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县域经济实力具有比较优势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长三角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都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在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通过对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发展中相关指标与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差距或比较优势,从而提出明确县域产业的战略定位、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等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昆山经过30年发展,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实力提升。东阳与昆山相比,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差距都在拉大、占比都在下降。招商引资是昆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是导致东阳经济发展不如昆山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采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促进东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是经常存在的。就全国来说,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就江苏而言,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也有着较大差异。无疑,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存在的原因,无论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还是对制定区域经...  相似文献   

4.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是缩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在这个进程中,西部大开发,东部大发展,黑龙江该怎么办 ?  一、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置及差距   衡量地区间经济发展指标有很多,我们经过考察,选取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质量、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六个方面,来研究我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置。并从最能反映这六个方面的指标动态变化,来找出我省经济发展的差距。   1、综合经济实力。 GDP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从 90年代我省 GDP变化 (见表 1)可以看出,我省 GDP总量…  相似文献   

5.
吴斯荣 《江苏统计》2001,(11):26-27
高淳县地处苏南 ,但与苏南21个县 (市 )相比 ,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以及外商投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了造成这些差距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衢州与金华原为同一地区,1985年撤地建市,分设衙州市和金华市。当时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类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杨、金两地的经济总体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金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衢州市,差距明显抗大.为了寻找问题的症结,我们对比了橘、金两地的有关经济发展资料,分析了差距和原因,认为辆州市第三产业发展大大落后于金华,是两地经济水平差距拉大的一个主要原因。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比较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1985年和1993年衙州、金华两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1985年…  相似文献   

7.
吴县投资环境综述中共吴县县委政策研究室张菁华江苏吴县环抱苏州古城,是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1992、1993年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均居全国第五位、第六位。吴县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原因诸多.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近几年来,吴县各级十分重视改...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苏州经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因此,进一步认清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从综合实力、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对苏州与世界经济状况作一比较分析和思考。国际对比,进步与往任同在从80年代以来,苏州经济运行既有进步也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总体水平差距较大。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首先看其综合经济实力。近二十年间,苏州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GDP已由1980年的4…  相似文献   

9.
不容忽视的差距──对苏北地区各县农村经济差距的分析文/江苏省农调队邱素芳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实施十年来,苏北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北地区内部差距也十...  相似文献   

10.
秦少杰 《江苏统计》2002,(10):29-31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拉大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经济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但差距过大则是不能容许的,过大的地区经济差距造成地区之间的摩擦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和我国的东、西部一样,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亦存在着显著差距并呈拉大趋势,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经济国际化程度上来比较苏南、苏中、苏北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找出缩小差距的实际可行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西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金融支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文章从金融视角观察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以西北作为西部地区重要个案,采取Granger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我国西部与全国(进而与东部)的金融与经济关系作以对比,寻求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基始货币因素。指出西北地区金融抑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其深层次背景在于在西北地区政府投资占较大比重、民间投资不足,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低和自我积累程度有限决定了该地区的资金自给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交通建设投资效用的角度,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消除贫苦、增加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类发展指数(HDI)关系的数理分析,验证了交通建设投资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指出,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道路建设,对实现全国区域平衡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是缩小陕西与发达地区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引导扶持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出现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但是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比,陕西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国连续多年的县域发展评价中陕西不仅无缘百强县,甚至进入200强的县也很少。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青海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投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我省投资与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和周边省市相比,近几年投资增幅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规模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地位息息相关,在经济运行中,投资具有先导作用,并以其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效果显著,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部的河南省,相比东部沿海省份,无论是从外商直接投资(FDI)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平衡的外商投资格局,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不断拉大区域间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一直以来经济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似春风吹醒了苏南这块古老的江南水乡,使其涌起滚滚春潮。13年来,其加快改革开放的势头,更似东海大潮,汹涌澎湃,锐不可挡。在这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同样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跟苏州、无锡(以下简称两市)比较,不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经济总量、实力差距拉大。1991年,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分  相似文献   

17.
一、陕西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 1、陕西与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陕西经济发展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因自然或历史条件而形成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而固定资产投资向东部地区倾斜,给予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大量优惠政策,是近20年来东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南京与上海相比,差距何在?文/南京市统计局仲玉琪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1992年12月,被国家9个权威部门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五名,以及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为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积极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实...  相似文献   

19.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已经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正视差距、改善环境、挖掘潜力、实施赶超、突破难点、奋力发展,使广阔的中西部地区由全国发展的“沉寂带”、“拖后区”变为“活跃带”、“拉动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此,很有必要做一番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哲学思考。一、差距——历史的、客观的存在依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经济客观上形成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经济都取得厂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密切相关。运用面板协整技术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增长都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原因。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强化了业已存在地区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地区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