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伯三四一八、伯三二一一号敦煌文书,最早由刘复从巴黎抄回,收入《敦煌掇琐》卷三十、三十一,题曰:《白话五言诗》。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些较明显的漏误,便在显微阅读机下重新抄录。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共一百九十五行、三千四百八十三字,伯三二一一号文书共一百五十五行、三千三百一十字。为了校勘这两件文书,我们检视了我校复制的伯希和、斯坦因及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文书显微胶卷中的有关部分,发现伯三七二四号文书(残,共一百行,二千一百余字)  相似文献   

2.
《王梵志诗校辑》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梵志诗是研究唐代社会、思想、文学、语言的重要材料,近年来更是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6期)对伯三四一八、伯三二一一号所载的王梵志诗作了校注,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出版)所收的诗更多,校注也更为详细。这些都是对王梵志诗的研究所作的十分有益的工作。但《王梵志诗校辑》(以下简称《校辑》)在校勘、注释、音韵、标点等方面都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今分四个方面条列于下,就教干张锡厚同志和其他专家。  相似文献   

3.
一、煌敦写本《茶酒论》敦煌写本《茶酒论》见于伯2718、伯3910、伯2972、伯2875、斯5774、斯406六个卷子。其中伯2718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同卷还录有王梵志诗九十一首。王重民先生以此为原卷,参以它卷校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三)。对《茶酒论》的内容,郑振铎先生概括为:“茶和酒在争论着:两个谁有功勋?茶先说其可贵,酒乃继而自夸其力,反复辨难,终乃各举其‘过’。‘两个政(正)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水乃出来和解道:茶酒要不得水,将成为什么形容呢?水对于万物,功绩最大,但他并不言功,茶酒又何必争功呢?‘从今已后,切须和同,  相似文献   

4.
长期失传的《王梵志诗集》在敦煌石室重新发现以后,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1925年,我国学者刘复刊布《敦煌掇琐》,其中收录了王梵志诗三种,率先揭开了王梵志诗整理研究的序幕。此后,海内外学术界对王梵志诗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王梵志诗集》(法国学者戴密微著)、《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赵和平、邓文宽著)、《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著)等一批颇见份量的研究著作,一时蔚为大观,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敦煌斯2506、伯2810、伯4073、伯2380四件文书的内容体例及其所反映的唐后期敦煌地区的史学特点,将文书定名为“唐朝年代纪”,并探讨了文书所体现的敦煌文化的地域特殊性,认为这卷敦煌人撰著的“唐朝年代纪”,就是唐主流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上世纪敦煌写卷唐《王梵志诗集》由散佚世界各地到整理辑集与研究探讨的历程,勾勒了老一辈学者艰辛的学术足迹,展示了新一代学者辉煌的学术成就,同时对《王梵志诗集》的敦煌写本和多年来学界诸种新整理本的内容与特点加以介绍,以便于对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及其《诗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诗用韵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大量王梵志五言白话诗,对庸代的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都具有十分可贵的参考价值。王梵志是我国最早的白话诗人,但因为他的诗在传统看法及正统文人的眼中过于通俗,《全唐诗》不收,以至于连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极少记载,最近才经学者们的考证始知大概:“王梵志,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除伯四九七八《王道祭杨筠文》说他是‘通玄学士’,和《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有过大体相同的记载外,有关诗人的家世、履历、生卒年代,略无史籍可徵。只能考知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是一位来自民间的通俗诗人。”据此可知,王梵志比中唐时期以通俗诗著名的大  相似文献   

8.
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 写本缀合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集文词九经抄》是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种蒙学读本,是具有家训及书抄性类书的特殊教材。学术界对保存在英藏、法藏敦煌文献中的《新庥文词九经抄》写本做了研究,但是保存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新集文词九经抄》却很少有人涉及。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八个卷号写本,其中六个误定成《百行章》,本文经过对这些写本的抄写字体、内容等研究,认为是一卷《新集文词九比抄》分裂所致,可以拼接缀合为三块,与英法藏本不能互为渊源底本,出自张氏归义军初期的改煌文士之手。  相似文献   

9.
今知敦煌文书中所存《大唐西域记》抄本至少4件:P.2700bis、S.2659V、P.3814、S.958,所抄分别为《大唐西域记》敬播序、卷一、卷二、卷三的部分内容,其中P.2700bis揭出颇晚,整理与研究尚不充分。该文对该卷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文献学整理,并探讨了其研究价值,认为P.2700bis虽为一残片,但很值得关注:"圣猷""戊地国"等特殊写法具有一定校勘价值;将被后世学者称为《序论》的文字抄于三十四国名之后,可证其当属卷一,而非全书之序,相关疑义由此可解;该卷存于敦煌文书中,可证敬播序流传时间颇长、范围颇广。  相似文献   

10.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子午山孩、五尺道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月十日生于贵州遵义西乡,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享年五十九岁。郑珍是清代朴学大师之一,在经学、小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论舆私笺》二卷,《说文逸宇》二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汗简笺正》八卷。郑珍也是清代著名诗人。陈田《黔诗纪略后编》赞郑珍为“当代诗人才学兼全一人而已。”胡先骕在《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中说:“郑珍卓然大家,为有清一代冠冕。纵观历代诗人,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远驾乎其上者。”这些评论虽有过誉之处,然郑珍诗确实不愧为清诗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1.
赵执信是清初诗坛六家之一,他晚年删订的诗集身后由其后人刊刻为《饴山诗集》二十卷(含《诗馀》一卷),此种刻本是200多年来人们阅读赵执信诗作的通行版本。讷斋抄本《秋谷诗集》四卷,是新近发现的赵执信诗集抄本。四卷抄本中全部收录了刻本中第一卷《并门集》、第二卷《闲斋集》、第三卷《还山集上》和第五卷《还山集下》的192首诗作,此外,抄本中还有59首诗为刻本所不存。显然,抄本中保存的这些未刊诗被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抄本中所保存的诗作是赵执信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的未刊之作对研究赵执信生平、交游和文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故将其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12.
“归去来”是我国中古俗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佛家语词,意谓归西方极乐净土。如: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见母罪减,心甚欢喜,启言阿娘:‘归去来,阎浮提世界不堪停。生住死,本来无住处,西方佛国最为精。’”王梵志诗:“相将归去来,阎浮不可停”。敦煌歌辞《归西方赞》:“努力相将归去来,且共  相似文献   

13.
新滩在何处     
《苏轼诗集》卷一有《新滩》一诗,新滩在何处? 王十朋集注引林子仁之说曰:“《水经》云: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晋太元初山崩,水逆流百余里,故谓之新崩滩。” 按:林子仁注误。其所引《水经注》文见卷三十四,此系节抄。然《水经注》所叙乃新  相似文献   

14.
解放前,王重民先生从巴黎图书馆录出编号为伯氏二五五五的敦煌唐写卷子中七十二首诗(包括佚名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作了些整理工作,惜未定稿。1977年,舒学同志在王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参校了北京图书馆所藏缩微胶卷,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名称,首次刊布这七十二首诗于《文物资料丛刊》上。高嵩同志曾赴河西走廊,青海湖一带,进行实地踏勘和考察,对七十二首诗中一些地名位置作了探索,于1980年写成《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一书。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将这七十二首诗,收编入第二编里。他们校辑、流布,研究这些唐代佚诗,作出很大的努力,但也容易造成错觉,使人误以为这七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诗》卷二四八三据《橐斋铅刀编》卷五录周年《冬日予与六人者游焦山谒圜禅师访瘗鹤铭断碑及焦公丹台怆然有怀兼谏朱陈二友陈方病目而朱校易未毕》第十二句阙四字,仅有一个”老”字。检《宋百家诗存·橐斋铅刀编》此句为“老钵席完莱”。又第十六句“一读一感慨”,《诗存》作“百不代一慨”。《全宋诗》卷二八三四据《方泉诗集》卷三录周文噗《赠相士丁日宣》,第七旬闭一字,仅六字为“兴来一笑扫燕□”,校云:“群贤集作云。”检《宋百家诗存·方泉集》,此句作“兴来一笑扫燕然”。作“扫燕然”于义为长。《全宋诗》校补二则@方…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到张锡厚同志的《王梵志诗校辑》,获益很多。他根据二十八种敦煌写本,校其异同,辑成定本,并附历代关于王梵志的记载和评论。对于诗中难懂的口语俚词和佛教用语,加以注释,还对王梵志的诗做了全面的论述。从此我们研究这位初唐通俗诗人的作品,有了可靠的依据。我阅读后,偶有一得之愚,因而补苴罅漏,以供校辑者和对王梵志诗有兴趣的同志们参考。第○○一首“欲似养儿毡,回干且就湿。”注云,“回干就湿,比喻去生就死”,下文并引敦煌写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回干就湿者,经道干处儿卧,湿处母眠。”案:这篇讲经文中多处出现回干就湿字样,如“每将干暖交[同教]儿卧,湿处寻常母自眠”等。联系上文诗句“本是长眠鬼,暂来地上立”,梵志这里所说的“干”,是指长眠所在的地下,“湿”则指暂时生活的地上亦即人间。诗人的意思,生活在世间反而是苦恼,所以借用母亲宁愿肿在毡上湿冷地方为比喻。重点在对比干湿和母亲之弃干就湿,与母亲的就湿原因在于爱惜孩子无干。  相似文献   

17.
在敦煌曲子词中,有各种各样的咏花词句,表现了古敦煌人民对花的风俗观和对花的热爱。敦煌曲出自佛教的莫高窟,它的咏花词句有许多是受了佛教的影响而产生。如,斯二九四七《缁门百岁篇》:“驱鸟未解从师教,往往经抛摘草花。”伯三三六○《苏莫遮》:“岭岫嵯峨朝雾已。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伯二七三四《太子十二时》:“摩耶夫人诞太子,步步足下生莲花。”伯二○六六《出家乐赞》:“正见弥陀升宝座,菩萨散花称善哉。伯二二五《归西方赞》:“且共念彼弥陀佛,往生极乐坐花台。”出于佛教在古敦煌民间的兴盛,佛教徒对花的热爱,自然电影响到民间对花的普遍爱好,爱花风俗由此而传播开来,表现在佛教敦煌曲的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般涅槃经》在敦煌文书中是遗留卷号最多的一部写经,而其中大部分的书写时间出现在北周和隋代。同时期的莫高窟中,以《大般涅槃经》为素材的经变画和故事画也十分的盛行,这既与敦煌地区的历史背景有关,还与当时名僧大都普遍修习《涅槃经》和朝廷的倡导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王梵志传说的探源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桂花丛谈》、《太平广记》转引的《史遗》王梵志传说,是研究王梵志诗的一条基础材料。半个多世纪来,中外学者对这条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由此明显地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观点趋向。本文认为,《史遗》传说是一个流传干当时民间的神话故事,它的主要情节系附会佛经“柰女降生”故事而成,连“梵志”这一名字也是对佛经原型中人物称谓的袭取。探明了该传说的来源,殊有助于我们弄清王梵志诗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