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史学界关注渤海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在今我国吉林省大部和辽宁、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建立的渤海国长期以来被史学界称为“历史之谜”,一直为东方各国学者所关注。渤海史研究的焦点基本上集中在关于渤海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唐代的属国,渤海的居民以高句丽遗民为主体还是以靺鞨人为主体,渤海国的建国始祖是高句丽人还是靺鞨人,等等。其他一些衍生的问题也都是围绕着对主要问题进行论证而提出的。近一个世纪来,中、朝、日、苏等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近年来,朝鲜北南方史学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渤海史研究热。  相似文献   

2.
渤海国,即我国唐朝勃海(忽汗州)都督府管辖区,它作为地方政权对境内各族来说,不单体现为通常的军事政治联合体,而且在其统治的二百余年中确实形成了以靺鞨人为主体而又不同于固有鞣鞨族的新的族的共同体,即我国历史上的渤海族(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概念应为“部族”,我国学术界也习惯于称之为民族,但均指前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笔者认为渤海国与渤海族两个范畴不尽相同,本文即着重阐述其相异之点,力图科学论证我国中世  相似文献   

3.
以彩陶纹饰为主体的史前纹饰(包括一些遗迹)以及青铜时代的一些纹饰在古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考古学诞生200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可行的理论、可靠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和释读,导致这些极其重要的考古材料、现象和研究对象至今未能得到科学认读和理解,从而影响了我们对古代人类精神文化以及整个人类发展历程、历史和文化的认识。考古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和转折时期,不仅需要而且已经具备基础使我们提出建立考古纹饰学,理顺考古学研究的内部历程、结构及其间的关系,完善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最终指向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即复原历史、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4.
渤海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史在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史册中占有重要地位。揭示渤海国建立的原因、背景、过程,是渤海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一点学习体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的刻石后,才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此洞就是我国鲜卑族祖先居住过的石室,系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的、发祥地①。这一发现是我国近代北方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其在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金石学、历史地理学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发现势必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鲜卑学、蒙古学研究的热潮。本文拟利用这一发现对历史上乌洛候族的位置、族属、变迁及其周围的历史地理学上的诸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以纠正、补充前人的研究成果。 近代学者…  相似文献   

6.
疆域的界定应建立在文献学、考古学的证据的基础上 ,箕子朝鲜、高句丽、渤海的疆域的确定 ,首先是在对它们的民族渊源、民族归属以及政权性质与归属的综合判断基础上给予科学的论定。而文献学、考古学的综合分析归纳又是中国历史疆域理论原则产生的基础。中华民族观、中华疆域观与中华文化观是中国历史疆域界定的三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渤海的族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民族,公元七至十世纪,它建立了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但它的历史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尤其是它的族源,更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参加讨论。一、渤海族的主源是粟末靺鞨学者们对于渤海族有多源,既有粟末靺鞨,又有高丽遗民,意见是一致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以 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封建政权,以其发达的经济、文化崛起于东北亚大陆,成为唐代我国边疆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向有“海东盛国”之称,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这是渤海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成果,也同当时渤海上层建筑,特别是其政权部门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搞清其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对揭示海东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渤海的政治制度,除《唐书·渤海传》详载其职官制度外,有关中外史料并未系统述及。但是,综合各方面资料加以分析考证,仍不难看出其大致情况。 一、渤海…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5)
渤海建国后不久就与日本建立了密切的往来,二国保持使臣的互访关系长达200余年。古代日本主要是通过渤海使者来认识渤海国的,但因语言、地域、交通等方面的限制,日本对渤海国的认识上存在着诸多的曲解和误读。渤日交往中断后,日本有关渤海国的记忆就被尘封在仅有的几部史料中。近代以来,因军事占领等现实需求日本三次掀起了研究渤海国的热潮,相关著述随着渤海国考古发现的进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而层出不穷,日本的渤海国认知因而趋于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11.
渤海国作为唐中央政府的一个地方政权,在我国东北地区统治了229年。这期间,唐政府为了加强对渤海地区的管辖,于公元713年在渤海辖区忽汗州设忽汗州都督府。并派员任命其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大祚荣所授郡王、都督等官职来看,大祚荣显然是唐王朝派遣到这里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一切政务,但是,由于该政权是由当时的少数民族——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加上它地处祖国边陲等种种原因,造成了该政权在统治机构上有某种独特性,这  相似文献   

12.
目今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特色之一是以历史遗址为背景烘托的人文景观旅游,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上京龙泉府建筑规模宏大,其遗址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其价值存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可能性,而好的旅游规划将加大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渤海国史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出现了朴时亨、张国钟、朱荣宪等国际知名的学者,是国际渤海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主要着眼于强调渤海对高句丽的继承,所以其研究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渤海历史的文献资料,主要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其次是散见于日本古籍之中。我国史学界有系统地利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探讨渤海的历史,约始于本世纪之初。1929年夏,黄维翰先生撰辑《渤海国记》,“网罗群籍,旁及海外”(该书《自叙》),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充实了渤海历史的内容。几乎与黄维翰先生撰写《渤海国记》的同时,金毓黻先生撰辑《渤海国志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遍览中外载籍”,广泛搜集了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自谓过前人之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的第一手材料对渤海史研究中的渤海考古、东京城地名及渤海货币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文章认为,作为黑龙江省第一部山水专志的《宁古塔山水记》是迄今为止有关东京和东京城的记载最早最详的一部书。作者通过对渤海建筑、文字、街道和墓葬的考察印证,充分肯定了张缙彦所作《宁古塔山水记》的历史价值。作者在广泛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东京城”名称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东京城”之名应始于东丹国立国之时。对于渤海国货币问题,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真正属于渤海国的货币,而零星发现的唐币和日币只不过是作为储藏和珍藏之用而已,其数量极为有限。在渤海国以物易物的一般等价物主要是米、布、珍皮等等,因而对渤海货币流通问题应持审慎的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16.
亚洲汉文学主要是指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的汉文学。20世纪亚洲汉文学研究试图打破民族、学科壁垒,进而对亚洲汉文学进行通盘考察和科学、系统的描述。亚洲汉文学研究的出现,是20世纪亚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也是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日益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渤海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698年,粟末靺鞨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建立起靺鞨人的第一个政权。公元705年,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①,大祚荣应招,明确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并于公元711年第一次派人到唐朝贡献方物。公元713年,唐玄宗派崔忻为宣劳靺鞨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改国号为渤海,与唐朝正式建  相似文献   

18.
论渤海文学     
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文学也一定是丰富和发达的,但是可惜,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渤海文学作品却是太少了。我们只能就唐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古籍、文人著述和日本、高丽等有关渤海的史料来窥见渤海文学的一个概况。一、渤海文学与唐朝文学的亲密关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六《族俗考》第三《礼俗》载: 其国之士大夫多擅文艺。唐诗人温庭筠有《赠渤海王子诗》、韩翃有《赠渤海使王诞诗》。又,高元固及乌炤度、光賛父子,以宾贡入唐应举。乌氏父子皆登第。元固则谓:彼国得诗人徐夤《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皆以金书为屏障。聘日本诸臣如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的盛唐之世,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史书上誉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公元698──926年)。这是当时唐帝国直接隶属下的四陲地方政权之一。渤海劳动人民在大量汲取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海东文化”,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渤海国的故都上京龙泉府遗址,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附近的牡丹江畔。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遗墟,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是“海东文化”的中心和见证。 忽汗河与上京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对于它的统治中心的选择是十分重视的,必然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自然、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古史学成就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考古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将中国古史学领域内的狭义历史学与考古学进行整合式研究.无论是狭义历史学抑或是考古学都不可能单独构建真实可信的古史系统,但双方在史料性质上的互补,必然要求古史学者将两者相结合,采用不同性质的史料,运用不同研究手段、方法和理论,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模式.在整合过程中,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虽然传统文献与考古资料貌似相合,却不详究,牵强附会,证成己说;二是单独用传统文献或是考古资料能够解决的历史问题,却要将两种史料强行整合到一起.受史料的不确定性所累,反成蛇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