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李可染的艺术成就归功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和他本人对新时代中国绘画要求的发展和推动。在求新求变的历史要求中创造出"李家山水"之大境界索尔·爱德乐夫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便定居中国,致力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爱德乐先生是位经济学家,夫人埃德尔·帕特女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知名教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索尔·爱德乐夫妇与许多现当代中国书画名家都有着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杨丽 《今日南国》2007,(10):40-41
假设有“婚爱持久幸福的公式”,你会遵循吗?当然会。谁不愿意有持久不变的爱的感觉呢?美国学者凯瑟琳·约翰逊调查研究后列出了“婚爱持久方程式”。凯瑟琳说:我喜欢在各种婚礼舞会上,看一对对翩翩起舞的中老年夫妇,那绝对是相互信任和激情——为什么他们的婚姻这么幸福,生活得这么理想,他们的秘密是什么?凯瑟琳会见了100对这样的夫妇,他们结婚时间最短的是7年,最长的是55年,下面就是这些夫妇持久爱情所具有的共同公式。  相似文献   

3.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形象。陈芸形象的出现是以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陈芸形象透视出的文化内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时啸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士大夫爱啸 ,他们成为啸的主角 ,使啸的主体发生变化 ;名士和隐士之啸享誉一时 ,啸成为社会时尚 ,普遍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名士风度和魏晋精神文化的建构中 ,士大夫把魏晋之啸推向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接触黄淑卿、金振良夫妇已经有一年多了,第次零距离接触,总是被他们夫妇博大厚实的爱、人间的真情、无私的奉献所感动。他们夫妇创业20余年,以一个小饮食推经营大连特色民间小吃起家,在大连树起了“双盛园”着实让内地人吃到了海边人的地方特色小吃和海鲜大餐。现在“双盛园”已经不仅仅是以特色民间小吃和海鲜大餐而被大连人熟知,更为大连老百姓称道的是黄淑卿、金振良夫妇及其子女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无论是在收养孤儿资助贫困大学生,捐资建设学校还是在帮助有需要求助的陌生人,扶助下岗职工以及支援灾区上,黄淑卿、金振良夫妇及其子女都是义无反顾,用他们的真诚爱心合唱了最令人感动的《爱的奉献》,如今,“双盛园”这三个字代表的是真情,是爱,是人间最宝贵的“德”.  相似文献   

6.
幸福公式     
最近,在不少媒体上都频频提到了一份婚爱持久的公式,这是美国学者凯瑟琳·约翰逊经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凯瑟琳会见过100对夫妇,他们结婚时间最短的是7年,最长的是55年,这些夫妇持久爱情具有着共同的公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斯塔克夫妇的情感历程为例,分析《无人伴随我》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及其成因。政治主导了南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简单的利益权利关系,沟通与交流变得遥不可及,个体陷入了无底的孤立隔绝深渊之中。爱没能让他们摆脱出来,反而使他们更加孤独。政治生活的喧嚣之下,正是个体灵魂深处那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  相似文献   

8.
金秋之际,我慕名拜访了任敏德夫妇。当谈起五十年恩爱时,任老夫妇话如泉涌,滔滔不绝。那引人注目的金婚照上,脸颊深皱刻记着他们漫漫人生的坎坷,满头的银发叙述着他们同甘共苦的沧桑。胸前的红花吐绽着老年之爱的炽热,身披的婚纱显衬着生命之树的常青。一股敬慕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七十古来稀,金婚尤不易。任老今年78岁,退休已18年,老伴退休也十几年了。从紧张繁忙的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更是双进双出,相依相伴。虽不比年轻人那样热情似火,但依然相濡以沫,心心相印,过得更充实,爱得更深  相似文献   

9.
过去 ,我国关于夫妇之道即恋爱、婚姻方面的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然而遗憾的是 ,关于《周易》夫妇之道的研究只能见到零零星星的几篇论文 ,至于系统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著作至今未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 ,属于一种伦理型文化 ,而传统伦理的五伦 (即夫妇之伦、父子之伦、君臣上下之伦、长幼之伦、朋友之伦 )中夫妇之伦又具有首要的地位 ,按儒家的说法是人伦之本。这可从《周易》中得到反映。《易经》的 4 5 0条筮辞中 ,涉及到婚姻家庭方面的内容有近 4 0条 ,差不多占了十分之一。《易传》对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有两段最经典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汀尽管一生未嫁,她的绝大多数作品却致力于探讨婚姻关系。在《傲慢与偏见》中,她更是倾尽笔墨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关系,阐述了其独特的爱情和婚姻理念。她刻画了五种婚姻关系,有贝纳特夫妇盲目之爱,简和宾利世俗之爱,伊莉莎白和达西真情之爱,莉迪亚和威克姆肉欲之爱,柯林斯和夏洛蒂“理智”之爱。尽管这五种爱终于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这几种爱最终导致的婚姻幸福度却大不同。从以上几种爱情婚姻关系,判断出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理念,即理想中的婚姻关系应该是感情、物质、道德和理智的综合体。在这五种婚姻关系中,只有伊莉莎白和达西符合这几大标准,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篇幅描写了十五国风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本土的婚恋文化。因固有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情诗风格亦相差甚异。文章就陈风为管,以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窥其情诗的巫风文化内涵及其婚恋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情歌自古及今都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歌受宗教祭拜、生殖繁衍、婚姻风俗等的影响,已成为诉求婚姻、恋爱自由、表现情爱、抒发心灵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情歌文化产生的同源性,并谈及了龙门山地域情歌文化的表现内容与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的传统情歌是“以歌为媒”,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文化形式。土家族情歌真实地描述了土家族儿女的爱情生活,表现了他们真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土家族人通常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歌词中常常表现出土家人对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起到了宣泄情感的作用。土家族情歌深刻地反映了土家人民的民族性格,即追求婚恋自由,反抗封建压迫;重情尚义,反对势利;安于农家生活,性情恬淡。  相似文献   

14.
描写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在宋代志怪传奇中颇为常见。作为一种特异的婚恋现象,这些异类姻缘故事较为强烈地折射出两宋时期人们的世俗婚恋样态和理想,以及女性悲剧、文士游狎等寻常人生世相,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5.
陈若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通过婚恋与情爱故事探究海外华人女性的精神求索历程。在这类移民小说中,陈若曦塑造了一系列在中西文化冲击融会下艰难成长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却又置身于美国那种需要独立拼搏的西方文化中,勇敢地放弃父权社会中的爱情与婚姻,选择有尊严的独立生活来抗争,从而达成自强,遂成为她笔下女性形象的鲜明特征。小说中她们从迷茫到自立的成长历程,也是她们在异国生存中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这种身份认同,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达到融入异域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包容,进而达到接纳,促进了个人自强,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呼唤女性自主精神升华的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博士生的婚恋价值趋向和性别意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文化和性别研究为背景,在设定问卷和当面访谈的基础上,对女博士生的恋爱婚姻观、思想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倾向、未来理想以及她们的性别意识和对男女平等观念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的女作家沉樱从自身的婚恋生活经验出发,对五四时期现代家庭生活作出新的体察和揭示,客观地描摹出一些新女性在满怀希望走进婚恋生活后内心所感受的空寂与焦虑,同时也大胆地表现出这些女性对于自我欲望的发现与表述。  相似文献   

18.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敏感和多病多愁是林黛玉创作的直接动力,笔者则从心理学层面对林黛玉的创造能力的形成予以了浅显的剖析。心理学认为女性的教养方式对女性创造力有直接影响,并引导着她们对未来婚恋对象的选择。自由、宽松的教养环境不仅成就了林黛玉对文艺的爱好,而且使得她将价值观念的趋同一致作为选择人生伴侣至高无上的标准,并把全部的才华倾注于对女性群体自身本质和对自由美好爱情的歌颂。  相似文献   

20.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