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于斌 《唐都学刊》2006,22(2):5-9
道家思想主导了汉初“过秦”的思想论争。陆贾、贾谊和司马迁等人提出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来统领治国思想的主张。道家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取代了法家思想成为西汉初年主导的治国理念。汉初提倡把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道家思想如何运用到解决汉初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这一理论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解释,也体现了汉初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传统道家的一致性。在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与民休息政策的得以实践。但是,随着汉政权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表现出与君主专制集权的目的和方向、君主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的个人特征相矛盾。最终,道家没有完成君权神化的历史使命,走下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与鲁迅的国民性关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5,32(4):103-108
被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受到了民间道教的熏化?这个问题需要辩证。道家思想影响了鲁迅的国民性关切及其写作。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远。它源出于史官和隐者的实践(萧父语),以严肃认真的怀疑精神、老谋深算的理性思带、放荡不羁的超俗心怀和奇异生动的精美文笔而流芳后世,构成中国中世纪异端学人的精神支柱,古典文艺美学的内在灵魂,早期启蒙思潮的原始酵母。道家思想文化中还包含有一些现实化和未来化的因素,其作用不可与历史化石同日而语。道家思想文化中的这些历史、现实和未来意义皆来自于它的自然原则。道家的自然原则具有多维内蕴:它是从经验世界中体悟、提升出的一项根本的哲学原则,被作为宇宙的第一原理凌驾于人、地、天、道之上而又贯…  相似文献   

5.
寇征 《学术交流》2012,(4):10-13
道家哲学包容了丰富的性别哲学的理念。道学的产生与性别的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母系崇拜。老庄思想的产生和这种尊母尚柔的母系文化有着内在联系。道家思想具有别于儒家哲学的特点,诸如反叛性和尊母尚柔等。对道家思想进行现代的性别解读具有特别的意味。道家思想的理想也同时意味着性别哲学的未来理想。  相似文献   

6.
个人健康责任的强化,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原则要求。道家思想可以提供独特的文化支撑作用。表现为:道家为个人健康责任提供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论证,并以大健康理念为基础,发展出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生态健康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道家以“责己不责人”的主体内省思维、一体同构的整体连续思维、由个人到整体的责任拓展思维,可将四个维度的健康责任联系在一起,形成个人健康责任体系。在现代社会,道家个人健康责任思想资源的发掘,有助于深化个人健康责任的内在根据,完善个人健康责任的体系,促进个人健康责任的连接,从而助力建设健康中国、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今天,进行儒家、道家思想与日神、酒神精神的比较,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探讨,本文将进十步全面展开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社会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广义的文化应是包含上述三个“结构”层次的总的文明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力图以现代人的价值尺度来分析它们的利弊与得失。1 从字面上看,所谓“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显然发源于阿波罗和狄俄尼索 斯的宗教崇拜仪式。 我们知道,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异化的产物,必然产生于社会生活自身的异化。大体…  相似文献   

9.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6,2(3):151-155
鲁迅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密切关联,他既以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开放姿态出现,又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现实与时代需求,显示出世纪初一代文化巨子面对现代世界文化时的从容宽阔心胸及其从本土现实出发的积极建构心态。鲁迅的个性观亦明显地借鉴了道家文化资源,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对“以众虐独”的警惕与老庄思想中对“异己”的警惕如出一辙。其二,在表述上,如“人丧其我矣”来自于庄子的“吾丧我”、“自丧”等。  相似文献   

10.
史婷婷 《社科纵横》2011,26(1):91-93
超越意识是道家文化的主旋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现实人生的黑暗、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此作为其超越历程的起点。并借助于一种独特的反向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的绝对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道"的境界。这一超越历程的完成,表明道家哲学是一种不离自我又超越自我,不离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并由此昭示了中国哲学是一种主张自我超越的人学形而上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吴学兵 《唐都学刊》2008,24(4):43-46
在道家德育视域中始终彰显着人的主题,洋溢着人本性精神;其间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根源于其"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融汇于诸方法之中,其基本表征是自然无为,从根本上体现了道家思想论域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十多年来,道家、道教的研究几成显学。就研究方面来说,学者们不仅关注道家、道教历史的承传发展,而且还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现象学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它在现在和未来的走向,也就是道家、道教的现代性问题。其中,以“当代新道家”为旨趣的研究思潮更是蓬勃劲发。藉于学者们对建立当代新道家的关注与呼吁,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自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以来,就开始着手规划以新道家为主题的专辑,2003年9月第20辑以“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推出以来,…  相似文献   

13.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4.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系统之一。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道教、中医、气功、武术、养生术、巫术、卜相术、处世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形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内化于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五四”以来,道教文化主流始终受到无情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其他文化形式大多作为国粹而得以弘扬,但是作为道家文化内核的老庄思想却因不合改革之时宜而受到文化界的冷落。可是,近年来,老庄思想又堂而皇之地走向了文化圣殿。在…  相似文献   

15.
王兆胜 《学习与探索》2003,2(5):100-103
在中国古代文化先哲中,孟子是林语堂最为敬服的人物之一。林语堂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赞赏孟子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欣赏孟子气势磅礴的文体,叹服于孟子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孟子是富有英、才、志气和功底深厚的文化思想大儒,林语堂的精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  相似文献   

16.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从吾为晚明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关学在明代的集大成者。其学术特点是继承了关学重会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远接孔孟之真精神,近将程朱陆王而一之,而“其于异端是非之界,则辨之不遗余力”。冯从吾对道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批判,其学术观念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是完全成立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客观,不科学,因为他看不到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冯从吾对道家的批判,是冯从吾区别于其他理学家的一个学术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冯从吾对道家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一分为二地科学客观全面地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道家思想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理解道家思想的消极历史影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郭象在其《庄子注》中从向秀提出的“无心说”出发,总体上又对向秀的玄学视野有所超越,从而在魏晋玄学内部完成了一个从道家形而上学向儒家实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从抽象到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即从“无心”转向“独化”、从“贵无”转向“崇有”、从“清谈”转向“名教”。但整个过程并非对庄子学说的外部颠覆,而恰好是通过对庄子学说的深化及合理化的阐发而自然发生的,实际上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学内部作为“伦理学之后”而向伦理学本身回归的本质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原教旨主义”的倾向内在不可抗拒的理论必然性,促使玄学的儒学化最终在裴頠那里成为定格。  相似文献   

19.
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魏晋时期达到鼎盛。物极必反,同时也开始异变。先秦作为道家本生阶段,秦代和汉初则作为次生阶段,魏晋可划分为道家的异化变质阶段。异变是渐进的过程,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外来宗教甚至农民战争等有着密切联系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不会一成不变,而每一阶段变化都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并推动其发展。魏晋道家思想体系更加缜密,比本生道家更加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者儒家思想的枷锁,对后来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人本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也带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学术交流》2007,(11):33-36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