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修辞阐释李怡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乃至一般的语言活动中,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方式,特别是对于格外讲究语言形式、推敲文法结构的诗歌艺术,情形更是如此。中国古人一向把“六诗”、“三义”作为诗的几大要素,其中就包括了作为语言修辞的比喻(比);即...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对象征和象征型艺术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其内容包括“意义”和“形象”这两个构成要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象征的特点就是双关。象征型艺术是由于作为内容的自由意志的不完善,因而也就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表现方式,而只能采取象征的方式,它是艺术发展史中最初的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隐喻式表达也因此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因此,在从事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隐喻理论和隐喻知识,使学生能从容驾驭目标语言。  相似文献   

4.
广告修辞幻象本质上是一种"现实"的重构。通过修辞的认知理论解读广告中修辞幻象的构建过程和构建方式,阐释广告主体如何通过语言为主的各种象征符号来建构种种现实,而商品在修辞幻象中被人性化、情感化、对象化,被赋予独特的符号价值,并最终成为一种满足共同欲望、实现共同意愿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6.
“辞趣”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首创的修辞学术语,闪耀在“辞趣”理论里的语言美学思想和变异修辞观念对现实的变异修辞现象具有广泛的理论阐释力。同构串联句是语句修辞领域的“辞趣”现象,是利用句法编码“形趣”关顾句义表述“意趣”的变异修辞句式,倚重于语言美学效应提升修辞效益。  相似文献   

7.
子夏“贤贤易色”章承接上章,运用反讽质疑了孔子孝、悌的互文使用和文、质的轻重区分。子夏的观点是:孝、悌有内外之分而文、质应同时并重。随后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章,孔子阐释了文、质的轻重关系,主张一种涵盖了孝、悌的忠信论,批评了子夏“吾必谓之”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8.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9.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10.
“用典”名称的由来,肇始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有金兆梓氏重提“用典”这一名称。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赵克勤在论及古汉语修辞法时才再提“用典”一语,并将其作为古代汉语修辞法的一种。在此之后,又无人再提“用典”这个名称了。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到了21世纪初,笔者在所著《修辞心理学》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11.
在禅宗修辞活动中,非语言方式被广泛运用,它们不仅可以补充言语信息、替代言语信息、强调言语信息,还可以传达悟性信息、灵感信息,这与禅宗修辞以“利于开悟”为中心原则是相统一的。禅宗非语言方式的修辞手段主要包括“喝”、沉默、动作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创作中,“重复”有正、负之分。“正的重复”是一种有意义的修辞手段,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原因;“负的重复”是一种无意义的机械复制,是工业时代文化大生产的低劣方式。铁凝在作品中一再重复的乡土经验、对河北农村风俗民情的描绘、纯朴厚重的审美风格,是“正的重复”,但她在《笨花》中对《棉花垛》的照搬照抄则是“负的重复”。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两个范畴之间的相似体验。隐喻的构建、识别和阐释受文化模式、认知方式及水平、认知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作为交际手段,隐喻也与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活动在解构大浪淘沙的冲击之下,其传统的忠实对等观受到质疑,译本与原文的关系被颠覆,译者和读者的创造性得到极度的张扬,传统的文本观念和阐释策略被推到风尖浪口,解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与此同时,解构过分强调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往往使阅读陷入极度的困境。其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主张,虽然颇具辨证的因子,却往往导致极度的相对和虚无主义,文本的阐释也往往出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局面,对翻译的影响将是“误译有理”、“乱译有据”,因此,解构最终也难逃被颠覆和解构的命运,留给“理论之后”更加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谁在说”“说什么”“对谁说”的问题,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要人家服,就要说服”,说服的策略与方法离不开修辞理论的指导。毛泽东政治话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有深刻的修辞意蕴,对这一话语进行修辞学分析与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揭示、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规律,进而构建受众注意听、听得进、有好感的话语体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生存论的纬度出发,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身体”,而把人本身看成是“人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存性的矛盾。人是通过实践方式、理论方式、价值关系、艺术方式来解决这种生存性矛盾的。从生存论的纬度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预设不仅是语义、语用层面的语言现象,更是依靠语境和话语参与者对对方的心理、认知状态的相互假定,而被掌握并运用到话语的理解与生成之中去的一种修辞现象。肯尼斯·博克的认同说和五位一体理论可有效地阐释语用预设是一种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修辞学特别是修辞格的理论研究中,有关修辞手法(修辞格)和艺术手法(表现方法)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发表了一些看法,但认识尚不统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以便尽快地取得共识,以利科研和教学。所谓“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修辞格式或模式,有人叫“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简称“辞格”或“辞式”。它是一种积极修辞的手法,而不是全部的修辞手段。目前学术界对修辞格的定义不尽一致,但以下几点看法是比较接近的:  相似文献   

20.
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手段,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在语言运用的范围内,语言幽默会通过隐喻、双关、委婉、反语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制造出一种字面语义与深层语义“错位”的效果。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解读幽默修辞。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修辞的解读是一个包含了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接和空间核实的过程。概念整合网络能帮助我们清楚地分析幽默话语接受者在解读幽默修辞所产生的语用效果时的心理机制以及幽默话语接受者在揣测幽默修辞所产生的话语意义时的心理过程,揭示出幽默修辞下语言运用背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修辞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