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宋汝香同志在《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的两重性》(载《齐鲁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一文中,对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国民党改组后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笔者认为仍然可以讨论。因此,提出如下几点浅见,愿与宋汝香同志及史学界同人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改组派的性质比较复杂,史学界对此有二说:一说改组派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主义派别;一说改组派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在野派。①平心而论,这两个看法都未免失之笼统、偏颇,不能反映改组派的历史全貌。笔者认为,改组派的性质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前后有变化的。那么,改组派最初属何种性质?后来又转化为何种性质?转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明这些问题。不当之处,敬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 国民党改组派是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派系之一。它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旗帜,既反蒋又反共,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颇有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集团。夫于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改组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野派,国民党改组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的则认为改组派是打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幌子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政治集团,其实践活动是地主买办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投机活动。笔者持前一种观点。(一)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这是出现改组派和改良主义运动的阶级基础。一九二七年,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他们本来希望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通过全面分析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深入探析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可以揭示出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于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把国民党改组为几个阶级的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大大加速了国内形势的发展,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在其晚年,他力排众议,毅然改组国民党,通过容纳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史学界不仅在如何趣解、就是在如何表述孙中山关于国共关系主张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台湾出版的著作,把孙中山关于国共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晚年,“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适时地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运动的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为联合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奋斗了一生。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是孙中山团结联合思想及其革命实践的高峰,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共三大召开前的远东会议、广州会议、中共二大、西湖特别会议,不同程度地将国共合作探索推进了一步。中共二大虽然提出了民主联合战线的统战政策,但并未解决国共合作的形式问题,统一战线并未发端。广州有国共合作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广州并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中共三大成功解决了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一“非常纠结”的难题,正式作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决策。国民党改组大会在广州召开,解决了国共合作亟待解决的共同纲领和组织形式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由此发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发源地是广州而不是上海。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件大事。今天,在纪念我们党“一大”七十周年之际,探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和对国民党一大的影响,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耗费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他晚年实现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领导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13.
陈国庆 《学术论坛》2005,2(6):132-134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挚友。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他热心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苏俄,赞扬工农运动,推动孙中山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为促进、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两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并对两次“国共合作”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活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当时“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  相似文献   

15.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对国民党改组的一切准备工作,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通过了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均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至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为推动苏联援助下的国共合作的中国革命而斗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二十年代实现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是我国民主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走上高涨,它开拓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的新道路,它的经验教训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廖仲恺,在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探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廖仲恺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以及廖仲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建立了第一次合作关系,促进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的迅猛发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平山,为推动、巩固、发展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中国国民党的改组过程,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谭平山起了很大作用,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至今已六十周年了。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在斗争中,他长时期以来都是效法西欧北美,但在晚年却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怎样解释孙中山这一重大转变?在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十周年,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今天,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一切真正尊敬孙中山,关心中国革命事业的人,具有显然的教益。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酝酿期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这次工人大罢工,特别是"二七"惨案的发生不仅对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具有一定警示作用,而且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处在改组时期的中国国民党虽然没有对这次罢工实施领导,但部分中国国民党党员参与了相关的活动。基于对"反军阀,争自由"性质的认同,北伐战争前后,中国国民党不仅充分肯定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地位,而且坚持在每年的2月组织开展对"二七"烈士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