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贫困林区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择偶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人口安全,导致当地人口性别比失衡,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口计生委把关注大龄青年婚姻问题作为体察民情、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各地人口计生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破解大龄男青年择偶难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人炳 《人口学刊》2006,36(1):32-36
我国当前农村青年外流对地区婚姻问题和自身婚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婚配的影响,一些大龄未婚农村外流青年择偶难;二是贫困地区女青年婚姻迁移导致当地男性青年成婚困难;三是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对婚姻稳定性产生影响。针对农村青年外流带来的婚姻问题,要关心大龄未婚打工仔和打工女的婚姻问题;要关注农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关注婚姻迁移导致的贫困农村地区“弱势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大龄未婚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北京市大龄未婚问题进行了分析。与1990年相比,大龄未婚比例未见明显变化,但人数有所增加。目前在北京的大龄未婚者集中于同龄人口的两极:一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背景优越;另一极社会地位偏低、各方面条件均较差。前者的大部分男性是自愿倾向晚婚而非选择困难;而前者中诸多女性和后者中的大部分男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择偶难的大龄未婚青年  相似文献   

4.
孙淑敏 《西北人口》2010,31(1):42-46
论文采用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甘肃省东部蔡村青年男子的择偶困境进行了研究。论文指出,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使得流出地农村青年男子的择偶难度加大:彩礼飞涨,家庭负担加重;凑合婚增多,婚姻的不稳定性提高等等。贫困地区青年男子的择偶难问题成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婚恋方面对于农村的又一次剥夺。应该把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纳入关乎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中来。论文是对有关农民工婚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本文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婚姻状况自选择效应,定量评估了大龄未婚对我国农村大龄男性主观福利的影响.在反事实概念框架下,大龄未婚对我国农村男性有着不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幸福的婚姻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保障,仅靠婚姻本身难以显著提升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主观福利.在努力降低性别比例失衡的同时,有必要出台政策改善农村大龄男性社会经济状况以提高他们的主观福利.  相似文献   

6.
孙旦 《人口研究》2012,(6):57-70
文章提出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是导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力。首先,当适婚年龄段青年男女比例失衡时,男性婚姻挤压现象会成为一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未婚男青年将会在婚姻市场中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自己在追求配偶过程中的竞争力,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一个合理途径。再者,男孩的父母会通过对当地青少年男女比例的观察来调整他们对儿子将来择偶过程中所要面临的竞争压力的预期,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过外出务工积累财富来提高其儿子将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性别比失衡将通过对未婚男青年及男孩父母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其他人群进城务工的意愿,如单身女性或是女孩的父母,从而导致全体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比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大龄女童在健康照料、人际关系、教育等方面的同男童的差异已不复存在,个别指标显示大龄女童的生存环境甚至优于同龄男童,但农村大龄女童生存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奶制品和肉/鱼类的需求满足度低,缺少父母的监护而面临较高的生存风险,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较为稀缺,家庭学习条件差、期望学历层次低,遭受老师忽视和体罚的风险高。分析显示,大龄女童在健康照料方面不受"代际"因素的影响,而在教育、营养供给、体罚等方面有明显的"代际"印记。提高大龄女童生存品质需重点关注低教育程度家庭大龄女童的"失学"问题,留守"大龄女童"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大龄女童遭受父母的体罚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区农村出现大龄男子结婚难、早婚早育管理难、重新组合家庭生育控制难问题在婚姻家庭和生育上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本文根据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对上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谈点管窥之见: 1 长阳山区农村婚姻家庭生育现状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80后”农民工择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永  朱传耿 《西北人口》2007,28(1):125-128
本文通过对528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80后农民工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在择偶上出现了年龄偏早化、择偶观念逆传统化、婚期选择集中化等趋势。针对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择偶模式势在必行,政府、家庭、社会和个人应各尽其责,协调合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偶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崔小璐 《西北人口》2011,(5):58-62,68
在男女性别比居高不下。男性人口远远高于女性人口的当今中国,却出现了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认为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问题主要源于“结构性剩余”,在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已有的多角度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口与经济的视角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结构性剩余”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发掘。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初婚:性别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专项调查数据,从性别视角系统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初婚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在理想初婚年龄方面,婚姻讨论网络成员的数量、质量,尤其是网络成员的平均理想初婚年龄对农民工理想初婚年龄的延长有显著影响;在初婚行为方面,婚姻讨论网络成员的数量可以降低男性农民工早婚的风险。个人因素和流动因素对农民工理想初婚年龄的延长和降低早婚风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婚姻挤压背景下,男性拥有较多的社会网络资源是否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结识异性和获得应急性经济支持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其初婚的概率?利用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X县调查的数据,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影响18~50岁农村男性初婚风险水平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男性的初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2~27岁之间,27岁以上仍未结婚的男性,其成婚的概率急剧下降,成为婚姻市场的弱势群体;男性自身的特征和资源拥有状况,包括婚前社会网络、个人经济和非经济特征、家庭和社区因素,往往决定着个人的初婚风险水平,一般来说,男性自身特征和资源拥有状况越差,结婚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社会转型、人口频繁流动的条件下,婚迁由乡到城的单向迁移转变成为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婚迁者留在城市还是回到乡村,要取决于多种条件。本研究通过测度跨省婚迁的性别比发现,自1990年来的20年间我国省际婚迁性别比下降近一半。全国省际婚迁性别比呈现城市-城镇-乡村两端大中间小的“微笑曲线”。在婚迁的空间选择上,男性以城市为主,女性则以乡村为主。进一步分析影响婚姻迁移的因素发现,经济变量中人均GDP对总婚迁和城市婚迁呈正向影响,城镇和乡村呈负向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对婚姻迁移产生正向影响,但消费的城乡差别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人口的城乡流动与迁移以及社会变量中各因素对跨省婚迁产生正向影响,而文化变量中的各因素则形成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女性初婚年龄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吾尔族农村女性早婚率高,会导致早育和高离婚率等一系列后果,这些都会影响到她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本文试图从客位和主位进行全方位考察,对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过渡性问题,又是一个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本质是收入困境。理论上可以证明,留守老人的边际收入呈现递减的趋势。实证研究也表明,留守老人的年龄与收入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没有外部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将有恶化的可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和生活问题是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政府应该把为留守老人建立社会安全网作为一个长期战略问题来考虑。  相似文献   

16.
H Liu 《人口研究》1983,(6):7-12
The population problem exists around the world and each country shows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 billion population of China, about 800 million people belong to the rural population. This number is very large and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average age of the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is comparatively young and early marriage is widespread. A traditional Chinese belief in having many children is still popular. In addition, households with more children get more grain suppli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ationing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birth control is not popular because of the low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levels. As a resul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remained high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population growth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priority efforts have to be made to curb the increasing rural popul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peasa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elevate thei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dequate birth control measures and health care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rural areas.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asants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bring down the fast growing rate of increase in the ru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Z Liu 《人口研究》1984,(2):9-12
A correct population policy is very crucial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real situation in China now is a large population, a high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low level of productivity. Facing this situation,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should include control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quantity, a promotion of population quality, and a match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final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Family Planning, together with cooperation from various offices at the local level, a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China's population situation. The fertility rate has declined gradually, and late marriage, delayed births, and a reduced number of births have also become popular. A change in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has also slowed the pace of population growth. A reduction in the ratio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s also helpful in the control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natural growth rate for the population has declined. This change shows that family planning is working in China and grea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o come closer to the national goal of population control, practical work should be focused on rural areas. The rural population constitutes about 80% of total population and the fertility rate in rural area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ities. If population control can be achieved in the rural areas, the overall goal of population control for the country can then be achieved more easily.  相似文献   

18.
何绍辉 《南方人口》2010,25(4):18-25
农村青年婚配难是各种结构性因素与非结构性(场景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生性别比失衡、婚姻梯次和年龄结构差等是导致农村青年婚配难的结构性因素,而个人条件、经济基础、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则是引致农村青年婚配难的非结构性(场景性)因素。本文基于辽东南东村光棍现象的实地调查,通过引入社会排斥理论,对农村青年婚配难现象的非结构性因素展开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身体排斥、身份排斥、经济排斥、观念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等是导致农村青年婚配难的主要排斥机制。婚姻排斥作为一个集场景性与结构性相结合的分析性框架,是我们理解和解释婚配难、婚姻市场失衡等问题的新的理论视角。农村青年要想顺利地进入婚姻市场,青年自身、基层组织和国家必须“力所能及”地克服和消除社会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文君 《西北人口》2007,28(1):14-16
当前空巢家庭在城市和农村的大量出现,在中国家庭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而且可以说现在仅仅是才开始。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以利用的养老资源极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现状以及这类家庭的老人面临的问题,就如何实现其养老保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