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正气是一种优良品质和作风,是刚正不阿的气节、坚韧不拔和坚强不屈的气势。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党、一...  相似文献   

2.
一、人伦原始:美之所以为美者《增广》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如此论善恶,即为人伦主义道德观。旧时城隍庙书此对联:“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简捷,通俗。礼之他律和以礼自律的标准,大致如此。礼以为律的文化底蕴,似乎可以归结为: 由孝而至于尽善尽美,非人力所及;作为善之反动,由淫而至于色根净绝,非人世所需。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提到杨执中的客厅里有一副这样的笺纸联:“三间东倒四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何泽翰同志认为这副对联的来源有两处:一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提到张晴岚的自题门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一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载有鲁之裕的自题门联:“两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江西吉安人;陈文龙门232—1277).福建莆田人。他们都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儒将、抗元爱国民族英雄。丈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使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光照日月,气吞山河,成为许多爱国者的人生座右铭;与文天祥同时代的陈文龙,在保卫福建兴化城悲壮的战斗中.战败被俘后.被元军押送临安途中.也留下了“项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坚降旗。一门百指沦青尽,谁有丹衷天地知”的诗句,同样光彩照人,气节崇高。为纪念这位‘“如水行地.如日在空”.忠贞正气,宁死不屈的乡贤.自明洪武直至清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副号称“鬼见愁”的血统论对联,围绕这副对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血统论在“文革”中如山洪暴发并不是偶然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主要解决思想、理论问题;讲政治,主要解决旗帜、方向问题;讲正气,主要解决精神.、作风问题。正气,从个体来说,是指刚正的气节;从群体来说,是指良好的风气。本文拟对社会风气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什么是社会风气?我认为,社会风气总的来说是指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气氛,一般表现为人们具有倾向性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风气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气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总体概念。对…  相似文献   

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挂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内的这副对联,二十年前,经过《燕山夜话·事事关心》的引用、阐释影响颇大。去年,胡耀邦同志对这副对联作了进一步的扬弃,更使它蜚声中外。顾宪成是无锡泾皋(今无锡县张泾镇)人。当地人说,在顾宪成十四、五岁那年初夏的一个下午,他和弟弟顾允成一起到泾河去游泳。顾允成脱下小褂往松树上一搭,说道:“千年古木作  相似文献   

8.
改联立志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即兴写下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小年纪的他学业大有长进。亲友们见了,都赞不绝口,纷纷夸奖他是个难得的“神童”。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看到杨度为其门生董健吾写的一副对联,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且从联文内容、书写年代等来看,对研究杨度晚年的思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无参考价值。这副对联上联是“但哦松树当公事”,下联是“愿与梅花结后缘”。落款除“杨度”外,复有篆刻印章“湘潭杨度”。虽无书写年月与地点,但经考证应是一九三一年在上海杨度家中所写。因上款题:“兰芳女士正之为董生健吾书也”,据董健吾生前回忆,那是一九三一年他与郑兰芳婚后不久,杨度邀他俩去吃饭时,于饭后当场挥毫(当时杨正患重病,仍写得刚劲有力)。一九三一年,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党的  相似文献   

10.
广东新会县厓山有《正气歌》石碑,其中开头四句云:“天下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渎,上则为日星。”把“天地”刻成“天下”,“河岳”刻成“河渎”。在我接触到有关《正气歌》的资料中,这种异文还是仅见的。该碑立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下款署“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杨以诚篆,提督学校广东按察副使陈(牜岂)建,广州府通判龚良猷刻”,是一方建立较早而且态度较严谨的古诗碑。但笔者认为,这两处异文,其实是误刻,不足取信。正气存于天地间之说,始见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后,沿用渐多。只就宋朝文章而论,北宋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直接引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了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未清初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民族正气高扬、英雄辈出的特定历史时期。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不仅以其抗清事迹、节操乃至最后殉节闻名于当时,而且他们“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柳亚子诗句)的气节、诗文,更深深地影响于后世。 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这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否仍具有价值和意义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研究一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是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七九年版]第三回“一时黛玉进入荣府……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鏨金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露。下面一行小字,是:‘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相似文献   

14.
人天观,哲学上称“天人之辨”,古人则概括为“天人学”,是研究“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大宇宙”与“小宇宙”相互关系的理论。古希腊人提出人是“小宇宙”的学说,说人是“宇宙的缩影”,或者说人是同“大宇宙”(自然界)极其相似的“小宇宙”。古中国则有“天人学”,亦称自然界为“大宇宙”,那“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之人体即为“小宇宙”或“小天地”,并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相似文献   

15.
传统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个人,而现代全人教育的德育理念认为,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完人”,即实现人的心智健全和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改革在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体现着“全人”趋势:培养目标从“道德无暇”的圣人到“心智完整”的社会公民的转变;德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宏观宣讲到“关怀备至”的微观疏导的转变;德育内容从灌输“道德知识”到培养“道德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漫话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一般认为,对联是由秦朝(公元前约221年)前后的“桃符”演化而来的。相传,东海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下住着两位神仙:一名神荼,一名郁垒。这两位神灵以食百鬼为生。因此,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水浒气”的内涵主要有四 :正气 ,义气 ,杀气 ,腐气。“正气”是梁山事业的价值基础 ,也是义军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义气”是梁山好汉团结凝聚的精神资源 ,又有以义害理的负面效应。“杀气”表露出“水浒”英雄及作者人道精神的残缺。“腐气”指宋江为代表的“愚忠”观念 ,以及由此导致的招安选择和梁山事业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8.
主张对联产生在唐代的思想前提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产生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而孟昶的对联是题于寝门的,因此又把对联仅仅限于门联。这种认识,至少有两个错误。一是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一种文体由产生到被社会承认,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  相似文献   

19.
一些公开出版的书籍、报刊传布郭老对联时有错讹,现查核纠谬如下: “书赠屈子祠”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作于何时?一说是一九六八年。事实是作于一九七八年春。其时郭老在患病期间,集屈原《离骚》句,由于立群同志用隶书写就赠送屈子祠。于立群手迹现存湖南省博物馆,汩罗县屈原纪念馆陈列有对联手迹照片。  相似文献   

20.
程丽芳 《江淮论坛》2006,(5):125-12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古老命题,与西方“天人相合”的观念不同,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的道家哲学对此有较多论述。《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圣人高出众人之处即是能顺应自然,取法于天。《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极致。这一哲学命题为中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体现在东晋诗歌的山水审美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更有一种动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