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画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李卫国 《中州学刊》2002,(4):107-110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从《红高粱》《菊豆》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 ,十三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从主题回归和艺术叛逆 ,虚幻的理想家园和现实的本土回归 ,最终以理想与现实整合的审美走向 ,标志了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中民俗问题是长期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它有迎合西方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同样也给我们带来审美感受,本文试着在具体的“颠轿”和“大红灯笼”的叙述中,说明张艺谋“民俗”电影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是考察当下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最佳案例之一。从张艺谋电影的北美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电影海外竞争力的权重元素,首先是性/欲望与权威主义密切相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几乎决定了市场的关注度;其次是突出的美学形式,能够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价值与吸引力;最后是视觉奇观,能在前两者基础上增设更多的社会议题,但就自身而言,缺乏足够的市场影响。2006年之后的张艺谋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失去海外竞争力,即是私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极度萎缩,表现为文化传统与在地经验的双重缺失。为此,张艺谋创作需要从身份定位、微观力量、现代性内涵等五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入变迁。其中,张艺谋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段始终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蕴涵。以《英雄》肇始的古装大制作武侠影片则是一个进军“国际路线”的典型范例,同时体现出影响中国电影工业机制与文化接受的复杂动因。而在这一令人瞩目的电影“飞地”周边,则是“新主流电影模式”和政治主旋律电影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讨论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思想问题。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及铭文对创作目的的表白看 ,西周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和初步的文学功能观。其文学功能观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揭示了文学歌功颂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能 ,这一揭示早于《诗经》“美刺”说中的“美”说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认识到了文学的娱乐审美功能 ,这一认识虽然是初步的 ,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李进超 《社会科学》2006,(4):164-173
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到新近的<千里走单骑>,其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主题--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或历史压制下坚强生活的人物,其个性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利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性,可将张艺谋电影中表现主题的人物分作两种力量,一种是封建历史和社会代表的对人的压抑,他们形成了一个闭锁的世界;另一种是被压迫者所进行的抗争,他们努力要实现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张艺谋电影中,这两种力量总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刘红 《殷都学刊》2011,(3):142-145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为研究春秋晚期蔡楚吴的关系、上流社会的婚姻理念及政治观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5,(4):80-85
张艺谋的四部涉及文革的电影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历时性的言说,探讨了文革对个体和时代带来的创伤,影片传达了导演对文革理解。同时,从影片拍摄的历时性可见张艺谋对文革的书写,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文革的认识与表现也更具有深度,对当今社会认识文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张艺谋电影的符号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重要符号学理论的梳理和研究,可把电影符号归纳为浅息符号、征兆符号、替代符号、情绪符号、比喻符号、象征符号、语言符号七类。据此探寻张艺谋电影符号运用的规律,张艺谋电影明显具有形式性、独创性、连续性、多义性有机结合的符号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万年春 《中州学刊》2007,(4):237-239
张艺谋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所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对父亲的反叛或认同,事实上是一种转喻性的对特定社会制度/文化意识之下的专制/权威、保守/激进、精神/家园的批判或归寻。张艺谋的电影以弑父的狂欢为起点到崇父的臣服为终点,走过了一个“弑父——从父——崇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几部影片浅析中美消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融合的加深,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业产生的冲击越来越大,国内关于电影作品中启蒙性和娱乐性倾向选择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在外来电影文化刺激下,单纯的固守本土文化和一味认同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论已经不能完全概括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开始在形式上学习借鉴西方电影的创作手法;在内容上不断进行文化自省,努力实现文化反弹;在产业建设上从政策和资本入手,进行产业改革。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进程的探索中对电影的启蒙性与娱乐性选择做出的尝试,都是中国电影前进的脚印,亦是中国电影成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江琳 《兰州学刊》2007,2(6):188-191
张之洞和张百熙是晚清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在戊戌维新期间二人都曾在地方大力兴建新式学堂,并对中央教育改革献策献力.新政时期,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其后张之洞也因久负兴学盛名而被朝廷任命参襄学务.在制定近代学制、废除科举制度等方面二人有诸多合作,也存在不少分歧,既由于教育权力之争,也在于教育思想的不同.但总体来说二人在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共识,在教育改革当中的合作关系还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与时俱进"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广阔的视野,有针对性地对"与时俱进"的提出和深化,提出的主要依据、丰富内涵、地位作用,以及"与时俱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时俱进"是实践和理论双重探索互补共进的历程等,作出了自身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7.
《柳文指要》是章士钊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学术名著。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在解析柳宗元作品的过程中,讨论了与礼乐相关的问题。他吸收了柳宗元的"礼乐为虚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礼乐观。他指出,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从本质上来看,它专为统治阶级服务;从内容上看,它空虚无聊;从"道"来看,它是枉道的;从产生来看,它是一个积非胜是的过程。章士钊虽然极力抨击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但他并不否定礼乐的价值,认为新社会时期,还是需要新礼乐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 ,着重探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课教学中的困难因素和提高听力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9.
东汉政论文集<潜夫论>因其深刻的思想、深厚的学理、深茂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而呈现出一种深潜之美.这种深潜风貌是作者的气质、文艺主张以及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集中表现为作者深刻、潜隐的气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不遇士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风貌,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