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17.5万年前黑龙江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可分为东部的肃慎、中部的秽貊和西部的东胡三大族系,他们对开发建设古代黑龙江地区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金灭北宋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作为腐朽王朝的北宋是应该灭亡.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抗击沙俄,巩固东北边疆是有功绩的,但对黑龙江地区的封禁,使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民族的饮食及居住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的问题。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近代饮食、居住风俗的源流,预测未来人类饮食、居住的趋向是很有益处的。 一、饮食风俗 人类不同时期的饮食习惯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制约。黑龙江地区的金代女真人及其先民的饮食发展历史正是如此. 1.肃慎、挹娄的饮食习惯 《后汉书·挹娄传》载:肃慎、挹娄“有五谷、麻布,……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三国志·挹娄传》又载:肃慎、挹娄地 “有五谷、牛、马、麻布。……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  相似文献   

3.
古代肃慎和挹娄,其在东北史中地位之重要自不待言。五十年代以前,肃慎,挹娄史的研究,止于文献考证。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肃慎、挹娄的考古文化问题。遂成为东北史研究中一项新的课题。但自那时以来,学界依据对肃慎地理位置的考订而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人认为肃慎在今热河山地,从而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该是包括了肃慎和燕毫在内的文化”,而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是包括了东胡、山戎,肃慎在内的诸戎狄文化”。有人则认为肃慎在今松花江流域,因此,把吉林西团山文化比定为肃慎文化,指出西团山古代遗存“可能与古肃慎族有关”。或者进而明确指出“‘西团山文化’的历史主人是文献上的  相似文献   

4.
国家文明的演进历程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骨架",也是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黑龙江流域国家文明首先经历了诸多部落的广泛孕育,橐离、肃慎、挹娄等可归入此阶段;在文明薪火传递中,与碰到的、遇到的历史偶然性相合,诞生了酋邦社会,即夫余国、渤海国;女真人汇集东北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自身创造的文化,贡献出国家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性寓于在这一地域出现的国家文明的演进之中。  相似文献   

5.
刘敏 《学术交流》2013,(2):203-206
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经所构成的三江区域,自古以来是赫哲族、满族等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清代至民国时期不断有汉族等民族移居该区域,从而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与民族结构、生态环境与语言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传统观念与习俗,这是造成赫哲族逐渐汉化的重大外力。特别是在经济结构上,使赫哲族由历史上较为单一的渔猎经济向渔猎、农业及商品交换经济兼容并存的多元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6.
<正> 清代是中国人口长足增长的时期。但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地区各州县人口,增长却一直极为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满洲贵族定都北京之后,在迁移大量旗人于京师的同时,还迁来了大量供役使的旗下人口(奴仆)于京畿五百里内,圈占土地,建立旗庄,与土著汉人杂处。地处近畿的北京地区各州县是当时接受这些“东北移民”的重点地区。因此探讨清代北京地区州县人口的变迁过程和规律,进而确定清初各州县接受“东北移民”的数量,才能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清初畿辅地区容纳的“东北移民”数量问题。清代,属于今北京地区的州县有大兴、宛平、通州、房山、昌平州、平谷、密云、顺义、怀柔、延庆州、良乡等十一个。①本文即以这十一个州县的人口为讨论对象。  相似文献   

7.
读《满洲金石志》,党元代的张成,在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开发上,功不可泯,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 张成,湖北蕲州人,’在元朝政府任职,为敦武校尉管军上百户,曾被派遣到“黑龙江之东北极边”屯田镇守。他的墓碑清楚地记录了他参与元朝政府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经营管理的史实。 黑龙江下游,元代归水达达路管辖。《元史·地理志》记载:其“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设官牧民,随俗而治”。五个万户府就是胡.里改、桃温、斡朵里(怜)。脱斡怜、孛苦江等。当时的混同江包括现今松花江及松花…  相似文献   

8.
作为满族的故乡,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数以万计的满文档案,忠实地记录着清代黑龙江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对于清史满族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满文档案是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资源宝库,开发利用其所蕴涵的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边疆文化的内涵,促进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的基础是有清一代所奠定的。黑龙江是我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世代劳动、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先后有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此建立过封建政权,但是都没有不间断地延续下来。清代流人开发黑龙江,特别是流民反封禁斗争,使这一地区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后方,独占东北特产资源,防止满族汉化以维持其军事统治力量,曾一度对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封禁,不准汉族人民移居开发。康熙七年(1668)停止施行辽东招民例。二十年(1681)又将…  相似文献   

10.
《龙沙纪略》一书,是清人方式济所撰,是一部详尽记载黑龙江地区历史的地方志。有关黑龙江地区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以后,历代的史书都作过记载,但尚嫌简阙。清康熙年间纂修的《盛京通志》(三十二卷)和乾隆初年重编的《盛京通志》(四十八卷)等官书,涉及黑龙江地方的,还是比较粗略的。清康熙时人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则记载了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所属的松花江以东地区,主要是宁古塔一带的历史。详尽地记述黑龙江地区的大山名川,历史沿革,地理疆域,民族分布,时令风俗,物产贡赋,饮食起居的地方志,首推《龙沙纪略》这本书。前人对这部私人著述,有过较高的评价。如清代著名学者何秋涛在《考订龙沙纪略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清理,特指现今哈尔滨市地域而言的哈尔滨这一名称见于记载的时间越来越提前。现在已知,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即有傅姓民人在哈尔滨设立渡船。①可是,清代哈尔滨系指今日哈尔滨的哪一部分地区,却众说纷纭。我们仅据所见资料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他尔珲河与哈尔滨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巡查松花江沿岸网厂、渡口官员报称:“胡兰河口西至爱尔珲止,有他尔珲、爱尔珲网厂二处。”又称:“他尔珲处江之北岸,原有渡船一只……对面江之南岸哈尔宾亦有渡船一只,其中有沙洲一道,两岸之渡各摆各岸。近年以来沿江私渡过多,行人厌其繁,利其便,多有就其渡稍上之爱尔珲渡口所过,故其处之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陶尔夫编者按:1998年5月14日是著名词学家、黑龙江大学教授陶尔夫先生逝世周年祭日。本刊特发表陶先生遗作《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一文,以表达对这位安贫敬业、鞠躬尽瘁的学者的深切缅怀与无限钦敬之情(一)清代的词学研...  相似文献   

13.
<正>赵英兰教授所著《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一书,作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之一,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1月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共计31万4千字。众所周知,人口暴增是清代社会历史的突出问题,而清代东北又是内地大量人口的迁入地,以至东北地区形成了移民社会。因此探讨清代东北的人口问题,对于清史、东北区域史以及人口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东北移民社会主要形成于清代中后期,距离现在很近,对于今天认识东北的社会也很有现实意义。有关清代东北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人口社会史的研究相对  相似文献   

14.
瑷珲新城遗址位于爱辉县爱辉公社城关大队黑龙江畔,是我国清代北部抗俄历史名城。周长十里,有五座城门。清代黑龙江将军驻地曾四次变迁。一六七四年驻黑龙江以北的精奇里河口的旧瑷珲城;一六八四年驻黑龙江  相似文献   

15.
“宰执”即宰相和执政官,是金代黑龙江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丰富的史料,从“宰执”的成分、构成、素质等问题入手,较全面地阐述了金代黑龙江地区女真人上层汉化的过程及其特点。指出,金代黑龙江“宰执”都出自女真族,以中原文化为主兼习女真、契丹文化而形成了具有金朝统治特点的“宰执”。  相似文献   

16.
十六世纪以后黑龙江人口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历史人口于古无征,16世纪以前资料匮乏,1771年始有记载。所以近代是黑龙江整个历史人口发展的高潮时期。它的显著特点是人口迁移,它的总趋势是由南而北,愈波愈远,越来越多。人口的不断增长,使黑龙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日益开发,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一、清初、中期黑龙江人口的停滞在16世纪以前,黑龙江人口的特点是人口稀少、起伏不定、无人口统计。到了16世纪后期,人口问题才被当时统治者所注视,但在人口发展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 16世纪后期,女真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势力日益强大。1616年(明万历44年)努儿哈赤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明崇祯9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公然表  相似文献   

17.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浪 《学术交流》2005,(7):125-131
事实上,黑龙江流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文化圈,这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河文明。黑龙江流域的东胡、肃慎、扶余这三大民族谱系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和若干王国政权。这些王朝与王国政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它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分布和文化特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区域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我国古代和近代人口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和人口关系最密切的生活资料——粮食的供应也日趋紧张,粮价不断上涨。为此,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解决的办法。这里仅就几个有关的问题作一探讨。一、清代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形势概观清王朝以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直到乾隆末年,在这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国内政局稳定,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客观条件;加之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措施,如“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这就使清朝的人口数量以持续不断的速度呈直线上升。康熙二十三年。官方统计该年人丁数为20340655(《清圣祖实录》卷118,)折合成大小男妇可达101732756(按1丁之下有五日计算)。乾隆二十七年,各省人口总共为200472461(《清高宗实录》卷677),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二亿;乾隆五十五年,全国人口达  相似文献   

20.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