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尼族共有1253952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和西双版纳山区,从事山居农耕,生产粮食。农业生产是他们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部门,尤以善于耕种梯田著称于世。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至解放前夕,汉文化对哈尼族社会的渗透力日趋加剧,但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其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氏族社会原生形态。作为意识形态表现之一的宗教信仰仍停留在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延绵时期,并以强烈的灵魂观念为其主要特点。现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就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两个侧面,即占卜、招魂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华魂》2007,(11)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南段。这里高山森林、半山村寨和低山梯田构成了哈尼族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态系统。千百年来,哈尼  相似文献   

3.
哀牢族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哀牢族的族属问题,史学界前后提出过三种主张:一种意见认为哀牢属于濮人,哀牢王国是濮人所建;一种意见则认为哀牢国为百越系统的越人所建,其族属于百越;而目前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哀牢为“昆明”族说。这种意见认为,哀牢是西汉初年滇西“昆明”部落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起,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梯田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梯田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引起我强烈的兴趣,我们即刻和州宣传部的老猛驱车前往元阳。据老猛介绍,元阳县地处哀牢山南部,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个颇有名气的山区县。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元江、老猛河在这里汇合,全年气候寒暑兼得。这里居住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7个民族。古朴典雅的山村,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哈尼族世代栖息于此,这里的梯田又有“哈尼梯田”之称。从元阳新县城南沙到旧县城新街59公里的路程,是一次…  相似文献   

5.
一、有关哀牢的不同记载和哀牢族属的不同看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哀牢内属,置永昌郡;永昌郡领原益川郡西部都尉所领的不韦(保山)、嶲唐(云龙)、比苏(兰坪)、叶榆(大理)、邪龙(巍山)、云南(祥云)六县及哀牢内属后以其地所置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东汉永昌郡的设置,是东汉开国后经理西南边疆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汉武帝于云南地区设置益川郡的继续。有关哀牢内属的记载,在现存史籍文献中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要算东汉初年人王充(27—97)的《论衡》,在《论衡》一书中的《宣汉》、《恢国》、《佚文》三篇里都提到了哀牢。《恢国》篇中说:“方今哀牢、鄯善、婼羌,降附归德”、《宣汉》篇中说:“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在这两篇里提到哀牢这一名称,都是与鄯善、匈奴、婼羌相提并论,藉以论述东汉王朝的“化不宾为齐民”,论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祖国云南南部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的哈尼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目前人口近一百万,支系和称谓庞杂。 哈尼族有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富于生活哲理的民间文学。本文试就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与习俗作初步探索。 在哈尼族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习俗很多,而且每样习俗在举行祭祀活动时都有它  相似文献   

7.
史籍中的哀牢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系统辑录有关古哀牢国史料的基础上 ,梳理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哀牢国大致形成于战国中后期 ,终竟于东汉前期 ;疆域同于魏晋永昌郡 ,政治中心在今保山隆阳 ;哀牢民族包括濮、越、氐羌三大族系。  相似文献   

8.
《李文学起义》(以下简称《起义》),由云南大学历史系编写组编写,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内容系反映清成同年间,云南哀牢山区以彝族李文学为首的各族农民反清斗争事迹。 为歌颂农民起义,尤其是历来反映甚少的少数民族起义,《起义》编者能够收集资  相似文献   

9.
哀牢夷是两汉时代西南夷中一大族团,共族属是个长期争议不决的问题。自明以来,关于哀牢夷族属之说不下个余种。一曰濮人说。此说又分两种:一是蒲蛮说,明人董难云:“哀牢即今永昌,濮人即今顺宁所名蒲蛮者是也。”朱希祖认为濮水即为澜沧江,因濮族得名,“哀牢为濮族之大宗。”方国瑜说:“哀牢为濮族,后称为蒲蛮,即今布朗、布龙、布饶诸族古代的部落组织。”一是濮越说,其代表为罗香林。二曰泰人说。这也分两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湿地的发展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是独特生态系统,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学术上通常把湿地定义为:无论其为天然或人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哈尼族的南迁作了论述,并指出哈尼族是梯田农耕稻作文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哈尼生态村———箐口进行“聚焦”基础上 ,分析了作为哈尼人民世代积累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代表的壮美梯田 ,没有给哈尼人带来应有的富裕与幸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原因 ;提出了梯田文化之魂与市场经济观念融合 ,提高产出率、提升梯田价值 ,让梯田造福哈尼人民的相关措施和途径 ;对以梯田乡村生态观光农业为导向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3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7届会议上申遗成功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向世界展示了其“突出普遍价值”、独特性和唯一性。文化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不仅包括外在的、有形的物质要素,而且蕴含内在的、无形的文化内涵,两者密不可分。物质要素是文化景观的“形”,文化内涵是文化景观的“神”,文化景观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文章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景观系统解析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物质要素的“形”,以梯田稻作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的“神”,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之所以列入世界遗产的最根本原因。通过解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本质,可以为其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书写哈尼族妇女在历史和文化中的真实处境,是六位哈尼族女作家的共同特点。《马樱花开》的价值就在于其浓郁的女性创作特征,在于用充满母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聆听生命;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6.
"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使哈尼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类型特征,影响着哈尼族的价值选择、传承范式以及信仰体系,形成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哈尼族原始宗教中的巫师"摩匹",是这一传承机制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连名谱系是哈尼人用顶真修辞法将神、鬼、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和自我排列起来的一个谱系。它是理解哈尼族文化的钥匙,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一座无形无字而又铭刻在哈尼人心中的纪念碑。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对哈尼族连名谱系进行解读,哈尼族连名谱系的作用在于,哈尼人被命名后认为自己就与神、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将得到神和祖先的保佑,英雄是自己的榜样,可以获得力量、价值以及人生的智慧、意义和归宿。哈尼族连名谱系以杰出的语言艺术,明快而智慧地为哈尼人解决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根本哲学问题。哈尼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是哈尼文化传承的特定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就哈尼族的原始宗教在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论述的同时肯定了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传统世界观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尼族在自身独特的民族经历中 ,形成了神、自然、人和鬼相统一的民族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对哈尼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语言学的语音语义分析以及亲属语言来源相同族称的对比来看,哈尼族族称"哈尼"的"哈"是前缀,"尼"仅仅是族称,没有其他意义。过去有的学者将哈尼族族称解释为另有某种意义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