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核心论题。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成为研究意向性问题的权威,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多年来,他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社会哲学相结合,继续发展了意向性理论。本文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进行整体考察,进而揭示了其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闯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124-141+207
行动不仅是简单的行为,没有信念、欲望和意志(信欲志)作为理由,行动不成其为行动,这是当代行动哲学的中心思想。那么,以信欲志为原因来解释行动的根源何在?心智因果状态与脑神经的动力因果状态作为行动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心智哲学的研究文献对此类问题众说纷纭。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核心的能动推理理论,为动物和人类的心智因果解释提供了新资源。行动的物理解释仅为动力因果解释,戴维森和塞尔强调的基于意向性的心智因果解释恰恰是自然目的因果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内在化”的结果。这种内在化遵循自组织系统的最小自由能原理,并经由长期复杂的演化博弈过程演变而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心智意向性解释提供了科学基础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博弈与选择而涌现的能动推理功能,遵循的是一种二阶自然规律(最小自由能原理),它为化解如反常一元论这样的身心问题提供了自然机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6.
研究语词与实在间关系的指称理论在语言哲学研究中一直处于根本性的核心地位。该理论的发展透视出从语义逻辑向语用、心理意向演变的特征。意向性的引入使得指称变为一种人们使用语言来指涉客观对象或者事态所形成的意向关系。意向性指称论将语言、客观世界和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心灵角度来考察语言的指称,摆脱了语义二值逻辑的束缚,实现了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有机结合,揭示了从语形、语义、语用相结合来研究指称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徐弢 《学术论坛》2001,1(1):5-8
意向性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新范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但就其是对心理现象及其本质的探讨而言,它同哲学的许多传统范式一样古老.事实上,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系统化人物托马斯就曾经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探讨过与此有关的许多重大问题,从而为后来西方意向性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本文从理论缘起、概念分析、主要内容和意义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托马斯的意向性学说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得失与启示作出新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当代分析哲学的意向性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意向内容的个体化问题,或意向内究竟是宽属性还是窄属性,就是其中之一.各种形式的个体主义、反个体主义、折中主义和修正主义围绕有关子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使意向性的本质特征与奥秘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许多论者还基于对意向性的新认识,围绕传统的心灵观展开了探讨和争论,其焦点是:心灵是单子式、个体性的属性或状态,还是弥散性、渗透性、关系性存在,心与物之间有无明确界线.  相似文献   

10.
蒂姆·克瑞恩(Tim Crane)是当代著名的心灵哲学家。他在心理内容问题上的学术观点挑战了传统理解。他主张意向性的微观结构分析方案,坚持内容内在主义立场,在意向内容、经验内容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的融合趋向。  相似文献   

11.
杨玲 《云梦学刊》2001,22(6):121-123
话语参与者的共有知识和会话原则是话语意图得以有效传递的前提和保障。话语意图的传递分两步一是说者在意图的控制并指导下说出话语;二是听者在对该话语进行理解时领会说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表述手法。"天人合意"的和谐哲学旨在说明,"天之意"理应是"人之意"的基础,"人之意"必须合乎"天之意"。必须循天之意。敬畏万有,和谐八方,方能达"天人合意"。"天人合意"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之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从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上对布伦塔诺的继承事实出发,《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试图表明的正是通过对布伦塔诺学说中相关术语和命题的批判,从而对其学说进行所谓的“清理”。胡塞尔以此为奠基,进行理论的扩展和深化,最终开创出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4.
罗蒂通过对心理现象标准的批判和当代心灵哲学关于心身问题回答的反驳,解构了心的概念,消解了传统的心身问题,因此罗蒂的哲学工作是治疗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在罗蒂看来,哲学家们关于心理现象的直观,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的倾向而已。应当采取科学的尺度学会报导神经细胞的状态,而不是报导纯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15.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并从视域到世界、从理论化到生命体验、从关联意义到实行意义,在意向性问题上作了诸多推进;张志扬尝试从不囿于二值逻辑的检讨方式,即超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第三种视角,解读意向性问题及其在元典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论;最后,从养性与德行、养性与节制,以及在动静互涵中养性等方面探讨如何养性。  相似文献   

18.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2-98,125,158
陈献章不依傍权威显学程朱理学,有着对天道心性义理的独特之见.他的自得之学包括:提出道(理)本论和心本论;含纳心量广大、无累无滞、自然和孔颜之乐等自得的境界;提出立志、读书和静坐等自得的方法.陈献章受到吴与弼的潜移默化并对佛道多有借鉴.王阳明熟稔陈献章之学,阳明心学可说是对陈献章心学的修正和发展.但因对陈献章心学有异议,且顾及视陈献章如父师的湛甘泉的感受,故王阳明平生不大提及陈献章.  相似文献   

19.
普特南通过意向性问题深入实在论研究,分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缺失,指出意向性的非还原性和开放型的构造,并且把意向性延伸到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普特南试图通过消解实在与心灵之间的分界面来避免实在论的二律背反,进而从内在实在论走向直接实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