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国家与民族兴衰的大事,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首先必须正确理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内涵。其次,高等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更新。最后,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还应体现在高校的所有育人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化、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的健康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对培养面向 2 1世纪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 ,当前的高校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摆上应有的位置 ,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针对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正> “211工程”是国家教委设置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其目的是,促使高校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必须重视图书馆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两大职能,即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保卫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一环 ,它配合“两课”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教育的根本任务乃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广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使学生具备了创造能力,才算是进入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也是科研中心,拥有科学技术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两大优势。许多国外的未来学家预言,在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工业中,不是在科学技术上,而是在高素质人才上。而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正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这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向。“加强基础,倡导创新,发展个性”的素质教育转变,全方位实施创造教育,以激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生机、活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真正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有针对性、多角度地分析阐述了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要素和方法,强调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学生全过程参与科研活动、加强科研实践、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高校管理体制 ,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高等学校的自身发展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面向 2 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的要求 ,按照“转换机制 ,优化结构 ,增强活动 ,提高效益”的原则 ,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学校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学分制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学分制改革也是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通过对高校学分制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的阐释,认为学分制灵活多样的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搞好学分制改革,必须取消制约学分制发展的诸多因素,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构建各高校学分制相互衔接的平台,从而不断深化学分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卓有成效地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道德素质教育中,要用贴近现实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把创新思想贯穿于始终;要加强心理品质修养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1世纪中国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紧密相关。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应当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世纪之交,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作为未来专业科技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实践证明,对大学生科学的管理与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者,都应当重视管理育人的作用,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可以促进和有利于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中的“学法”教育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法”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以教授学习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学习知识的兴趣,培育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开展“学法”教育符合大学生学习的规律,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利手段。高校实施“学法”教育,需要加强对“学法”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制定推行“学法”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学法”教育教学队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做到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师德建设之中。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自身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管理干部的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的应用、推广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重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着高等教育为此而进行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能否建设一支政治上、业务上能力强、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则关系到高校改革的成败。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若要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大力提高…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振兴经济和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工作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在各个领域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这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最终要落到从事教育的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身上,而间校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是出人才、出成果的摇篮。本文就高等院校更新实验室设备的重要性名制热处理设备的做法以及经验、体会,作一简要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一、高等院校必须注盈实验设备的补充与更新随着“四个面向”教育目标的确立,以及大量本科…  相似文献   

18.
如何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众所瞩目的一个问题。近二十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少人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而后者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里开设一门“学习方法”课,把它正式纳入教学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在19世纪初提出了大学“教育与科研合一”的原则,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何谓一流人才、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即通过具体的科研(教学)活动培养富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通过考察科学活动的各主要环节,认为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判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竞争协作和创新超越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搭建更为广阔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通的育人平台,开展求真、求实与求新相结合的科研(教学)活动,实施面向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