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性精神是审美文化的灵魂,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本体性、融合性、超逸性、情感性和自然性五个方面.在"后现代文化"中,诗性精神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更要求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与积极弘扬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江南钟灵秀丽的景色孕育了众多绝色佳人,她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仅注重外在的美,内心还尽力追求一种精致、诗意的生活。这种诗性的关帮助她们跨越了生活中的坎坷荆棘,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犹能以审美的态度释怀。这些女子大都具有超凡的才艺、高洁的气节,以及对待爱情勇往直前的气魄。诗性美使得柔弱女子身上散发出超越卑微出身局限的高贵气质,给她们的人生渲染了传奇的色彩,由此折射了古代江南佳丽特有的诗性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与江南文化与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从审美风格上来看,来自江南区域的现代作家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刚"(精细坚韧)和"柔"(柔美飘逸)并济的诗性品格。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审美姿态出现文坛上,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重压抑和屏蔽下的陈腐创作及文风形成强烈对比,进而能够以白话作文这种新型的创作和文体形式,充分显示新文学的"实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深入剖析文学模糊存在的原因,指出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性语言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艺术的需要,进而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文学模糊的审美机制和艺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的审美价值现对各方面价值观构建的影响也日趋显著.本文尝试突破对青年审美价值观的特征总结的框架,分析其审美价值观中的务实性与浪漫性、个性化与趋同性、批判性与感性化、反传统性与民族性的悖论,以期为重构青年的审美取向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做些许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规则悖论是维特根斯坦构建的一个由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生活形式等一系列论题组成的意义理论体系,它阐明了在语言游戏中规则遵从是动态开放的实践行为,其意义由日常语言的规则所限定并实现.语义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源于对日常语言规则的遵从和违反.模糊语义研究的语境转向不仅提供了理解规则悖论的新视角,为模糊语义学提供了语用-语义的研究方法,同时消解了模糊语义的逻辑研究所面临的诸多诘难.  相似文献   

8.
模糊逻辑延续了多值逻辑对二值原则的扩张态度,基于模糊逻辑构造出的模糊集合论,能够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决罗素悖论.哈耶克提出的基本模糊逻辑系统将几种多值逻辑系统作为其扩张来处理,为这样的构造奠定了基础.由此产生的公理化模糊集合论、模糊类理论和朴素模糊集合论对罗素悖论都有不尽相同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成语具有中国的诗性文化特色。这是因为成语胎生于古代的文化典籍和诗文,而且是其中的精华撷取,必然要体现母体文化的诗性或诗美的特色。这些特色具体表现为:具有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具有大文化活动或产品的艺术化倾向,体现古人思想行为规范的审美性追求,具有艺术抚慰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性灵的功能,体现汉语作为心灵的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味的特质。因此成语教育与诗教、美育、德育、智育相结合,可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原因就在于汉语本身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诗性汉语的特点。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本文还指出,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11.
短篇小说《制造声音》是贾平凹草创期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不太著名的一篇,然而它以其思想的深邃性、人物的典型性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震撼着读者,昭示着后人。它像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悲悲喜喜,林林总总。  相似文献   

12.
正像世界上所有的文学大家都创造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象一样 ,泰戈尔也不例外。泰戈尔短篇小说中出现的“恒河”、“童婚”、“寡妇殉葬”、“种姓”、“奶牛”等意象及诸多的“僧侣”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印度性”和印度意味 ,不仅令中国读者耳目一新 ,且难以忘怀。鉴于他的短篇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他的诗人气质 ,作品中往往多“仿象”、“喻象”和“兴象” ,则很少“抽象”。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审美意象之所以令人着迷 ,主要在于它具备了这样四个审美特征 :1 绘画美和音乐美的完满结合 ;2 强烈的抒情色调的诗意笼罩 ;3 浓郁的宗教意蕴和人性意味 ;4 令人目不暇接的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继承关系不仅是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的继承,同时也包括内容的继承.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陇右、河西和湟水流域,收复河湟是中唐爱国诗人的重要题材.靖康之变,南宋失去淮河以北广大领土,收复中原是南宋爱国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诗人借鉴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爱国诗词。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当下体验诗歌的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体验诗歌在现代汉语诗界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中国当下特定语境中的体验诗歌主要包括身体体验(包括性体验)诗歌,生存(生活)体验诗歌,神秘体验(包括死亡、命运、精神真理、终极现实等等体验)诗歌等三种类型。在中国当下具体诗歌话语实践中,这些体验诗歌一方面显示出了诗学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诸多缺陷病理。  相似文献   

15.
自《二十四诗品》问世,历朝历代均有人尝试注解,但就其主旨和立论问题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出现。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在研究领域存在这样的盲点无疑是十分遗憾的。文章将试图从语言特征、批评手法和道家美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这一《诗品》中体现出来的司空图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评判是现代文学发展中始终引起各种争论的话题。从整体的、宏观的、纵贯的角度分析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求新反叛的革新精神,面向现实的社会意识,新旧对立而独尊新诗,诗体解放的自由精神和中西互构的现代追求。  相似文献   

17.
黄仲则是乾隆时期一位极具特色和成就的诗人。在清代特殊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之中,他的诗却以情感的真挚取胜,具有与当时主流诗歌迥然而异的审美特征,其特立独行的人格与崇尚真挚情感抒发的诗格在清中叶诗坛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的多重悲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最动人处在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悲剧描写:选择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环境要素以渲染悲剧气氛,让人物从命运的、爱情的、性格的、人性的诸方面去演绎悲剧人生;以“故事中的故事”的独特性情节设计形成双重悲剧;“假喜剧”的悲剧形式的选择……这些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根本性突破,甚而是对悲剧本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题是与文人的心境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文章从宇宙情怀、人世沧桑之感、个人身世之感、离情别绪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及其诗词中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事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特质决定历史叙事必然具有修辞色彩。史学家将零散琐碎的单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蕴涵开头、中间、结尾的完整故事这一过程,势必伴随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意识形态蕴涵解释,这个过程无法绝对摆脱史家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情感偏好,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诗性构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