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赵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1):82-86,112
当前人们对民族问题非常关注,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张众说纷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它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道路并不平坦,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要求以时代的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当代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而后不过两年,他又放弃使用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此概念缺乏科学性,并容易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替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5.
HE Qi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7.
李军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23-29
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经验,从传播学视域考察,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传播者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传播艺术;对传播受众的重视及其媒介素养的提升;注重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中国化的解码。 相似文献
8.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关联概念群的初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喜咏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45-49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过程产生了复杂的分化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在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三组相关联概念都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表述或表达方式表明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目标,不能混淆,更不能替代。对相互关联概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备了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内部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对这些概念进行严格分类和界定,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视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世界时代特征和思想方法等运行要素.党和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水平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质量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10.
蒋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S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两次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两次巨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12.
李海春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4):104-108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系统介绍的章,但是这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参照了日本学的作的。本通过对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日本学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两篇章,分析李大钊和河上肇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并提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章,也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民族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极具学术创新价值与现实意义。它不仅充分实现了学术研究应该努力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而且建构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研究的话语体系。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审视,民族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对人们共同体进行科学分类的依据;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审视,民族识别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借鉴了既往的科学研究成果,把历史、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有机融为一体,充分关照到主、客观因素,厘定了"民族"概念,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识别标准,充分体现了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审视,民族识别基本厘清了我国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和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保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识别的结果获得了各族人民的认可,民族身份得到了宪法的肯定,各民族在其权利得到了法律保护的基础上也承担了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3-45
我国当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实践发展为基础;始终坚持创新的自觉,既突出中华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构建当代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为此,习近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极具个性特色,表现在他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活用历史典故与诗文、以情感人、倡导短、实、新的文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百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历史进程何以可能,必然有其在中国传播、解构、发展的时代动因,同时也离不开五四时期我国一大批先进分子的推进和探索,其中李大钊居功至伟。他本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回应、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其自身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气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它是中国文化的转换过程,革命理论的创新过程, 民族精神的张扬过程,社会实践的进步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概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检讨,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拓宽视野,既要从党的指导思想建设的路径出发,也要从一般外来文化的输入出发. 相似文献
18.
江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
在文化视角下考察党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厘清二者交融契合的辩证关系.从文化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史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源泉,党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生动的形态呈现;从文化范式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乎逻辑地为党史文化提供先进的范式母本,党史文化则顺理成章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从文化创新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史文化生成发达的文化根系,党史文化则与时俱进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全新的文化境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运用于中国和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两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含经济、政治关系和优秀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中国延绵近一个世纪,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进入新世纪,肩负新的使命的理论工作者,定会回应时代的呼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论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结构张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哲学基础的支撑张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实践性张力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包容吸纳张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