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近代中西交流的直接途径。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读者接受的特殊性,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本质上就已具备了产生误读的基本条件。误读主要表现在译者引进和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外国文学题材、文类和作品,译作中的译名、称谓和主题被赋予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近代翻译文学特定读者群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学的理解;译作中出现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译、漏译、编译和转译等现象。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虽然反映出译者在翻译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但翻译活动本身及译者和读者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均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近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江河生态文学关注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江河及两岸大地的生态演变,揭示江河生态问题的根由,阐明天理和规律的不可改造性,讲说人与自然和谐关联的内在肌理.这些文本有卓越的思想内涵,传达着中正的生态理念.缓解江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改善人心和改良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当代江河生态文学多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关怀,还未上升到深度生态伦理的高度,没有进入生态整体利益全面观,江河整体生态系统的利益应得到更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鲜明表达,首先是从北京女作家开始的。阳刚的京城文化成就了她们的大气,也滋养了她们的女权意识。张洁、徐坤、叶广芩、凌力、陈染等风格迥异的女性书写,使我们更加清晰、生动、全面地看到生命中充满了焦躁、不安和动荡。性别意识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和力。人类的创造力不会视性别而异。女性和男性一道进入文学领域,重新体验生命自由,不是为了抵抗和冲突,而是为了存在的圆满。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到了今天,"乌托邦"本身的内涵已有了更大的拓展与丰富.乌托邦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里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在欧洲文学中也是不胜枚举,而处于东西交流、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乌托邦现象更是异彩纷呈.中西文学的乌托邦现象虽存在着共同之处,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5.
先锋文学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 ,文体解构既是先锋文学的存在状态 ,又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流动状态。本文从主体复归后精神的迷失、游戏中断后灵魂的感悟、精神苦旅后意义的重建等三方面阐述了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指出文体的解构和重建也是一个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学英雄形象的塑造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写作视域,"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三个阶段的"英雄叙事",观念复杂,演绎变化,其所经历的"人"——"神"——"人"的文学路径,反映了文学的特质与规律,亦成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7.
由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已于1995年7月播出,为张艺谋策划的电影《武则天》,也有可能摄制成功。在此以前,已有五部叙写武则天的中长篇小说问世。说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出现了“武则天热”,并不为过。但出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在中国文学领域里,还在唐代即已创造出武则天的形象。其后,有关武则天的作品不断问世。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早就出现。从中国文学的“武则天现象”中可以见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膻变。牛肃《纪闻》中的《苏无名》,最早描写了武则天。牛肃约生于武后圣历(698-700)前后,卒于代宗朝,曾官岳州刺…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既具有丰富的正统论内容,又含有很多名实观的论断,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在具体论述中详细阐发并突出其重要功用,苏轼无愧为第一人。在具体的操作上,苏轼将有关名实观的因素杂糅至其正统论之中,其实是有着丰富“名实”内容的正统论。恰恰是这种正统论中所蕴含的名实观因素,实际上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价值,更具有政治伦理道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复古与儒学复兴──中国文学复古现象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复古运动是极其频繁的。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新生思想对古老风尚的眷恋和回顾,曾被称为一种纯粹的“中国现象”。①为什么中国文学极易产生复古现象?中国文学复古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深入思考此类问题的结果使我们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亚宗教”角色的儒学上。我们认为,中国文学复古现象不只是文学自身的调整与变革,它与儒学复兴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是文学复古现象赖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复古运动的终极目标。一、儒家学说对文学的影响及文学与儒学关…  相似文献   

10.
一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在这个世纪中,文学发展风云多变,人们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艺术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现代人,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困,以及随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价值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意在寻绎两千多年中国文学中的人文传统的种种脉络,并从四个方面探讨其人文内涵及其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则指出:即使是优秀人文传统,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必须加以丰富和更新,必须与时俱进,对其内涵进行重构和再创造,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文章最后阐释了中国当代电视剧崇高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1 社区文学艺术中的“社区”概念不同于“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区”,社区含有道德上的整合和互属、感情上的投入和联系,以及亲属关系,团结契合等意思,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区可大可小,大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则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条街道等等。所谓社区文艺就是指反映特定社区生活的文学和艺术。 首先,社区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特定的社区生活。如老舍写北京社区,赵树里写山西社区,孙犁写冀中社区,刘绍棠写京东社区等等。其作品的题材、人物、故事、语言等都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不象有些作家,今天写山东,明天写河北,后天又可能写广东,天南海北,没有一定的社区作为描写对象。  相似文献   

14.
"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侠义之士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与之形成的侠义精神与文人情结结下了千古良缘,成就了千古文人侠客梦。躬身践道的侠义精神得到历代百姓与文人的称颂与首肯,其深层原因就是重诺轻生侠义行;为民即是为国,为国即是为民,而侠之大者,即是为国为民;近世仁人尤重侠,使侠义精神迎来了它发扬光大的暖春。本文旨在总结中国侠义精神的基础上,为当代的武术文化的振兴、武术教育的深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杏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植物题材与意象,无论从历史过程、创作数量、文学作用还是从文化意义看,在整个花木物色题材中都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杏花赋咏的专题创作起源较迟、数量有限,但也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杏花初开如火、盛开如雪,红而能白、姣容三变的花色特征和繁密娇艳而又温柔朴实的整体风韵.在具体的描写中,最为常见的是墙头一枝招摇、雨后花繁色鲜等取景,展示出优美的情趣,包含着丰富的观赏经验.纵观整个古代文学,杏花意象的作用远比题材重要.杏花花期当三春之中,是春耕生产和寒食、清明的主要物候,在时序、山水、田园、行役、农事等诗词中使用比较普遍,代表着物色清妍、温暖宜人的美好季节,展现出仲春时节丰富的节俗意蕴和风景美感.在人文象征上,杏花作为仙、医、儒等人格身份的标志以及作为幸运之花的社会内容都显示了特定的历史机缘,其象征女性则重在小家碧玉朴素温柔的性格、气质.宋以来出现的"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等组合意象,是杏花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激发酝酿的结果,积淀着社会生活和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已成为具有广泛共鸣效应的审美文化符号,在文学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社会上同性恋群体的逐渐扩大,同性恋问题已成为当今伦理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异性恋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开始为争取自己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而做努力。拟从伦理角度,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根本准则,分析同性恋的当代境遇、同性恋的伦理关系和同性恋现象的伦理评价所遵循的原则。在伦理领域中,剖析当代中国的同性恋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当今中国人的心目中,“才子佳人”仍是一个充满罗曼色彩和迷人魅力的字眼。不管它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如何被人们育意地嘲讽和批判,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在我们心灵中深厚的积淀使得我们无法逐出或更变这种既成的模式,人们一面陶醉在这类艺术作品中,一面又去创造新的但仍无法摆脱传统模式的情爱文学。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迷恋这种千古不变的模式?为什么人们要这样恒久地执着于创造无数篇同一主题原型的情爱作品?答案很简单,在中国人的文化与审美心理中,它是一种至高的价值标准和最终归属。这种文化心理与审美心  相似文献   

18.
当代藏族文学是在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当代藏族文学的文化资源必然是多元的、丰富的。在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文化资源无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文化。在多姿多彩的当代藏族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藏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层面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19.
胡亚敏 《江汉论坛》2007,26(12):75-7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分别从审美的资本化、审美的普遍化、审美的欲望化和审美的过度与不足四个方面考察当代中国审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对之重新予以评价.本文认为,审美不再只是纯粹的艺术旨趣,它背后有资本的运作和控制.同时,审美逐渐成为城市空间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形式,而审美的这种普遍化与审美活动的民主化和个性化相伴而行.审美的社会功能也有所改变,它不再仅充当救赎和批判的功能,而是通过审美以释放和平复人们的欲望.本文还认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是审美不足,主要表现为审美心境的空洞.因此,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提倡"审美的生活"都可视为一种使生活恢复自由与诗意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被引进中国.它在中国的影响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新世纪新发展三个阶段.受制于本土经验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介绍和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及其作品,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研究分布特征.应从本土经验的角度观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探讨此类文学接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