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流动小摊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社会历史,其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合理性。他们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理应受到更多的关照。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应该在城市的发展管理与小摊贩的生存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给予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取得双赢,共创和谐。  相似文献   

2.
城管执法中的暴力抗法频繁发生,不仅对城市的和谐与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而且严重危及执法人员与市民的身体理健康,不利于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暴力抗法的定义入手,分析暴力抗法的原因,并在分析暴力抗法的基础上提出消除和限制暴力抗法的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决策》2014,(4):62-63
在城市进程中,马路摊贩、流动摊点因其带来的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一直被视为现代城市文明的绊脚石,以致成为困扰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社会顽症"。如何管理流动摊贩,寻求一条使其走向合理、合法、和谐的治理之道,是我国当前城市管理中正在积极探索并致力解决的问题。2013年以来,江苏昆山市找到了一条摊贩与城管和谐共处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城市生活群体的逐渐多样化和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比较弱势,却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迫于生计或者提高生活质量,"起早贪黑"、"日晒风吹"是他们的常态,这就是本文要谈论的主体—小摊贩。文章以西南财大西门外小摊贩为切入的视角,探寻他们这个群体背后的酸甜苦辣和如何才能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外来流动人员的就业可能成为抑制流入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因素,因而,针对外来流动人员的就业培训工作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任务,就业培训涉及到的各方主体,政府、专业培训机构、用工企业以及外来流动人员自身,都要承担起各方的责任,以共同推进外来流动人员的就业工作,从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不该以城市管理的名义剥夺民众的经营权,剥夺其生存权。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小摊贩的存在有着其社会背景和客观需求,不能也不该简单禁止了事。政府需要基于服务目的,将管理摊贩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建立一种综合管理机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配套具体规定,建立政府管理,社区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形成有法可依,文明执法,有效疏导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城管队员与小商贩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城管与小商贩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那么,城管和小商贩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儿?如何有效缓解双方的冲突,构建和谐城管?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樊钢(1993)针对流动小贩的扎堆问题提出过经济学的解释,认为流动小贩的扎堆现象归根结底是经济规律造成的;衡霞(2007)从成本收益理论、供需理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侵蚀着未成年的身心健康,诱发未成年犯罪。本文通过介绍传媒暴力的概念,渗透传媒暴力的思想,由此浅析传媒暴力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针对未成年犯罪和传媒暴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冰 《决策探索》2014,(4):62-63
长久以来,人们存在着对流动商贩认识的误区。大多数时候,流动商贩都与价廉质酢、脏乱差、暴力抗法联系起来,是执法部门严打的对象,是城市落后的象征。由此也使得流动商贩们不得不东躲西藏,与执法人员“打游击”,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执法成本,成为城市管理的“三害”之一。然而,在汉堡、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同样有大量流动商贩的存在,在这里,流动商贩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有益补充,对于展示城市形象,方便居民生活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因此,重新审视过往流动商贩管理方式,校准对流动商贩的定位,探索以柔性执法、自我管理、主动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不仅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和谐社区。从潍坊市奎文区樱园社区和谐建设活动中,可以找到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杭军 《决策》2012,(9):6-7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加速的利益分化与频繁的社会流动,使社会趋于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及时化解这些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已成为党和政府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和应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永定县人口流动及社区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大量人口流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所带来影响,建议要着力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和谐环境建设;实施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从而综合推进农村社区和谐有序发展,解决人口流动对农村社区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的社会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拟就社会和谐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影响城市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三个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樊城”的目标,积极推进以“三建一改”为载体的社区建设,依法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运行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着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15.
社会     
《领导文萃》2010,(12):7-8
中国强化校园治安 在发生一系列针对校园儿童的暴力事件后,中国政府向警察发布紧急命令,要求加强校园安全。不过,有人认为这些暴力事件是中国深层社会问题的体现。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让千百万人脱离了贫困。与这些成就相伴而来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还没出现那种对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生活造成困扰的随意性街头暴力。但是,这些校园袭击说明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农民工社会心态和谐状况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对Z市农民工的调查问卷有限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城市农民工心态呈良性总体和谐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感依然很强、社会安全感很低、阶层矛盾依然突出等突出矛盾。因此,应该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消除政治性歧视和社会排斥,加大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安全与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的教育和宣传,唤醒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感恩意识,帮助农民工树立城市主人观念,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非传统家庭暴力是一种有别于身体暴力、性暴力的一种新型家庭暴力。它具有隐秘性、举证难、易忽视等特征,但其发生率和危害性却为三种家庭暴力之首。近年来,这种家庭新型暴力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以往此类家庭暴力往往只发生在城市中高端家庭中.但近些年,这种家庭暴力已经从个案变成普遍现象,范围也从局部城市地区逐步发展为城乡均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分析家庭非传统暴力这一法律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就显得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封城”、“限制出行”等措施,严重抑制了城际间的消费流动.随着城市解封以及经济逐渐复苏,城际消费流动是否得到恢复,以及影响城市恢复速度差异化的关键因素仍有待探索.本文基于国内某大型生活服务平台城市消费数据,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疫情对城际消费流动的影响,城市类型、消费流动方向所带来的异质性效应,以及其背后的解释机制.研究发现,疫情平稳后一段时间内,城市消费流动较疫情前仍下降显著.中心城市消费流出恢复较为迅速,但其消费流入相较于非中心城市下降更为明显.本文提出城市消费功能与产业数字化建设是影响城际消费流动恢复差异的关键机制.疫情促进非中心城市数字化建设、缩小了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从而减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最终影响了两者消费流入流出的恢复.本研究有助于城市识别消费韧性恢复的关键因素,为后疫情时代各城市如何兼顾外需的吸引与内需的拉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公权与私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刚 《决策探索》2005,(10):11-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民自由意志支配的空间不断扩展,私权观念不断增强,同时,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也不断显现,需要公权进行协调和处理,再加上社会发展、城市扩建中公用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常导致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挤词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有效地制约公权以打造法治政府,切实维护私权以实现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公权与私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伟同  谢佳松  张玲 《管理世界》2019,35(7):89-103,135
本文从人口迁移行为偏好的视角讨论了地区代际流动的重要性。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构建了城市层面的父子社会地位代际流动指标,并将其与城市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了地区代际流动对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代际流动水平高会降低个体迁出概率,相反代际流动水平低则会对人产生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家庭社会次序较低但具备社会地位跃升能力的高技能人群中,而来自于高社会次序家庭或者低技能的子辈群体则对代际流动的反应不敏感。机制分析显示,地区收入不平等是代际流动影响人口迁移行为的重要传导机制,而个体迁入高代际流动地区会提高自身代际流动水平是其微观行为动机。在多种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下,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结论表明,人口在进行迁移决策时具有地区代际流动偏好,机会公平的发展环境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吸聚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