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华友根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在世32年,时间虽短,但对西汉一代礼乐、正朔、服色、官名等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礼学观对于西汉一代的礼乐建设关系重大,在中国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贾谊为礼下了不少...  相似文献   

2.
【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二00年至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户'一西汉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曾任博士、太中大失。、后圈给汉文帝提了些改革建议,受到保守势力的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贾谊在任梁坏王太傅时,提出了削弱诸侯、重农积粮和抵御匈奴奴隶主侵扰的主张,对加强西汉嗜央集权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著有《新书》十卷和《陈时政疏))《论积贮疏》_等文章,'  相似文献   

3.
吴松庚 《船山学刊》2004,(3):46-48,127
关于贾谊的先世,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汉书·贾谊传>均无任何记载,后世研究多避实就虚,重贾谊思想而轻生平,至于贾谊后裔情况及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更是无人探究.长沙贾谊故居经常面对的质问就是:贾谊有没有后人?有什么影响?这也使研究贾谊谱系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他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卒子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十八岁时,就以能诵诗书属文闻名于洛阳郡中,二十余岁时,经河南太守吴公的介绍,在朝中为博士。从这时起,贾谊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文帝四年被贬到长沙,为长沙王传;文帝七年被召回京都任梁王太傅。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对当时政治上的主要问题,都提出了积极有为的主张。这些  相似文献   

5.
一 公元前175年,汉文帝五年,四月孟夏一个黄昏将至的时候,一只 鸟飞人长沙太傅府贾谊房中,意态悠闲地停落在室中一隅。这只据说是主凶的鸟儿的突然到来,使得“ 罪长沙”已三年之久的贾谊思绪万端,抑郁已久的情绪再难控制,援笔写下了古今传诵的名篇《 鸟赋》。此时的贾谊,面对多 命运,内心充满疑虑与忧伤,他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和人生追求感到空前的仿惶不安,甚至绝望。“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他似乎预感到自己为之努力和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这种具有历史性的终结发生在贾谊身上,他感到了难以…  相似文献   

6.
曹启富 《天府新论》2006,4(2):141-144
西汉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从政时间只有11年,而他却以一个悲剧形象留在后人心目中,曾经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从历史原因、政治背景、性格因素三个层面探讨,不难看出贾谊悲剧的必然性。历史原因:贾谊提出的礼治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汉初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这是造成贾谊悲剧的根本原因。政治背景:在朝老臣的嫉妒诋毁;汉文帝爱其才而不用其人。性格因素:志洁行廉,竭忠尽智;自恃其才,藐视大臣;感情脆弱,“不善处穷”。因此,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7.
贾谊(公元前200——168年)河南洛阳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所处的时代,是同姓诸侯王各霸一方,向中央政府闹独立;匈奴不时犯边,民族矛盾上升;富商大贾,投机取巧,牟取暴利,危害农业的时代。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主张用“三表”“五饵”的“战德”之术降服匈奴;“强本抑末”打击工商业奴隶主势力,使天下“归之农”。他极力提倡“与民休息”,形成了著名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贾谊实际上是西汉最大《左传》学派的开山祖师。贾谊是构建西汉《左传》“传训故”特色的先师。贾谊《左传》学著述早佚不传,其关于《左传》之遗说俱见《新书》。贾谊《左传》学派薪火相传,然至两汉之际,终于晦没。其晦没主要原因在于刘歆《左传》学派的形成与兴盛。  相似文献   

9.
韩婴     
韩婴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汉书》“韩婴传”及其他一些典籍,都记述他为燕队。乾隆《任邱县志·人物志》把韩婴列为“儒林”第一位,并明确记载:“邑城南有韩太傅祠。”任邱古为郑县,西汉时属幽州之涿郡;诸侯争雄的战国时代属于燕国。所以说韩婴为任丘人不无道理。 韩婴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当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方面的空前窒息。西汉统治者总结秦速亡的经验教训,比较注意了倡导思想解放、言论自由。起初,黄老之术受到重视,得以流行。后来,儒家逐渐活跃起来,他们以秦的速亡为借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大力宣扬,并屡屡向皇帝上书言治乱之道,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在汉初的博士宫中,有很大一批是儒生,韩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儒生之一。他曾仕西权的文、景、武三朝。文帝时为博士,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在思想上对皇帝有直接影响。汉景帝明,韩婴迁为常山王太傅,故世人又称他为“韩太傅”。汉武帝时,几次召举贤良方正,策问古今治世之道。韩婴曾和著名大儒家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进行过一次辩论。史称“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汉书·韩婴传》) 韩婴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对《诗经》进行注释。“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从  相似文献   

10.
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全民起义的怒潮中,土崩瓦解,短祚而亡。继秦而兴的西汉政权,为了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君臣上下曾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其中,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这就是“攻守异势”说。首先标揭出这一命题的是汉初政治活动家陆贾,对此进行深入阐述的则是青年政论家贾谊。他们的共  相似文献   

11.
贾谊经济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秦汉时期,贾谊(前200-前168年)是一代名人。在短短的一生中,他不仅在政治和文学上大有作为,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工作也十分关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贾谊的经济思想是在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政权进一步确立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权力的要求。贾谊活动于汉文帝初年。这时西汉王朝已初步确立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了“衣食滋殖”①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从《读通鉴论》中可以看出,晚年王夫之将贾谊视为一个“自异于李斯也不能”的权术型政治家。基于此,王夫之认为贾谊在学问上“粗而不纯”,在政术上部分认可但又认为他“不闻道而只为术”,在道德上认为他“不丧其贞”但又“刻薄寡恩”。总体而言,晚年王夫之对贾谊评价不高。之所以如此,当与《资治通鉴》中贾谊“政术型政治家”形象的文本限定、明末社会反思与批判思潮、王夫之的理想人格、王夫之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体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西汉前期大儒的贾谊(前200-前168年),在继承早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颇有特色的环境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贾谊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作为其哲学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即“天事”与“人事”)之间的相通、相类或统一。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朦胧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尽管“天人合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文信息》2008,(3):58-59
二苏祠位于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扩建,明未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5.
贾谊赋论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政论家,也是杰出的骚赋作家。班固在《汉书·贾谊传》赞语里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这个看法不符合实际,是为以汉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者排挤贾谊辩解。《史记》贾谊传明明写着:“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  相似文献   

16.
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年)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青年法家,他是著名的政论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西汉初期儒法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贾谊二十余岁,就被汉文帝刘恒选拔到朝廷当博士和太中大夫,参与了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为汉文帝实行法家路线出谋划策。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复辟,为巩固  相似文献   

17.
蔡靖泉 《江汉论坛》2012,(10):94-99
汉世即已流传天下的骚体诗作《惜誓》,可以认定为贾谊之作。东汉以来怀疑和否定《惜誓》为贾谊之作的三条主要理由,实际上难以成立。《惜誓》当作于贾谊被疏之后、任长沙王太傅之前,亦即文帝二年(前178)年末。《惜誓》的题意,乃悲哀远去。贾谊作《惜誓》,旨在代屈原立辞,抒写屈原被放逐而离别国都的悲愤和欲高蹈远游却牵念故乡的情怀,同时寄寓了自己被疏离而将远去的愤慨。《惜誓》在思想内容上,主要体现为爱国情感、愤世心绪和见疏哀怨;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体现为骚体诗风、瑰玮境界和奔放气势。《惜誓》反映了贾谊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虽然难与屈骚的成就伦比,却也深得屈骚遗风;还反映了汉人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开创了汉人拟骚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著,全书共一百篇(一百二十卷),计八十余万字,加上历代的注文一百余万字,合计达二百余万字。“汉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记述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由于该书行文好用古字,所以文义深奥难读。虽然历代为之作注、断句,可是仍旧难能畅解,叫人不能满意。在“古为今用”的思想指导下,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三十余人愉快地接受了重新标点“汉书”的光荣任务。由于党的重视和鼓午,他  相似文献   

19.
贾谊     
贾誼(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曾经跟秦博士张蒼学习《春秋左氏传》。十八岁时,因为能詩善文,被河南守吴某召置门下,吴升任廷尉后,便把二十一岁的贾誼推荐給汉文帝,当学术方面的諮詢官(博士)。一年后,贾誼又升为太中大夫。“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刘邦、吕后都推行了法家路线,但由于诸侯王封地很大,力量很强,影响了西汉中央集权的统治。文帝也是个法家,他重用贾誼,对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多所采纳,引起了诸  相似文献   

20.
樊颖 《兰州学刊》2011,(1):219-221
文章对中国西汉贾谊的《[服鳥]鸟赋》与中世纪英国匿名诗人的中古英语代表性辩论诗《猫头鹰与夜莺》中的“猫头鹰”意象作了深入比较,对诗赋中的“猫头鹰”意象的文化原型与象征意蕴、文化耦合与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与中西对话进行了跨文化解读,批判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