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2.
盼直航     
张老太,泪汪汪,海峡隔两岸,亲人在那边。年年中秋盼团圆,回回总是空相望,飞机绕香港,回家太艰难,对月许个愿,明年中秋定直航。指导老师沈佳杰盼直航$浙江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三[4]班@陈乐滟  相似文献   

3.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概念,儒家的尚"中"思想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中和"观念与道家的崇"大"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大和"观念是构成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前者为"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秩序平衡与个体节中,后者则带来了本体追求与辩证观念.在《易传》与《中庸》中二者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4.
何怡 《新天地》2016,(9):24-25
中秋节无疑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下,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吟诵、描绘中秋的名作,也留下许多温情传说. 风俗:同赏一片月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但创新社会管理是一张"新试卷"。面对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合肥市经开区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造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活力,增加了和谐因素,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100岁的老蜘蛛。一百岁的老蜘蛛有100张床,100张床一张比一张大。老蜘蛛一岁用一张床,还得在这张床上做一个长长的梦。梦醒以后,老蜘蛛就兴高采烈地说:"啊哈,我又该换一张床啦。" 拥有100张床,在100张床上做100个梦,老蜘蛛就可以成精了。所有的蜘蛛都是这样一点一点成精的。老蜘蛛在第100张床上,已经做了  相似文献   

7.
侯景娟 《老友》2010,(9):19-19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晋朝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时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  相似文献   

8.
正农历八月十五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秋联。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了个上联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脱口说出"中秋八月中"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古时有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道两家都视和谐为天地自然之根本,但在和谐的本源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方式上则有所不同.概括来讲一个主张"天行有常",一个坚持认为应"道法自然";一个强调"和而不同",一个坚持"知和曰常".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当此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和"节骨点",必须以"和谐社会"理念化解现实中阻碍发展的各种矛盾,排除一切干扰,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用矛盾理论对和谐理念作些哲学思考,以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隐逸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渗透于宗教之中,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士隐"的"道隐"风范,这在张三丰的"隐仙"人格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隐逸"行为既是一种宗教修炼的手段,又是一种至乐的审美生活方式,达到了宗教与审美交融和谐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任务是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管理与交际生态。节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人们建立、调节并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节俗文化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为社区公共活动提供时域与场域,同时,节俗文化还有道德宣扬与伦理教化的驱动力,可以承担"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将节俗文化活动纳入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能够促进社区和谐的管理与交际生态的建立,提升社区建设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日,曾经在文人墨客笔下风靡万千的花朝节,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保留在港澳台地区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中国古人究竟如何过花朝,应值得我们注意。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花朝节发展的成熟期,花朝节亦在这一时期由社会上层传入民间。本文意从有限的文字记载入手,力图使今人一窥花朝节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08,(17):80-80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8,(17):80-80,F0003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薛冰妮 《源流》2012,(21):16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张帼英这样形容老领导林若。张帼英认为,林若勤政务实、真诚公道、清正廉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很高。"你到下面找70多岁的老人,或在省委大院里问问老干部,你就会发现林若的口碑很好。"在林若病危之时,张帼英曾到医院看望他,还在他耳边鼓励他争取回家过中秋。获悉林若逝世的消息后,张帼英到林若家里慰问他的夫人。"他走得很平静",张帼英说,林若活得踏实,走得平静,让人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7.
田建国教授的《体验和谐大学》,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全书的结构和内容看,它以"和谐大学背景"、"和谐大学理念"、"和谐大学德育"、"和谐大学管理"、"和谐大学发展"为基本构架,对和谐大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疏理,字里行间透视着一个学者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追求,一个政府官员对高校发展的关切与希望,其视野之宽阔、内涵之丰富、立意之高远、论断之前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优秀成果之一。贯穿《体验和谐大学》一书的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基"、"科学管理"、"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带上家中老小,或约上三五好友,到一处静谧之地,赏月、品酒,尽享团圆,人生乐事不过如此。千里婵娟,一轮明月,城里城外,让我们来好好找一下这些中秋赏月的"趣"处吧。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正天涯共此时——江苏各地侨界喜迎中秋2016年中秋节期间,江苏省各地侨界组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迎中秋"活动。无论是在江苏的侨界人士还是远在他乡的海外侨胞,都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温情。苏州常熟市侨办参与策划的"海上生明月,千里寄乡情"迎中秋活动,现场观众观看了视频——来自十六个家庭的孩子亲手DIY的月饼和创意贺卡,给远在异乡的侨胞们寄去了满满的思念与祝福,收到礼物的海外常熟侨胞向家乡人民表达了思乡之情、团圆之意。相城区元和街道安元佳苑社区组织辖区内部分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从哲学视角对"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诠释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从译介学视角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诠释和译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张载四为"之中国精神可以诠释为合作共赢、造福百姓、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其国际化的译介模型包括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受众、译介途径、译介效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