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耕地保护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耕地保护中委托——代理的形成及特点 ,介绍了委托——代理问题在耕地保护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提出中国耕地保护中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源在于 :耕地保护存在外部性 ,代理阶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代理链过长导致约束机制失灵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认为要解决耕地保护中委托——代理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改革土地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重构利益分享机制 ,实施耕地占用高税负制度和建立先进的地籍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2.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与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地数量锐减在一定程度上与耕地保护区缺乏激励有关,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弥补过去耕地保护制度的不足.本文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总结了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作用和比较优势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可行思路,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开发(发展)权转移是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发展方向,核心目标是以经济补偿、生态补偿和社会补偿激励耕地保护区,并提升外部性内部化的比例,加大土地开发区建设占用耕地的成本约束.同时,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还须加强法律政策、基金运作、土地规划、标准评估、市场交易等配套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评述了国内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表明:1)国外成熟的外部性理论和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为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2)国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践更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其对耕地保护主体的经济激励措施,尤其是土地发展权购买或转移的做法为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3)国内学者对耕地资源具有外部性价值基本达成了共识,采用较多的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替代法、成本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等.4)国内已有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设想探讨阶段.5)运用博弈论理清耕地保护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和经济补偿意愿,通过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试析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农户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我国耕地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耕地作为一个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不仅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非生产性功能,表现出强烈的正外部性。正确认识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而采取相应的内部化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对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表现进行论述,剖析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外部性内化的途径,以期为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耕地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代建制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建设项目中的双委托—代理关系也引起实践界和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双委托人通过分段投资既可减小投资损失,又可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2)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双委托人应成立项目管理小组以监督代建单位的工作行为,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双委托人要提供激励补偿,使代理人愿意更努力工作;双委托人还应根据代建人的风险厌恶度大小调整激励、惩罚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趋势:耕地保护目标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由以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由耕地征用补偿转向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耕地补偿进而逐步开展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研究。由此从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未来的研究重点: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耕地区域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以及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并据此开展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途径与机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外部性出发,可以将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界定在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从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1)粮食主销区的土地产出效率高于粮食主产区,因而具有对主产区进行经济补偿的现实条件和意愿;(2)通过GDP增长提成、机会成本税及市场调节的途径,可以实现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有效补偿;(3)在补偿机制运作上,要合理界定税费收交主体与额度,制定可行的征收办法。要强化基于市场途径的产销区补偿中政府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定性分析法在分析耕地保护相关利益主体损益关系的基础上,探讨耕地保护生态补偿作用机理及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生态保护和补偿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加速耕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以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明确被征耕地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内容,调节好相关利益主体损益分配;强化公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建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社会共担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方式,拓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建立耕地生态价值损失考核体系,推进耕地保护法治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9.
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农业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形态与模式.绿色农业外部性表现为生产的、单向的、持续性的外部经济特征,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不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表现在成本收益的不对等性.绿色农业发展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来自产业地位、行业特点、技术水平、宏观政策诸方面.因此,实现绿色农业外部性内部化要从财政补贴政策、生态补偿、生态资本运营,政府生态责任、生态环境保护补贴机制、环境保护税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耕地保护与非农化配置制度的4个阶段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耕地发展权制度经历了产权从缺失到确定,再到建立起总量控制下的计划命令的配置机制,再到当前朝着经济措施的配置机制转变的发展过程。当前,作为新增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浙江指标交易、重庆地票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改进了耕地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作为现存耕地的发展权的价值补偿机制——成都耕地保护基金机制改进了耕地的产业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然而,现有制度创新依然存在耕地发展权种类设置不完全、产权归属不明晰、权能实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从种类设置、产权归属和权能实现等方面进一步清晰界定耕地发展权,并构建相应的市场交易或财税等配置机制,最终使相关经济主体既有机会在耕地保护中获得补偿,亦可在耕地非农化中获得收益,从而诱使正确的经济行为,实现耕地保护与非农化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1.
12.
"双带"考     
对于柳永《散水调·倾杯乐》中的“双带”,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注解,作者结合文物考古资料,重新考证了“双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其一指女子系衣之带在腰间绕了两周,以此来表现女子消瘦;其二与骑马射箭相关,是指垂系两糙的带子。  相似文献   

13.
立法的缺陷导致理论及司法实践对于二倍工资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都出现了巨大争议,急需完善.对二倍工资规则的完善,宏观上,必须以立法原意为基础,运用劳动法律思维进行分析,坚持倾斜保护的立场与原则;微观上,必须结合实际,对二倍工资规则中诸如归责原则、适用情形、仲裁时效、计算期限等核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越发凸显出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树立新的班级管理观念,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双主型"班级管理模式,即"班主任主导,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就是对班级管理所进行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第一种跨越.面对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论断.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可以称之为第二种跨越.过去,我们往往只强调社会制度可以跨越,现在又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可以实现跨越,这就把跨越问题讲全了."双跨越"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重阳"与"再嫁"--试论薛宝钗的命运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阳”在薛宝钗的诗词中出现过三次 ,通过对这些诗词文本的分析 ,可以看出 :如同“清明”预示了探春远嫁的时令一样 ,“重阳”则暗示了薛宝钗“再嫁”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诗富有“诗呈自然”的双重意蕴 :她呈现一个诗意化的自然世界 ,多层面地显现人与自然合一的自然之状 ;而这呈现又极其自然 ,通过“技进乎道”的种种手法产生很高的艺术境界 ,是最美妙的自生成 ,完美地体现出自然之义与自然美  相似文献   

18.
有关"行政重复处理行为"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政重复处理行为"渊源于德国的"Wielderholtende Verfugung",系指行政机关对先前行政行为已确定的行政法律关系状态予以再确定,并未产生新的法律效果之行为.中国对它的研究起始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不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当一种行政行为作出并且具有最终效力时,原则上是不得重复处理的.这取决于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和司法判决的既判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程序的重新进行".这是行政实体法对"行政重复处理行为"的态度."行政重复处理行为"具有"不可诉讼性",这是行政诉讼法对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创造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主体具有“双重主体性”。“双重主体性”是创造者面对对象与自我、情感与理智、自由与限制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意识形式。“双重主体性”及其在文本中不同的传达方式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