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全国日本哲学学会于一九八二年十月中旬在北京香山召开了日本哲学、哲学史年会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唯物主义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并就研究日本哲学的方法论,如何看待日本早期唯物主义的特点,以及如何评价三木清、户坂润、永田广志、武谷三男、堺利彦的哲学思想等问题交换了看法。与会同志通过座谈、简报、提交论文以及译文、资料,交流科研成果,本刊等已选登了部份论文。为了便于对日本哲学、哲学史的研究与交流.这里将年会期间提交大会上的论文、译文、资料目录同时发表、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哲学不是哲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哲学史"是哲学界、特别是哲学史界广为传播的一个命题。它的几种可能解释,如"哲学等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的一部分"、"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等,或者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极不严格,容易引起误解。而从语用学上考察,"哲学是哲学史"导致哲学研究以史料研究为主,哲学论文被哲学教学论文所取代。哲学的特殊性不在于它与历史的特殊关系,而在于它的题材、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专家们回顾了十年来我国外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的历程,交流了学术成果,探索了外国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哲学和社会的关系,寻求深化外国哲学史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际东方学者大会于1959年5月22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第4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6年6月召开)。会议组织者是日本东方学会。大会邀请了27个国家的236位国外学者和105位日本学者。日本东方学会希望通过组织这次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和邀请学者发表研究论文,达到下述两个要求:一、促进国外和日本东方学者之间的学识交流。二、通过学术研究协助发展国际之间的友好。这次会议宣读了以下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1.哲学民俗学的问题:比较哲学之确定性与局限性(贝奥尼渥-布路希里,东京大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20 0 4年 6月 6日~ 6月 9日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西北大学等 2 0个单位发起主办的第四届中日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代表 10 1人。其中 ,日方代表 8人 ,教授、副教授 87人 ,提交论文 73篇。会议规模之大 ,规格之高 ,论文之多 ,为历届同类会议之罕见。会议就当代现实的热点价值问题、中国价值哲学史问题、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广泛、深入的讨论 ,特别是在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是价值哲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关注当代现实的热点价值问题关注当代现…  相似文献   

6.
陈修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学专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出版专著4部,译著15部(含与人合译),组译15部著作,写作论文70多篇,约计600万字之谱。他为祖国的哲学和哲学史事业付出了全部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陈修斋先生是新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中期,他与人合著  相似文献   

7.
2014年5月17-18日,由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和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暨学会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与会学者来自全国各重点高校的哲学系和相关研究机构,共提交40余篇论文,并展开充分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胡适的哲学史观构成了中国现代哲学史观演变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地界定了哲学史的含义、对象和目的;(二)在哲学的起源上坚持杜威的“问题说”;(三)在哲学的发展根据上坚持多元的因果观;(四)把哲学方法看作哲学史的中心问题和内的线索;(五)对中国哲学的传统进行现代审视,尝试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二三十年来,反映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互相交往频繁,欧美、日本等国学者,很重视对不同文化系统或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史学进行比较研究,出现了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史学等一些新兴学科。在我国,比较哲学史和哲学史比较学也逐渐为学术界所重视,但对哲学史比较学和中外哲学史异同的看法还有相当距离。本文想对哲学史比较研究问题谈一些看法,并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看中外哲学史的界同。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哲学中,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康德哲学始终是哲学史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论文论著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而黑格尔哲学却往往充当了批判的靶子,成了形而上学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1.
段德智教授选编的《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无疑是对陈修斋先生的最好悼念!陈先生是新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学专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出版了大量的专著、译著,还写作哲学论文70多篇。选编者围绕着哲学观与哲学史观、近代西欧唯理论派和经验论派哲学研究、莱布尼茨哲学研究、中西哲学对话这四个主题,遵循“能够反映陈先生研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原则,从这70多篇论文中精心筛选出45篇(其中包括陈先生生前未公开发表的11篇),收入本论文集。这部论文集不仅记载着陈先生在选定哲学道路后,即以全部精力投入紧张、艰苦的哲学’思索与哲学创作,始终不懈地向着设定的远大学术目标奋进、拼搏,一步步逼近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注意到了物质范畴对哲学史的继承。但是,人们只看到物质范畴同哲学史上“物质(质料)”范畴的关系,这很容易重复历史上片面的物质观。认真地研究哲学史,人们会发现,欧洲哲学史上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范畴是实体。物质(质料)只是实体的一个方面,物质(质料)范畴的认识成果是包含在实体范畴的内容中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三木清(1891~1945)是从日本资本主义结束其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即大正时期走向危机四伏的昭和年代作为出类拔萃的思想家登上哲学论坛的。他的活动及其著作是多方面的。他的名字在日本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他的“人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经验”的哲学基础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全国哲学工作规划中所定重点项目之一《西方哲学史》(多卷本)的编写工作,继古希腊罗马哲学讨论会和德国古典哲学讨论会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及外国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哲学系和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发起,去年十月四日至九日在我校召开了唯理论和  相似文献   

15.
陈修斋的哲学生涯与理论贡献刍议段德智陈修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学专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出版专著4部,译著15部(含与人合译),组译15部著作,写作论文70多篇,约计600万字之谱。他为祖国的哲学和哲学史事业付出了全部精力,作出了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哲学史观,是我们搞哲学特别是哲学史工作同志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就中国哲学史来说,学术界历来有各种问题的争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实际上都应提到哲学史观的原则高度来观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首先要正确理解关于哲学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因而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中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断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我们不能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范式,而必须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转换必然带来新材料的发现、研究视角的更新和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这一系列的新研究无疑会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当下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期刊发的一组论文,着重探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范式、新材料、新视角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怎样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是一些长期理论争论的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为哲学史的研讨奠定了新的基础。本文试图将哲学和哲学史融为一体,对哲学史的对象和规律作出一些新的探索,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关于哲学史的对象哲学史的对象和哲学的对象本是一致的。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发展,没有哲学就没有哲学史;哲学的原理又是随着哲学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具体和完善,哲学的生命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的哲学史观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这种不全面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其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义拟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史观的有关问题作些初步探讨。哲学及其产生现有的资料表明,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先通过区分哲学与其他学问而确定了哲学的对象,说明了哲学如何产生的人。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或别的学问)的划分,亚里士多德是通过几个步骤实现的。首先,他区分了知识和经验。哲学和具体学问都以追求知识为目标,都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认识对象,它们都属知识体系,这是其共性。但在他看来,经验只能认识个别,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的一生,以研究哲学、哲学史为志业,在与其兄张申府先生共同创立“新综合哲学”的同时,又独创了一种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即“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范式与书写范式(张岱年先生后来称之为“问题解析体”),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