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2.
《礼记·大学》为“天子之学”,是王闿运对《礼记·大学》篇下的结论。天子之学,以修身为本。王闿运在《礼记·大学》篇中对天子修身之学的阐释,围绕修身定义、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展开。“修身”即“明明德止于至善”,只有“止于至善”的“明明德”,方可称为“修身”。修身始于格物,是以经世为基本认知的修身之法。天子重修身,目的在于经世之用。求贤化民与散财聚民,是天子“亲民”之治的关键。王闿运的天子之学,是在尊重天子性情差异的基础上,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政学一体的修身之学。  相似文献   

3.
宫少华 《南都学坛》1999,19(2):28-29
西周的大学有两种,一称辟雍,一称泮宫。《礼记·王制》中有“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可见辟雍是天子办的大学,泮宫则是诸侯办的大学。同为大学而名份不同,反映了西周等级制的森严。西周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教化、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传授。西周大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三德六艺。《周礼·地官·师氏》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恶逆。”可见道德教育为其教育主导思想。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指周礼,由周公制定…  相似文献   

4.
一、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左与右” 文言文中“左”与“右”有着它特有的含义,它表示礼仪,与现代汉语表示方位意思完全不同。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渑池之会后,因蔺相如功大,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此处“右”,即上位,指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  相似文献   

5.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不管后人对“王者之迹熄”如何理解,孟子的话确实反映了“诗亡”这一事实.《礼记·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亦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些记载虽较为后起,但西周采诗的制度必系事实.《国语·周语上》谓“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也不会全属子虚.至于诗的应用,春秋时代,演奏诗歌以  相似文献   

6.
论老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如《礼记·曾子问》、《庄子·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下》都只称老聃或老耽,不称李耳。则老聃当是以老为氏,其名为聃。《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史。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长,故史称孔子问礼于老聃。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  相似文献   

7.
清人胡承珙编著的《小尔雅义证》,虽经刘世珩校勘(聚学轩丛书),引例出处仍发现许多错误。卷一广诂三页《尔雅·释诂》:“班,赋也。”按:应为“释言”。九页《襄十年》:“遂灭逼阳。”按:应为“春秋经襄十年”。十八页《小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按:应为“大雅”。十九页《小雅·桑柔》:“逝不以濯。”按:应为“大雅”。卷二广言二页《礼记·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  相似文献   

8.
“因各地兴起了一些新兴势力 ,他们需要各种人才为自己鸣锣开道 ,就要到处搜罗人才 ,培养人才。旧、新势力相继需要人才 ,于是官府的‘痒序’之外 ,便兴起了私学。与孔子同时的郑国人邓析、鲁国人王骀等就办过私学。”以上所引 ,见骆承烈和楷木编著《孔子论学》一书 ,新华出版社 1992年 6月第一版第 1页《前言》。这里的“痒序” ,应是“庠序”。庠 ,音xi偄ng。《礼记·学记》 :“古之教育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塾、庠、序是地方学校。清毛奇龄认为 :“术”是“州”字之误。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 :乡校、州序、党庠、…  相似文献   

9.
“营窟”一词,屡见于古代典籍。《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孔子家语·问礼》同。《孟子·滕文公上》:“上者为营窟。”郑玄注《礼记》云:“寒则累土。”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以地上累土而为窟。”王肃谓:“掘地而居谓之营窟。”赵岐注《孟子》云:“凿岸而营度之以为窟穴而处之。”焦循《正义》:“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朱熹《四书章  相似文献   

10.
《王制》是今本《礼记》中的重要篇目。综合该篇的文本内容与汉代史事,可证明《礼记·王制》文本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最终写定于西汉初期。而从其对西汉中后期礼制变革的影响来看《,礼记·王制》更是反映出一种颇具西汉时代特征的创制性构想,具有明显的“为汉制法”色彩,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西汉时期宗庙制度的沿革变迁之中。  相似文献   

11.
《周礼·地官·大司徒》职事条述及邦国之制云: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度)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这段话本身存在着很大问题,第一,它与《礼记·王制》所说“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合,孰是孰非,或二者皆非,须作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辞源》释“月令”“春令”“夏令”“冬令”所引例句皆出于《礼记·月令》。在《礼记·月令》中 ,这是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 ,其中的“令”都是“政令”之义。《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将“冬令”之“令”释为“政令” ,这与《礼记·月令》语境文义相吻合 ;而将“春令”“夏令”“秋令”之“令”释为“节令” ,这与“令”所处文本语境意义相悖。这两部辞书对这一组意义相关词语的解释未能充分顾及其含义上的相关性 ,因而释义前后抵牾 ,缺乏准确性。本文考察了《礼记·月令》的文本语境 ,并结合儒学“礼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对上列词语中的“令”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3.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14.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15.
《诗》在先秦和《书》、礼、乐配合,《礼记·王制》称为“四术”,也称“四教”.所谓“四术”实际就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四种手段;“四教”也即他们教育贵族子弟用以培养人才的四种教育科目.这“四术”或“四教”中,《诗》居首位,可见古人对于《诗》的重视,礼乐结合,称为“礼乐”.演礼之时,乐舞伴奏,配之以诗,在特定的场合中举行,表现为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古时称为礼仪,或称仪法;就《诗》而论,可以称为  相似文献   

16.
册二页七一。李处全《水调歌头·上马趣携酒》 :“上马趣携酒 ,送客古朱方。”注 :“朱方 :古称南方的朱雀方 ,为南方之神。《礼记·曲礼上》 :‘行 ,前朱雀而后玄武 ,左青龙而右白虎’即指南、北、东、西四方星宿的位置。”按 :误 ,此指江苏镇江 ,春秋吴地 ,齐庆封奔吴 ,吴与之朱方 ,今江苏丹徒县 ,吴朱方地。“好在中泠水 ,击楫奏伊凉。”注 :“中泠水 :指中流清泠泠的泉水。”按 :不确切 ,此指镇江中泠泉 ,一作中水 ,原在长江中 ,有东、西、中三泉 ,为水之宜茶者 ,有人以此为天下第一泉。册三页九七六孙吴会《摸鱼儿·八窗空》 :“看…  相似文献   

17.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18.
东汉小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汉有“四姓小侯学”,小侯即由此而知名。但关于小侯,目前人们对它还很少注意,因之有必要对小侯及其制度作一考释。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最早对小侯作出考释的,是唐人李贤的《后汉书·明帝纪注》。如《明帝纪》于永平九年载“是岁,……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李[注]便解释说:“袁宏《汉纪》曰:‘永平中,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礼记》曰‘庶方小侯’,亦其义也。”以后又有元人胡三省的考释,但说法则与李  相似文献   

19.
③《说文·艸部》:蕰,积也,从艸。温声,“於粉切,谆部。段注”《左传》‘夷蕰崇’,杜注‘蕰,积也’。又《蘋蘩》 蕰藻之菜’注‘蕰藻,聚藻也。’《小雅·都人士》、《礼记 礼运》借菀,苑字为之。按俗作蕰。《荀子·哀公问》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蕰,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家语》作无宛。《礼记》曰‘事大积焉而不宛’古蕴、宛通.此因误为怨字耳。又《富国》“使民夏不怨暍”,杨倞注,“宛,读为蕴,暑气也。” ④《说文·艸部》:“荐 蒍席也,从艸,存声。在甸切。《广雅 释器》蒍,席也”  相似文献   

20.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古代《礼记》在十三经中的地位次于《诗经》、《书经》、《易经》《周礼》、《春秋》。它所以被称为“记”而不称为“经”,因为它是古代“贤者”的著述。《礼记》共四十九篇,作者多不可考。《汉书·艺文志》载;“《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学记》名称的由来,《礼记》正义说:“按郑玄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