制从联合劳动者通过国家为中介同公共生产资料的间接结合向直接结合转变迈出重要的一步”。这里提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间接结合、直接结合和间接直接两者混合等形式,就涉及“四权”分离的理论。我认为,对同一社会现象,不论从法权概念还是从政治经济学范畴来理解,都不应作出两个截然对立的结论。因此,本文想联系董辅礽同志提出的问题,就“四权”分离与公有制的关系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学术论坛1981年第6期发表了娄永清同志的文章《唯物辩证法规律新议》(以下简称《新议》),读来启发思想,颇受教益。但文章中对新陈代谢规律及其与肯定否定规律关系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文章“不赞成”哲学界流行着的“认为新陈代谢只是肯定否定规律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有独特内容的普遍规律”的观点,认为新陈代谢规律是与肯定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并列而且“有着原则的区别”,同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派生规律”。其根据有三: 首先是“内容上的区别”。文章说:肯定否定规律的任务是“揭示事物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线”,而新陈代谢规律的任务是概括出“新旧斗争,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肯定否定规律只揭示事物发展的路线吗?不是的。这一规律不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路线,而且揭示了新陈代谢的根本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对事物中过时的、腐朽的东西的否定,事物的否定,即是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根本性质变。第二,事物的发展,在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矛盾性,而事物内部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最根本内容是肯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再论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兼与彭怀东同志商榷朱德真彭怀东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吗?》(《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一文中,对笔者关于“美只是有用事物的形式”的观点(《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商榷意见,对笔者很有启发。为了有益...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哲学界关于结构形式变化引起质变问题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文章。1982年我发表《序变与质量互变规律》(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提出序范畴及序变原理后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要不要把序变引进质量互变规律,即事物是质、量的统一体,或是质、量、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只存在一种形式,或是多种形式? 笔者认为,世界是复杂的,事物的变化、旧事物向新事物过渡的形式和途径也是复杂多样的,并非只存在着量变达到关节点引起质变这唯一形式,而是存在着量变达到关节点引起质变、序变达到关节区引起质变以及量变与序变协同作用引起质变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