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多和“三孩”政策的影响,使农村隔代照顾越来越普遍。文章基于2018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运用最小二乘回归(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回归模型研究农村地区提供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日常活动能力障碍和心理健康状况三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提供隔代照顾对中老年人自评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在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两方面均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隔代照顾对女性中老年人的影响比男性更为显著,年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因此,在家庭层面上,应合理发挥中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身心健康特点。在社会层面上,应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并出台有关中老年人隔代照顾家庭的政策制度和经济补偿措施,发挥农村隔代照顾对中老年人健康更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对国内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存在不同学科对农村隔代照顾关注程度不尽合理、理论与经验研究相割裂、研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经验研究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不足。在此基础上,从隔代照顾家庭、隔代照顾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隔代照顾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与结果、隔代照顾家庭的养老、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隔代照顾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构建中国农村隔代照顾的研究框架,并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 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 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 的各主体情况。 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 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 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 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农村地区隔代养育承担者的群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农村隔代养育情况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农村隔代养育的承担者以60~70岁老年人为主要群体,老年人深度参与孙辈抚养,且呈现性别差异逐步缩小、性别结构趋向均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农村隔代养育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农村出现的新的育儿观念、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儿童养育模式将从完全由祖辈养育演变为祖辈只承担一部分养育职责甚至退出养育任务的新模式。据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分式家庭结构带来了代际反哺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家为现代家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成为改善隔代养育、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四省小学儿童问卷调查数据,探析学龄前这一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形成重要时期的隔代抚养经历对入学后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考察学前家庭教育在"隔代抚养-学业表现"影响路径中的作用机制及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因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而异;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较差时,会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祖辈教育能力提高,隔代抚养通过增加家庭早教频率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全面三孩政策放开,隔代抚养现象可能进一步增多,建议加强对隔代抚养人的教育引导,普及学前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升隔代抚养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311份老年人社会网络状况结构访谈问卷分析发现,老年人社会网络规模均值为4.63人,其中,年龄、居住状况、照顾子女家庭以及参与娱乐活动等因素对老年人社会网络规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老年人社会网络的亲密者与老年人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性,老年人社会网络主要亲密者是老年人的配偶、孩子和其他亲属,这些“强关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引起社会网络结构变化,本文对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基本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且加剧,老年人照顾问题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厘清“照顾”概念的本质,剖析照顾场域中型塑的照顾关系,有助于廓清老年照顾问题对于个体、家庭以及国家的意义和价值。探讨对“照顾”概念的本质及其内涵外延,并进一步分析照顾场域中型塑的多重权力关系及其特点,最后从政策层面探讨如何消解照顾场域中的权力关系,在不同层面及不同群体间构建平等的照顾关系。通过这些探讨回应现实中的老年人照顾困境,并探索高品质老年人照顾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儿童对家庭的感受以及情绪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绘画活动是通往他们内心的重要工具。同时,家庭模式和结构的改变,影响着儿童对家庭的认知。隔代抚养家庭下的儿童,他们与亲子抚养家庭儿童在家庭关系、自我概念等等方面有何差异,引发很多学者关注。本研究在Burns和Kaufman的家庭动力绘画(K-F-D)理论的基础上,对亲子抚养家庭和隔代抚养家庭儿童的家庭动力绘画进行分析讨论,并从绘画表现的差异特征中了解和探知其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亲子抚养家庭的互动较隔代抚养家庭较差,存在父母对儿童的潜在忽视;2)隔代抚养家庭的养大于育,儿童存在情绪困扰状况,对父母认同感较低;3)不论亲子抚养还是隔代抚养家庭,家庭的阅读气氛不佳。  相似文献   

9.
选取1481名儿童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学前儿童学习品质分为高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低水平组三种,进一步因子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抚育模式及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不同,与亲代抚养相比,低水平组隔代抚养家庭更需要家庭教育参与来提升儿童学习品质,并据此提出隔代抚养下通过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学习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政策路径,将家庭笼统地视为同质化的整体去看待,重点讨论的是家庭发展能力的政府责任,忽视了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社会基础。通过将费孝通提出的父代对子代的抚育责任,进一步细化为基础养育责任、教育责任、婚姻责任与隔代抚养责任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发现教育、婚姻与隔代抚养构成的代际责任的教育、婚姻与隔代扶养三个维度在全国不同农村呈现区域差异分化。而在统一的全国性劳动力市场与婚姻市场逐渐形成后,代际责任的教育、婚姻与隔代抚养三个维度构成的代际支持力度与代际合力强弱,将会进一步影响年轻子代在参与全国性市场竞争中的家庭发展能力。依据父代对子代的代际责任三个维度的强弱分布,子代家庭发展能力的区域整体竞争力排序由高到低大致为:东部村庄、中部村庄、北方村庄、南方村庄和西南村庄。研究提出的代际责任与家庭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将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迁,强化居家失能老人的非正式支持是社会政策的重要使命。利用2008年和2011年两期CLHLS数据的分析表明,子女经济支持对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料及其费用具有重要影响。截面Logit模型显示,增加子女经济支持,老年人接受子女照料和社会照料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揭示了子女经济支持从无到有,会使子女照料的可能性提高5.36%;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万元,配偶照料的可能性将提高4.29%。Tobit模型表明,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万元,照料费用增加125元;子女经济支持从无到有,照料费用提高58元。因此,子女经济支持对照料支持并未呈现“挤出”效应,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子代对亲代的双重赡养责任。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中,需要关注代际支持,实现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转型社会视角,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仍以供养型为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互惠型将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禀赋越低、文化观念越传统、健在子女数越多,则更可能身处传统的供养型的代际经济关系之中;家庭网络得分越高,代际关系越紧密,互惠型的可能性更大,游离型的可能性更小;同时,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对子女的向下经济支持,呈现出抚养型或互惠型的关系。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的获得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代际经济资源的双向互惠流动。研究结果对于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前瞻性应对中国家庭养老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不少发达国家,以家庭教育支持、对父母进行教育或父母能力建设等为己任的社会团体对家庭教育进行支持和干预的实践探索已有较长一段历史。但近年来,家庭教育支持才开始进入某些国家的公共政策视野及国家层面的政策领域。对这些国家相关政策的梳理,可为我国相关学者及政府3--作人员思考家庭教育支持政策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学和社会学的热门话题。但是过去关于养老的研究忽视了家庭养老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的代际关系与西方代际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仅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是无法理解中国的家庭养老的。因为在中国,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和伦理的因素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本文以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为分析视角,以1999年9月的"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北京市城区家庭养老的现状所做的定量分析为基础,认为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是建立在老年人对下一代的"责任伦理"(老年人对子女不计回报的付出,在家庭养老的三个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尽量自立,始终想的是减轻子女的负担)的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并不意味着子女给予老年人对等的"反哺",事实上老年人的付出总是远远大于子女的回报,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真正需要子女给予帮助和赡养的年龄已大大推迟。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互助养老成为化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对改变消极养老观、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基于法社会学视角,考察了菜园镇互助养老实践中的组织形式、活动类型、信仰纽带等,认为要实现互助养老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政府及时填补法规、政策的空白,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共同为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和谐人际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不可或缺的法律支持和社会辅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老年人慢性病现况研究,了解我国慢性病的现状;了解代际支持现状,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医疗保险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的影响。经济支持在不同个体特征、社会状况人群中的差异显著,而联系、看望频次主要在不同年龄段和医保人群中差异显著;代际支持对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和自理能力有影响;慢性病人群抑郁占比高,应加强对慢性病人群代际支持的重视,关注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孝道观与老龄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但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具备实现社会养老的现实条件下,必须把家庭作为实现养老的基本单位,强调子女在家庭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儒家所倡导的孝道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为解决好家庭养老问题以及向每一个做儿女的提出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美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决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应当正确认识传统孝道观,注意挖掘其积极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作为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其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政策增大了一些家庭的生活风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产生的失独老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本研究对失独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失独老人存在经济状况恶化、精神普遍抑郁、健康状况下降、人际交往敏感封闭等困境,在生活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需求。目前,国家的扶助政策较为滞后,存在扶助标准低、覆盖面窄、扶助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为了满足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来设计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演进,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服务与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本刊特邀邓微、张云英、成志刚教授就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笔谈。邓微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未富先老”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社会服务及保障水平低,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欠缺,养老需求难以满足,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为此.应基于“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模式,推进城乡养老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健全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四位一体”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张云英基于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日增,而长期照护资源短缺、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现实,提出完善农村老年人“四位一体”长期照护体系、应对银色浪潮的构想:以政府为主导、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多方联动和合作提供包含经济供养、医疗照护、日常护理、精神慰藉的多重服务和保障。政府主导资金筹措和政策制定,社区作为服务体系和链接资源的主要载体,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家庭承担具体服务。成志刚基于湖南的调查,分群组和项目就参保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身体状况好、高中文化程度、养老担忧度低、新农保政策认知度高等群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参保农民对新农保中的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捆绑政策、政策宣传、养老需求满足程度等项目满意度普遍不高。为此提出了修正捆绑政策,优化筹资机制,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基层宣传,提高政策认知度;培养经办队伍,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中国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模式经受了各种变迁的压力。对老年人家庭支持获得的多因素分析发现 ,西方学者关于家庭支持的理论和假设 (如权力与协商论、互助论和合作群体论 )对于中国老年人的状况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城镇老年人家庭支持的获得与老年人资源的拥有、交换的提供和对子女投资的数量之间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是受到包括诸如传统文化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