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汉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一人称和内隐动词共现"结构出发,探讨"我想"和"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结构经历了从"思考义"到"认知义",再到"话语义"的语义阶段。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我想"和"I think"经历了句法再分析,由"我+想+NP+VP"逐渐演变为"我想+NP+VP"作为话语标记的常规构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内隐动词"想"/"think"的影响发生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2.
方式介宾状语是动作行为实施的样式或状态,是其动作行为自身的一种构成因子,它应具有[+外现性]和[+融谓性]两个语义特征;它所出现的"PX+VP"结构当能转换为"显现VP之行为的是X"和"X是VP所采用的态式/样式"两种形式。根据语义功能,方式介宾状语可进一步划分为"行为手段"、"行为载体"、"主体情态"三种类别;不同次类的方式介宾状语,其语义特征、抉择的对象及其语义指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祖堂集》中有一种语言现象,关系小句作定语,其中"底"字关系从句出现128例。"底"字关系从句分别具有"者"字关系从句与"之"字关系从句的特点。从音节结构看,"底"字关系从句中VP结构以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为主;从"底"字关系从句所指看,指人68次,略高于指物;从关系从句在所处的句子中的功能看,"底"和"者"字关系从句都可作话题,这些特点都与"者"字关系从句相近。《祖堂集》"底"字关系从句作宾语71次,与"之"字关系从句作宾语占优势相近。  相似文献   

4.
吴语中,完全重叠的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可组成"Vv+A"结构。它与"V+Ap"(含"V+AABB"式)同属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形"的分支类别,具有显著的韵律标记和韵律支点。比较而言,"Vv+A"与基本式"V+Ap"在语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标记的韵律结构适用的语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非得+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非得+VP"格式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此三类"非得+VP"格式都蕴涵着"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三类"非得+VP"格式在所表达的语义和所生成的句式上有所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文章还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非得"作了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6.
"丰"在上古汉语中是个典型的性质形容词;南北朝时期,"丰"进入了半自由语素演变阶段;到唐代,"丰"总体上基本实现了语素化。情状范畴方面,由"丰"所构同素双音词逐渐向状态形容词转变。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一般现在时经常跟现在进行时或一般将来时共用一种语言形式,构成时态歧义结构。"NP+时间+VP"可以兼表一般现在时与一般将来时,如果其中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或时段可以循环出现。"NP+在+L+VP"兼表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它表示不同时态时"在"的语法性质不同。尽管现代汉语一般现在时的表达缺乏形态标记与词汇手段,但多数情况下它仍然可以用介词选择、句式选择以及宾语隐现等句法手段跟其他时态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分布上看,"资深"可作定语、谓语和宾语。作定语时,既可修饰具体名词,也可修饰抽象名词。其中,具体名词又包括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资深"之所以能修饰指物名词和抽象名词,是隐喻机制作用下语义泛化的结果。从语义特征上看,"资深"原有的义素[+阅历深、经验多][+时间久]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为两个独立的义项:一是阅历深、经验丰富,二是充当某种身份的时间长。从语用动因上看,"资深"的流行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经济原则、表达空位和趋吉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口语中,"说是"具有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一是篇章衔接功能,如"解说"、"因果"和"转折"等多种衔接功能,此时"说是"连词化了;一是话语标记功能,作用是标记"信息来源"。"转述他人话语"是"说是"的核心义。"说是"由两个偶然相邻成分发展为连词,再发展为话语标记,经历了由语法主语到言者主语再到信息来源的演化,动因主要是主观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中有四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通过分析其功能特点,可知它们都不是主之谓结构。其中的“之”或有话题标记的功能,用于对比话题和表论断的句子的话题之后;或是焦点标记,用于主语焦点、宾语焦点和状语焦点之后。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语中,"在这里/那里"可语法化成既表动作进行的标记又表动作持续的标记,二者的同步语法化是一个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映射的典型隐喻过程,这种语法化过程是"时间顺序原则"(PTS)作用的结果。"在这里/那里"的这种功能和语法化过程在汉语方言中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2.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国色,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所代表的含义都有所变化和发展,这些含义的变化发展反映在历代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在先秦,"红色"象征着血腥和神圣;在唐宋,"红色"不仅意味着富有、庄严,而且还有美丽及"花"等物品的代称之意;在明清,"红色"有勇猛、忠诚、热闹、吉祥等意;而在现当代,"红色"又增加了野性、不屈和革命等意义。本文借助历代典型的文学作品探索中华民族"红色崇拜"传承和发展之线索,揭示"红色崇拜"产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认知类动词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出的一个"临时的类"。认知类动词的界定原则是:首先着眼于语义,充分认识反映人类认知活动的动词在语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其次要归纳总结出能够反映这些语义特征的主要的、最为显著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并以此分布特征为标准,从功能角度确定认知类动词的成员。只有符合我们提出的功能标准的动词,才是认知类动词。功能标准具体包括:V+小句宾语;N1+V+(N2)+一定+VP;很+V;在心里+V;VV+疑问句形式的小句宾语;大声+(地)+V。鉴别认知类动词的标准是:[a∧b(c/d/e/f)]∨(b∨c∨d∨e∨f)。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为判断动词。但这个结论主要依赖于共同语的书面形式,"是"的发展历程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吴语诸暨枫桥方言中系词"是"有两种用法:"是1"表肯定判断,"是2"既可表示判断,也可表示强调,是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有表现。枫桥方言中的系词还有"得"、"勒"、"末"等,它们既表示判断,又是话题标志(提顿词),这在吴语中有相当的共性。因此,汉语的判断句既有用系词"是"的典型形式,也有用准系词及不用系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谁让Y.VP"表达式主要表示疑问、追因、归因三种意义,当其表归因时是一种典型的构式,该构式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谁让Y.VP"的构式所表达的无可奈何、埋怨、撒娇、斥责等复杂语用意义,正是其"主观性"的表现。隋唐时期"谁让"作为归因标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成为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用法,"谁让"从主谓短语语法化并词汇化为"谁让Y.VP"构式中表归因的一个独立的词,经历了一个因主观化而发生语义泛化的过程,语境的变化和汉语词汇复音化也是其构式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6.
西安话中存在"V/A+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人"的不同发音具有辨义的作用。读本音时为动宾/偏正结构,结构松散,可加入其他成分进行扩展,应为短语;读轻声为"自感结构",结构具有凝固性,具有表示主观上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的功能,"人"类似于后缀,具有标记性,整个结构有词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并不”中“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不"中的"并"最初表示协同,后来发展为表示总括,"否定"与"转折"语义上的逻辑关联,致使和"不"捆绑在一起的"并"语义上受"转折"的感染,"总括"义逐渐淡化,转折义不断强化,从而获得了表示转折的语法功能,最终"并不"词化为一个反预期标记。  相似文献   

18.
在由动词"叫"所构成的兼语结构式中,"我叫你VP"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在语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特点。本文考察了该结构在语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特别指出其在语用功能分布上的正、反对立状态及其不平衡的分布特征,并探究了该结构这一特性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不"的否定辖域和否定对象。否定辖域定义为VP(包括AP)成分被否定的可能性。"不"的否定对象为其成分统制的区域,否定对象随其邻接词的变化而变化。"不"的邻接成分为事件内置嫁接语及实义动词时,"不"嫁接在邻接的VP上并否定他们,体现了成分否定及句子否定。"不"的邻接成分为情态动词/助动词及其它嫁接语时,"不...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标记语"这不"的基本功能是例证引入和信息确认,用于"宏观结论+这不+具体例证"和"已然事实+这不+具体表现"的基本语境,也能用于多种扩展语境。话语标记语"这不"的形成与反问功能密切相关,经历了"这不是吗?〉这不是〉这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