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其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得到不能忘却的素质.素质作为人的禀赋,是可以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形成和发展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论科技素质及其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素质是科技活动主体在从事科技活动并在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时所形成的稳定的品质 ,这些品质是个体进一步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研究科技素质 ,应分析其结构 ,以便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 ,确立科技教育的目标。本文根据个体从事科技活动所必须认识和处理的几种关系 ,把科技素质分为科技知识、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科技道德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教育的视角讨论了素质概念,提出了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品质的总和。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讨论了素质教育,提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认为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把培养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以此作为各类、各级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文指出:会生存、会学习、会创造是学校在培养学生诸多品质中最一般、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品质。  相似文献   

4.
从课程结构分析新闻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单元和主要形式.课程的科学编排与有机组合形成了专业教育的主框架和基本体系,并由此承载教育理念,孕育培养目标,反映人才规格,凸显专业特色,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焦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推行的新课改正是适应了创新教育的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 创新素质是综合素质,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三个部分。其中,创新精神是前提,创新品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根本,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面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教育教学改革又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 ,其中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 ,相对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作为石油中专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关系到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 2 1世纪社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任务。这里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论一二。首先 ,我们说素质。何谓素质呢 ?广义的素质是指影响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未来发展力 (或发展可能性 )的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 ,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素质,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较为稳定的并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不同的职业特点决定着不同的素质构成。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毫无疑问,高师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基础教育的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8.
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创新型人才就是综合运用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地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好奇心、执着心、反叛性和兼容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品质、知识、思维、能力和健康.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要营造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健康的心理环境;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创新机制,形成评价体系;建立法律屏障,形成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教育。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一定要优先发展教育。而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才素质教育的问题。1素质和素质教育何为素质?《教育学大辞典》认为: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素质教育是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作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日益深入、社会转型加快步伐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感到人的素质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与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看待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笔者对此谈些浅见.一、正确把握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狭义的理解,即“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以及大脑的特点”,而且它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先天禀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二是广义的理解,即主要从后天形成上理解,认为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品质结构.三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解,即认为人的素质是在其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之间的持续互动中被“激活”的.“激活”是个心理学名词,指外部事物对生物体所蕴藏的某种功能施以刺激,使其得以显现的过程.因此,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作“天生论”,第二种观点可以称作“造就论”,而第三种观点则是“激活论”.天生论的代表人麦克杜格尔说过“先天的或遗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最大障碍不是资源 、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设备问题,而是国民素质问题。素质教育的内涵意在强调其方向 性和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的社会性、超前性、普遍性、基础 性和现 代性。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健全管理体制,优化育人环境,实施转轨工程。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探求最佳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教育。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既顺应了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又适应了现代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提升教师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保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要求,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不同的教师素质结构与之相适应,它不仅包括教师队伍素质结构,而且包括教师个人素质结构.文章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大学素质教育以来,不论是素质教育理论还是实践均有不少成功的探索,但问题也非常突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本教育,而世界上一度风行的种种教育目的观却并非有利于素质教育,包括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也是偏向社本的。只有明确教育目的观,只有教育回归人本,素质结构、课程设计、实践组织以及考试评价等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大学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步入坦途。  相似文献   

15.
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立足之本.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概念不十分清晰,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盲点和误区.素质教育是人的基本品质的教育,其既不同于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也不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教育理论非常丰富 ,关于教育质量的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质量思想主要体现在 5个方面 :1.办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质量 ;2 .“四有”要求是检测教育质量的标准 ;3.发挥教师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4.深化教育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 ;5 .“三个面向”是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阐述了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动力 ,创新需要人才 ,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分析了素质教育从个性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塑造综合性全面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新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要素.素质教育重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本文试图通过对创新素质内涵以及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创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博士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博士研究生的素质建构应注重培养教育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博士素质建构的途径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结构,已成为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针对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现状,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尝试探讨了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应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