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学公共领域是解读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有益视角。启蒙运动一方面是对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体性的强调,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社会公共性的期待。启蒙运动的这两个核心要素分别融入到18世纪作者文本创作、作品流通、读者阅读的实践之中。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互动主导了由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参与的实践话语,它们的语言交往行为是公众舆论发展及公共领域形成的依托。作者—作品之间的文本生产关系、作者—读者之间的文学批评关系,这两者的互动成就了公众舆论实践话语,在这种语言交往行为中,文学公共领域得以形成。文学公共领域借助文学作品,即以美学形式呈现的语言交往行为实践,推动民众在表达个人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凝练共识,成就社会公共性,实现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2.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期待视野和文本审美接受关系的角度切入,论述了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接受文本的三种心理形态:同化、顺应和遇挫。指出任何文学接受活动都是接受者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期待视野与文本审美信息之间的一个相互同化、顺应和遇挫的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建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提高和自我适应的一个过程。最后,指出同化、顺应和遇挫与作品艺术魅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谭恩美作品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的特殊性必定会使中国读者在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谭恩美作品的两大意象——“母亲”与“食物”的翻译,期望能获得满意的读者效果。  相似文献   

4.
《北极星报》是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最主要的平民报刊,围绕它进行的阅读与传播活动促进了平民阶层文学公众的形成,以它为平台进行的文学创作促进了作者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在性的相互建构,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而它所刊发的文学作品,不仅内容是与平民阶层利益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且引发了读者广泛参与并形成公共舆论。《北极星报》的定位与交流对话机制,使之成了平民阶层文学交往对话和形成公共舆论的主要平台。它以文学形式培养了平民阶层的参与意识、批判精神和理性辩论能力,推动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文学观念的变革,成了英国平民阶层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悬念是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审美视角具有两重性:其一,从读者角度而言,悬念契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充分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和激情,让读者在体验和破解悬念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其二,从叙事文本层面审视,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悬念能有效提升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其美学效果来源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由报刊进入现代文学的生成过程,能够回到在后设的文学史话语里已经消失的"文学现场",而把握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的互动关系,是考察报刊文学的重要途径。从文学面貌上看,小报登载的特性决定了作品命运,读者、作者们共同建构了文学的"时尚"及展露社会生活的"实录"体式。在研究方法上,应充分理解报刊蕴含的"动态"性质,注意大小文本相互撞击所生成的意义,考察同一事实的报导差异和不同时段编者的意图,可梳理出隐含的历史流脉。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作为教化培育人感知方式的示范文本,经由学校教育渠道进行传播,受教育者从规定阅读中开始了对经典的了解,并建构自主阅读的选择能力与审美素质;但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功利主义目标的追求,导致学生读者阅读审美心理异化;大众传媒非文学经典阅读信息暗示引导了读者的注意,阅读需求动机呈下位偏移;建构文学经典阅读的理想化场境则必须改变文学教育异常化程序结构,培养读者合理的文学"认知动机",要借助传媒力量,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并将学校文学教育延伸到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9.
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方式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网络传播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播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在口头传播阶段,作品通过口耳相传,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了面对面的接触关系,文学活动具有密切的人际交流性质,作品简单质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体。书面传播阶段,创作和接受都成为个体行为,作者有可能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极大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文本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具有了较大稳定性,但读者的接受却体现出很大创造性。网络传播阶段,文学借助于网络广泛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面,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都突破了传统文学体制的限制,体现出自由性和随意性,创造了特有网络文学文体——超文本。  相似文献   

10.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重文轻笔,以及对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反映了这时期“期待视界”的变化,并导致一些题材、体裁及创作手法被淘汰,新的内容与形式被采用。因此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是形成建安时期“彬彬之盛”创作局面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员应以自身的博学多才引导读者“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使读者满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读者满意就是图书馆员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The identity can be constructed i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discour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built in multimodal written discours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role and picture designs of nonverbal modalities, integrates language modalities with a picture book as an example, so as to explore multimod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en readers interact with picture books in their read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文体自觉是指文人对某种文体的体制特征有了全面、准确而明晰的认识,并在文体写作实践中自觉遵循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文体自觉论”的提出背景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自觉问题的重新升温,并继续引发诸多热议。本文提出以“文体自觉论”代替“文学自觉论”。笔者认为,文体自觉论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中国文论的实际,且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文体自觉应该有一个标准。标准问题是文艺自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衡量文体自觉的标准,扼要说有四点:第一,文体独立,体制健全,技艺纯熟;第二,出现专门的文人型作家;第三,读者云众,社会影响大,文化地位重要;第四,烛照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文体自觉主要包括诗歌自觉、古文(文章)自觉、戏剧自觉和小说自觉等,其自觉期分别在建安、中唐、元代、中唐等。  相似文献   

14.
语篇意识是促进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国外对语篇意识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意识和阅读理解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存在着语篇意识,语篇意识的强弱和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有意识培养学习者语篇意识,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英语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扮演两种角色:文学评论者和文学话语传递者.文学评论者通常被视为高级文学阅读者,他们将成熟的思维逻辑、理论素养和研究培训杂糅进阅读赏析中.而文学话语传递者重视对学生个体性的塑造,阅读和写作过程实际就是话语的描述性因子,文学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对文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并逐渐培养其个体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6.
查明建、谢天振编著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以翔实的史料、清晰的脉络为读者展示了一幅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全景图。在探讨文化语境对不同时期文学翻译活动影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穿著作始终,对于读者系统、科学地了解20世纪文学翻译活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2000年以来,少年儿童写书、出书蔚然成风.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时代为少年儿童纷纷写书、出书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信息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少年儿童写书、出书创造了最便捷的途径;少年儿童所写的书适应了同龄人的阅读需求;出版社、新闻媒体和商家的炒作对少年儿童写书、出书热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文学而言,少年儿童纷纷写书、出书应视为当代文学获得新生的一种成就;对教育而言,它是教育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出版而言,它是当今出版业繁荣的表现.对编辑出版人员的启示是:编辑出版人员应该把挖掘和培养少年儿童作者提上议事日程,应乐为少年儿童作者作嫁衣,全社会应建立和完善少年儿童作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来,此一术语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理论架构。对哈氏这一概念的运用,尽管可超越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不能脱离其核心内涵,即公共领域构成的四个"要件":必须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其存在条件;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关心普遍利益的公众;必须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必须具有公共媒介和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标准,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用于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的分析时,可认为网络空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准公共领域"。从"准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市民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以修养阅读为主导的取向被商业化时代以愉悦、消费阅读为主导的取向日益覆盖,致使当前的文学创作空前轻软化和欲望化;资讯过剩与读者分流正使文学创作走向分层化和类型化;影像霸权对阅读心理的重塑以及愈演愈烈的影视与小说联动带来的文学叙事中影视叙述法的大幅增长,则使小说艺术自在的独立性正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