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4,25(2):20-26
从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分析,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如何在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那里,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虽然在理论逻辑上加深了批判的力度,但他们却无法建构一条现实性的解放之路.这也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物是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历来受到哲学家的重视。康德对物做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认为物自身是感性的来源,设定了知性概念、范畴等限制性概念以及上帝、自由、灵魂等理性理念,认为物自身是确实存在的,却是不可认知的。而海德格尔将物自身置于世界之中,认为与现象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物”从来不是僵死的客体或者枯燥的抽象者,而是内部包蕴着动能与元气的有机体.古代经典文本里的“物”,始终闪烁着自内而外显形的独特光辉和多重面相.借助词源考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使人们更深地理解“物化”、“成物”、“序物”、“格物”、“与物同体”等思想的内在相关性,并将这些看似独立乃至对立之“物”的面相凝结为一个整体.这对思考“物”之现代意蕴也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张美君 《北方论丛》2014,(3):121-12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消费具有“物的消耗”和“时间消耗”两个面相。如果说凡勃伦时代全面开启了消费从“时间消耗”到“物的消耗”的第一次转向,迎来了20世纪的“大众消费社会”,那么在21世纪的当下,消费正经历着从“物的消耗”到“时间消耗”的新转向。虽然消费的这一新转向蕴含着消费者摆脱资本逻辑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资本基于对“时间”一以贯之的工具化利用,通过对时间的“碎片化”到“无感化”的“变脸”操作,依然延续着对消费的控制和支配企图。消费者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对抗资本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法国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对以"消费"为主导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他以消费意识形态的言说方式解弊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正与民主的真实本质不过是被虚构出来的革命幻想,公正与民主都是被消费体系所建构出来的扼杀了主体性的人以后所留存下来的物的民主与平等而已。大众在生产过甚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被统治者所刻意制造出来的物的符号消费系统所钳制,在媒介等一切虚拟平台的诱惑下,集体主动性地抛弃了自我主体性真实需求,被"超真实"扼杀了。主体性的人不仅自我扼杀了自己,而且还满怀真实感地在死亡中享受所谓的真实而不自知。这正是消费意识形态符号编码本质上窒息这个现代西方资本社会的最大恐怖,而恐怖的必然结果则是晚期资本主义不可以避免地从"物"的世界走向"符号"帝国的单向度建构。  相似文献   

8.
拜物逻辑的批判:马克思与波德里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1818—1883)与波德里亚(1929—2007)是分处两个世纪的两位思想家,尽管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特征与哲学主题不尽相同,从两者的著述中也可明显觉察到研究方法的差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社会批判的题域和靶心,即对拜物逻辑的批判——不是对碎片式的拜物形式的批判,也不是对一般感觉形态的拜物现象的批判,而是以一种成熟的哲学历史观和人学观念,综合性地运用社会科学体系框架内的若干方法,对工业文明发端以来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关系的揭示、反思及其追问。"物化—幻化—异化"乃是拜物逻辑的内在模式。波德里亚对拜物逻辑的批判和解读,反映的正是马克思关于货币化生存世界哲学批判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9.
张燕 《理论界》2012,(4):104-106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话题,必然也是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阳明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物"的思想都是其哲学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首先二人之"物"都是对客观对象之物的"否定"与超越。其次,关于"物"的思想在二人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明哲学中,格物是致良知重要一环,也是阳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尤其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物成了"聚集"天、地、神、人四重纯一整体,"聚集世界成之为世界"的物。两位大师关于"物"的思想都直指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充满了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的伦理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性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察,来完成其哲学变革的.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深厚的基础,并使其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关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对我们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现实问题,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批判,从他的第一本著作<物体系>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是对<物体系>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展开.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内容包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些早期的著作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符号学理论,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以思想史与社会历史分别为坐标的知识地图中,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可以得到较为合适的定位,其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也可以在这一知识地图中得到描绘,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图景也可以从这一知识地图中去探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每一时期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对这一社会时期的展现与反思,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也随着哲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批判与反思而展开。描绘从马克思到当代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呈现方式,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内在问题,这是今天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应有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于商品客观物质性的隐退和表达自身文化意义的需要,符号学方法的解码功能便具有了分析当代消费社会内在逻辑的重要价值.鲍德里亚成功地将符号逻辑运用于对物的存在方式的分析,即在物的功能化时代发生了从物到符号-物的转变,进而带来了使用价值的没落以及消费意识形态对人类需求的控制,并通过对物的符号意义的消费来保持身份、地位区分的不平等社会结构.鲍德里亚指出了现代世界的功能化特征,对有用性、需求和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使用价值拜物化.鲍德里亚将符号逻辑引入现代商品价值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对“物是什么”的回答历来是哲学家聚讼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分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从人和物的关联活动出发,认为物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的历史性对象。立足于此,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传统哲学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物这两种对物的主流理解,还深刻揭示了物之为历史性对象的存在论根基、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对物的对象性本质和历史性生成的分析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物,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运作机制和建构原则,为克服因商品导致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进入后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物的异化被符号异化所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揭示了物的异化状况,鲍德里亚的异化论揭示了符号异化状况。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异化论从现代形态推进到后现代形态。鲍德里亚对符号异化的批判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后现代意涵。  相似文献   

16.
施宇  郑达威 《中州学刊》2023,(5):170-176
作为互联网迭代概念的元宇宙主要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人类在虚拟交往中有可能发生主体异化现象。考察技术谱系可知,从工具导向到机器导向再到智能导向,人类主体依次经历物我齐一、物我分化、人机交互等物化传播的三个阶段。元宇宙属于智能信息驱动的虚拟社交平台,依旧存在数字维度层面技术性对主体性的消解与遮蔽,表现为人类主体在虚拟交往之中容易迷失理性而张扬欲望。为了避免元宇宙的主体异化,需要结合工具理性的技术特征进行基于价值理性的人文建构。  相似文献   

17.
王玉彬 《中州学刊》2023,(1):112-117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完成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社会转型的历史境遇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概念的时效性和解释力提出质疑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能仍停留在生产逻辑的水平,因此,走出生产逻辑进入消费逻辑才能探索出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范式.实际上鲍德里亚激进批判的哲学后果一方面隐含着对革命和解放的绝望,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因素——历史辩证法的彻底遗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指出"物的依赖性"社会形式一方面造成人们之间的全面依赖,另一方面引起社会关系的普遍物化。消费主义的本质是物质主义,其产生和发展深植于"物的依赖性"社会之中,是人类在"物的依赖性"时代所遇到的生存困境,扬弃"物的依赖性",实现"以人为本"是超越消费主义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