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创平安假名日记文学先驱的《土佐日记》在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汉诗及典故的改写与借用、汉诗意境的渗透与主题基调的铺陈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张扬日本"国风文化"的同时,《土佐日记》也展示了其中国文学的受容面。  相似文献   

2.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诗经·唐风》中最为引人注意的特点是《蟋蟀》、《山有枢》两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最早的生命意识的萌发,这体现在这两首诗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和对体现个人价值的渴望。生命意识萌发有自然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三方面的原因。这种生命意识萌发与魏晋时代遥相呼应,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生命意识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弗洛普.弗莱的原型理论,分析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圣经》原型及叙事结构,并指出《消失的地平线》表现出的与圣经精神的不同,这种不同正体现出希尔顿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乔伊斯看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生活在殖民文化语境下的爱尔兰芸芸众生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他们都患上了一种精神“瘫痪”的痼疾.因此,用文学的形式来揭露这种痼疾,把国人从麻木不仁中唤醒,便成为了他的艺术使命和道德担当.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姐妹》和《圣恩》揭示的就是爱尔兰民族文化心理的瘫痪.乔伊斯对这种瘫痪的现状有着深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7.
作为阿来进行文体探索的重要文学作品,《瞻对》吸收借鉴了报告文学、现代散文和历史小说等的文体特征,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杂"文体。其文体特征的形成决定了作品的"非虚构"性质,分梳《瞻对》所体现出的"非虚构"写作中历史与现实、虚构与写实的复杂关系,可窥见这一创作潮流的文学伦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阿来想从"非汉族"的角度写出真正中国的经验,这一诉求在他的六卷本《机村史诗》和《云中记》中有鲜明的呈现。其涉及汉族经验与"非汉族"经验的关系问题和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两个层面的问题在《机村史诗》中常常纠缠在一起,阿来深陷其中,不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机村史诗》既见出阿来的雄心,也充分表明了他的困惑之所在。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看似复杂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相匹配的容量去表现。《云中记》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塞莱斯蒂娜》是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悲喜剧.它以男女主人公爱的激情与冒险行为相结合的罗曼司叙事,深刻地体现了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以及地中海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特征,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精神理性和肉体欲望二元对立关系的深入思考,并通过主人公们的戏剧"话术"多方面地展示了15世纪前后西班牙的时代性和地方性风貌,奠定了西班牙戏剧黄金世纪的艺术范式和文化谱系.  相似文献   

11.
《大地的阶梯》是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阿来扮演着观光者、摄画师、写作家,甚至是导游等多重角色。阿来以归来人的独特视角旨在追溯家园写作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以及其未来憧憬。纵观《大地的阶梯》,我们可以看到阿来作为藏族子民对脚下这片故土的诚挚热爱以及厚重责任,他以一种焦虑与担当的心态来正视家园面临瓦解的现实,用自己的文字去绘制美好的家园蓝图,去感召同族人乃至外族人一齐实现这幅蓝图,重建关乎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构建了不一样的叙事美学,叙事艺术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品质在关于精神信仰的对话与诘问中弥漫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从创伤记忆的修复出发,阿来以一个祭师的视角记录村庄消亡的史实,跨越地震灾难与人心动荡的巨大鸿沟,一步步探索物质与精神在历经自然震荡和价值流变之后的救赎,试图通过"云中村"这一象征物的建立实现传统与现在的"和解".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与阿来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家,《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这两部著作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两部著作都运用了"傻子"视角,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两位作家对情欲主题作了不同表达,最终都通过一个家族不可阻挡的败落反映时代的风吹云散,成为文学经典。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叙述视角、人物设置、宗教因素、情欲主题、故乡背景等角度进行比较,解析两部作品如何运用这些因素营构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庞大家族故事,可以看出福克纳对阿来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夏济安对《文学杂志》(1956-1960)小说来稿的编辑理念,是针对1950年代台湾文坛总体呈现出的逃避现实、虚假抒情文风做出的一种反拨,体现为对五四文学写实一面的继承与开拓.在这种编辑理念之下,他大胆使用介入式的编辑方法去删改甚至重写来稿,积极引导和参与小说创作的形式实验.这种"介入式"的编辑方针,集中体现在他对《周末》与《华月庐的秋天》的改写和重写上.此外,夏济安还将这种介入式编辑法引入到小说批评之中,从对彭歌小说《落月》的批评开始,他逐步建立了自己带有强烈介入性的批评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文选》卷四十一所收《答苏武书》应为李陵的可信之作.其具体作时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九月.作为特殊情境下的特定产物,此信不仅全面展示了李陵晚年矛盾纠结的悲伤情怀,而且深刻体现了汉代非主流文学的精神诉求,对于深入了解汉匈文化交融背景下李陵的文学风格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士人心态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主义哲学思潮盛行的当下,物质消费主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拒绝文学过度消费并保持其特质,承担文学使命的创作者始终进行着探索.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意识流的独白"的台湾现代主义作品《背海的人》开展了此种背景下的文学语言建构实验,强调能指的自指功能中建构"慢读"式情感体验、剪断语言的线性组合中彰显"断裂""碎片化"形象、寻求象似性中同构语言与精神、世界的关系.这种极端私语化的语言建构实验展示了在市场消费主导下的文学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存在的窘境及悖论,但也隐喻了消费至上的资本社会中,语言某种意义上是拒绝文学过度消费的最后家园.  相似文献   

17.
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流行文化"研究的空白,马树春凭借丰厚的学术底蕴,以一个当代学者敏锐的学术神经,以一个文学评论家的独特视角的《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文学阐释》捕捉了"流行歌曲"之精神和灵魂.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一部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圣经》的伟大的文学巨著。首先,《红楼梦》是对中国传统二十四史的彻底颠覆,并大破大立地为我们开辟出有别于善恶二分谱系的一种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人类历史第三谱系;其次,随着对这一人类第三谱系肯定,《红楼梦》使长期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人类历史中重新登场,并前所未有地揭露了现实中女性无比深重的历史悲剧;最终,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不仅把现行话语的统治视为女性悲剧的最为深刻原因,而且同时对人类话语进行了一种生命发生学意义的还原,而使一种有别于知识性话语的更为始源的"情的话语"这一泰初之言得以彰显,把对"情的上帝"的皈依这一新的救赎之途提到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这使《红楼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最终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相通,其不啻可视为是与《旧约全书》并肩的又一部伟大的《圣经》。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