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读懂与读透     
<正>人的一生能不读书吗?当然不能。然而,读书与读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人读书,读出了理想,读出了成功;有的人读书,终其一生,失败离世。有的人读书,只为金钱;有的人读书,全为梦想。读书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许多人读书并没有真正读懂,或者说,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真正理解书的精髓,所以读了大半辈子  相似文献   

2.
话说读书     
书是用文字记载人生和人类社会经验的载体,它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老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因为只能在有限的社会范围内经验生活,所以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功归于书也。 读书,是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人的经验的继承,是人的一种高尚情趣。 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是谓“为知、为己、为人”,十分精辟。 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修炼人格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自然,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成了人们关切的话题。 关于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3.
<正>怎样才算好文章?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对于这两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不论风格怎样,好文章的共同特点就是用真心、显真情,能感动人、感染人。结合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多读,做到脑中有"货"。腹有诗书气自华。材料匠要想写出有真材实料、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必须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滋养身心。一要多读好书,积累"真货"。精品之作、经典之作是文  相似文献   

4.
正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  相似文献   

5.
正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使人聪慧的工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描述着成长的轨迹;书,寄托着人类的希望;书,让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书,使生  相似文献   

6.
读书带来的是乐趣而非利益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还是大范围,都不怎么令我满意。整体来说,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有一本书非常好,叫《钢铁、细菌与大炮》,在美国卖几十万册,我向同学推荐,没有一个人看完不说好,但这本书在我们这儿只能卖一两万册。再举个例子,日本的地铁里,等车的所有人都拿着书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书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领导干部来说,多读书是坚定理想信念、积累人生智慧、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执政能力的刚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谈他的读书体会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说:“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其实,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干部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是好事,要读什么样的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要解决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读书须杂。我们不反对领导干部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但正如《列宁在  相似文献   

10.
书是知识的宝藏,给予人类无尽的财富;书是灵魂的钥匙,打开人类探索的大门. 自古以来,人们对读书就非常重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我出生的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上小学,80年代上中学和大学.我要感谢我生活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在我的学生时代,为了丰富我的精神生活,在课余时间我爱上了阅读.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希望,我们实施了"文化立校,科学发展"的兴校方略.  相似文献   

12.
做书香官员     
张道刚 《决策》2012,(Z1):3
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本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但如果关系到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肩负的公共职责的特殊性和责任的重大性,似乎就有必要拿到台面上来说了。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的书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一个官员群体花多少时间读书、读什么书,同样会影响到个人修养、施政理念乃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做书香官员     
今天,你读书了吗? 读书本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但如果关系到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肩负的公共职责的特殊性和责任的重大性,似乎就有必要拿到台面上来说了. 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的书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一个官员群体花多少时间读书、读什么书,同样会影响到个人修养、施政理念乃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读书如登山     
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
  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师就出题:《书》。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  相似文献   

15.
正人在一生中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当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但是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一个人经历再多,也不一定能看透人生。有太多的人,一辈子受尽苦难,也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人生的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相似文献   

16.
读书二三事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读书,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的好,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读书,是否是看中了书中的“金如意”,也不知道别人从书中获得了什么,有多少?我只知道我在书中获得最多的是快乐!说来我也算一个爱拿书的人吧,读书时常常如五柳先生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17.
徐文钦 《领导文萃》2010,(11):131-134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少读书了。让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和胡耀邦的做法,也许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读书养正气     
<正>人们常把读书与做人联系起来。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笔者以为,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启人类走向未知世界的大门,而且能培养人性的正气。《黄庭坚文集》中载有"士大夫三天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的名言。荀子则说得更明白:"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俗吏,眼光短浅,不学无术,正  相似文献   

19.
领导意味着责任,履责则要坚持修身。勤学,理应成为一个自觉的习惯。读书是学习知识、升华思想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等古今中外格言都对读书的重要性作了生动阐述。受环境、条件所限制,我们探索发现的目光看得还不太深,创新实践的脚步走得也不太远,记载着大量知识与信息的书籍理所当然成为领导干部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书越读越薄,知识越积越厚。当大家兴致勃勃地走进书海遨游一番时,请准备好认真的双眼。只  相似文献   

20.
今天召开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主要是想借这个机会,要求大家利用春节的时间读一点书,以此倡导全市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习,推动全社会形成爱学习、爱读书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