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政策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运动.公共政策之所以发生失败,除了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外,还与政策主体的行政伦理水平相关.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行政伦理问题,当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对公共利益造成不恰当的影响时,就会发生利益冲突.实践表明,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造成公共政策失败的主体根源.对于决策过程,利益冲突会影响公职人员对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信息沟通、决策议程设定及决策方式选择,使决策环节陷入封闭决策和单向决策的困境,政策产品缺乏公共性和客观性;对于执行过程,利益冲突会影响公职人员的政策认知、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政策工具选择及政策资源投入,使政策产出缺乏公正性和针对性,使执行成为谋私工具.这说明,政策失败是一个利益冲突问题,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保证公共政策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生态。我国的社会转型是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相交织,导致某些领域制度失范,形成了各种潜规则,制度生态需要优化。制度生态塑造了公共政策运作的权力关系、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决定了公共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要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度生态,必须构建一个不同层次环环相扣、不同领域横向协调、不同层级纵向一致,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动态开放的制度体系。制度设计必须依据宪法原则在不同主体权利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互动和民主协商做出抉择。最重要的是要推动所设计的制度转化为制度生态。制度生态化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学习的过程,通常要经历抵制、排斥、服从、顺应、认同、内化等一系列环节。通过构建由成本递增、回报递减到成本递减、回报递增的回应模型,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制度学习的效率,为公共政策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生态。  相似文献   

3.
刘助仁 《创新》2007,1(1):97-102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何保障农业发展,公共政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公共政策显得如此重要,世界各国尤的是大国其政治和经济体系已经发展了一种精细而复杂的公共政策,以推动农业发展。国外的许多经验对于我们解决农业问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建立公共秩序需要以公共政策的产生为前提,公共秩序也是公共政策的最终归宿.公共政策既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为构建公共秩序提供了基础,又以公共权力为依托,为构建公共秩序提供了可能.公共政策通过对社会公共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来实现公共利益,从而也为社会生活建立起新的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特有功能,逐渐成为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策作为一定政治系统的产物是一种政治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统治功能.公共政策的政治统治功能在于公共政策活动是社会公共权威对社会进行有机控制,进而促进社会协调和有序发展的政治行为,而这种政治行为又往往取决于政府管理是否有效.公共政策具有政治管制功能,通过公共政策可以规定政策对象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此达到政治统治的目的.由于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为解决公共问题而进行的政府活动,因而研究公共政策必须首先从分析政府工作开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的特权,政府官员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决策也就是政治统治决策,政府能力是保证公共政策质量的基础.政策的政治统治功能与政府活动的有效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在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进程中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评估是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需要与结果。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估首先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在回顾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理论方面,通过与前三代评估理论比较,得出价值判断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费希尔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实证辩论"评估框架; 评估方法方面,自下而上的评估方法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评估方法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实践方面,主要集中于研究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问题、评估政策与评估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主流化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研究在西方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通常以50年代初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的《政策科学》为起点。公共政策研究所以在50年代形成,并在70年代得到极大的发展,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部门自两次世界大战后,对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的千预日益增多,政府部门所涉及的公共管理的决策也日益增多,而一项重大决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这在客观上导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注重。其次,战后政府制订公共政策所涉及的知识带有跨学科的特点,战后出现的一些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对此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点是本世纪初所不具备的。原因之二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有关学科逐步形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转型必然引起公共政策体制的变化。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具有双重过渡的特点,导致公共政策体制的极其复杂的异质性,使之既具有前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上的集中型、层级型和网状型三型同构;权力分配上的高度集权、层级授权和多元分权三重交叠;运作方式上的单向命令、双向指令和多向协商三式并存;运行机制上的传统规范、法治规范和混合规范一定程度的三规虚范。在社会结构转型期要优化公共政策体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大表大会、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政府整体同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和最基层的执行者的关系;公民权利同国家权力、官员职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伦理维度:公共政策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林  胡宁 《唐都学刊》2007,23(1):42-47
公共政策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从公共性出发,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导向,立足于公平公正的伦理要求,制定合乎伦理要求的公共政策,这是和谐社会的必然性要求,也是党与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的根本性要求。所以,伦理维度是公共政策研究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如果仅以工具理性为基础,忽视价值合理性,必定会导致公共政策异化。  相似文献   

10.
黄宇 《浙江学刊》2006,3(3):160-164
西方公共政策趋中有一定的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宏观调适功能,就是要通过各方面在一定机制中的博弈,使公共政策趋于中性,能够照顾到利益多元化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利益,使整个社会在创造活力与社会公正的之间找到均衡点。中国应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政策趋中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分史,已经成为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分配社会价值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公共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政善治,这就要求民众的意愿和利益要求能够在政策过程中得到表达和尊重,国外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其实质就是为民众意愿和利益表达提供中介和桥梁。社团组织通过直接游说、影响选举甚至通过选举获得议会席位、...  相似文献   

12.
法院为何要创制公共政策——法理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国家职能的变化,严格意义上的绝对分权已经不复存在,客观上要求法院承担公共政策创制的功能.由于规则之治存在着的不周延性、不确定性及滞后性等不足,如果完全否认了公共政策的创制功能,法院的其他功能也将无法实现.另外,从法院与立法、行政机关比较的外在角度看,通过法院创制公共政策更容易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协调.上述三点结合共同构成了法院创制公共政策的必要且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周中之 《唐都学刊》2013,29(3):7-11
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分析公共政策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立整体性理念,使各项政策形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合力。为了使公共政策的执行获得更好的实效性,要建立分类指导的操作方案。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加强公共政策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民主在场性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生命线,因此,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正当性论证.程序主义民主吸收了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的合理部分,解决了公共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两个重大问题,能够达到实现权力与权利契合的目标,表达民主的持续在场.  相似文献   

15.
从行政法学的视角来研究公共政策,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的从政治学或管理学进行研究的视域局限,而且可以把公共政策有效地纳入行政法的规范领域内.在行政法学视域下,公共政策内涵、特征、分类、原则和救济都应有特定的要求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西明 《学术交流》2003,(4):103-106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 ,关键是可持续。公共政策是政府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合法性、强制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征。因而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思想变为现实 ,必须以公共政策为基石作保障。各国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公共政策 ,既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可以学习 ,也有沉痛的教训可供借鉴。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既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 ,又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 ,因此必须重视对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春福 《学术交流》2004,52(8):36-41
人类的理性可以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形态。在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分析中,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导致理解上的偏颇。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进行科学界定,是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客观制度性责任和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主观伦理性责任,本应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沦落而被割裂。客观制度性责任的主观化和主观伦理性责任的客观化,是其重新统一的根本途径。当客观的制度性责任通过服从、认同和内化的路径,成为公共政策决策主体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观的伦理性责任通过道德立法和角色社会化的路径,客观化为一种负责机制的时候,二者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公共政策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3):38-40
政治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网络的发展为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拓展了收集民意的渠道,降低了参与主体的参与成本。网络环境对公共政策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扩大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推进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又导致公共政策中的公民有效参与不足,妨碍了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公共政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运用公共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范畴,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公共政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分析公共政策系统中影响性别平等的因素,并就未来推进性别平等纳入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朱莉涛 《探求》2011,(5):58-63
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价值旨归。当下由于政府的自利行为、强势利益集团的操控、公民参与制度不健全、政策信息的失真与梗阻等因素,导致公共政策公共性的衰减。应从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加强公共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遏制已初现端倪的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