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刚刚结束的青博会上,参展的所有电视厂家都不约而同打出了“高清电视”牌,各种款型、各种功能的数字高清电视,一边向人们昭示着“高清电视”从一种理想中的概念演变成现实的事实,一边清晰地勾勒出了以“高清电视”为未来“数字家庭”娱乐中心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和昕 《社会工作》2010,(21):49-50
从事专业社会工作以来,经历了从“学生社工”到“职业医务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转变,这个过程中曾经困惑、彷徨、犹豫过,也经历了有很多辛酸与辛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其实是每个从学校走上职业岗位的“准社工”可能都将面对的困惑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威 《社会工作》2016,(4):7-38
德国的家庭专业社会服务经历了“从个体到环境”“从介入到预防”“从监督问题到支持家庭”的历史演变。保守型福利国家和社会法制国家的框架、较强的国家性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思想、独特的社会教育学思想,造就了当今德国“高度立法化、高度机构化、高度职业化”的家庭专业社会服务及其法律体系。其“政府的高度统领性和参与度”、“预防思想”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双重视角,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倒了=“福到了”?国贴这个“福”字,在当会中国,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有将“福”字倒贴在家门上、客厅以及卧室的,也有倒贴在办公窒。在儒僻山区的土屋茅房,在繁华战币的豪华宾馆里,至春节电视晚会这类大场面也有倒贴“福”。从目不识丁的一般老百姓直至见过大世面的  相似文献   

5.
何乃柱  李淑云 《社会工作》2013,(4):49-54,78
一定程度上,对“残疾人”的称谓,从“残废”、“残疾”、“残障”再到“障碍”,其实都是“他称”,是污名化和贴标签的过程。有较强话语权的“他者”如政府、社团组织、公众等,对残疾人称谓的演变过程、称谓折射的价值观与认知、称谓的演变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影响比较明显。文章建议将传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称谓改为“身心障碍者社会工作”。,这一称谓改变体现了价值理念更加人性化,进而影响到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王亚楠的不善言辞是出了名的。在《天下粮仓》的新闻发布会上,王亚楠对着摄像机居然憨憨地冒出句:“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随便吧!”所以拨打他的电话时,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怕出现尴尬的冷场。好在这种场面终于没有出现,整个采访过程都回响着他爽朗的笑声。  相似文献   

7.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8.
廖鸿冰 《社会工作》2015,(5):109-11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催生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但是与职业化发展要求相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滞后、实务教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采取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434”实践教学模式,即“四个体系”、“三个课堂”、“四个阶段”的内容体系。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推动着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章旭清 《阅江学刊》2009,(4):123-128
电影学中的“景观”概念,源自法国情境主义电影理论家居伊·恩斯特·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在中国,关于“景观”话语的讨论则始于本世纪初。在电影学中,“景观”特指追求影像的视觉造型效果及其观赏价值的一种镜语范式,它把人们对“电影本体性”的探索从文本叙事层面转移到对影像内在规律的深入把握上。通过对“景观”概念意义功能的全面考察,可以纠偏当代电影在视觉建构过程中“唯景观化”、“奇观第一”等极端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刘海波 《阅江学刊》2014,(4):100-104
介词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基本功能是引介,连词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对连词和介词所作的区分主要考虑的是语义关系。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并不总是那样清晰,学界纷纷提出“关系词”、“连介词”等概念,甚至有人主张完全合并介词和连词。古汉语中关系词“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从“连介词”完全变成了连词。  相似文献   

11.
于璐 《社科纵横》2010,25(6):117-119
通过阅读关于语气词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于语气词“了”的语法化演变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认识“了”的分类;语气词“了”的产生时代、形成发展脉络;以及从时代发展、位置的变化和语义的变化来探询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3):166-168
推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改革,是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新思路;实施"四百工程",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探索。无论是从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是从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化意识、专业化素质和工作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效果。  相似文献   

13.
某地作出决定,所有调到县乡工作的领导干部,一律在今年底前举家下迁,违者按纪论处。笔者为此举叫好。我们有过“家随人走”的传统。焦裕禄到兰考没几天,就把妻儿接来,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创了一番企绩。不少领导干部不贪图城市的舒适生活,携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工作,体现了党的干部“四海为家”的宽阔胸襟和高风亮节。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家随人走”变成了“安土重迁”,“一纸调令”下达后,我们的一些干部迅即来到基层新的岗位,可妻儿老小仍留在城里或发达地区。他们中确有人抛家不顾,虽家居远方、多有不便,…  相似文献   

14.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黄士芳近代中国是一个嬗变激烈的过渡性社会。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紧锁多年的封建主义大门,中国始从迷顿状态中走出中世纪,继而踏上蹒跚的近代化道路。综观晚清的最后几十年的统...  相似文献   

15.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和《乡村爱情》等当代电视“乡村剧”,通过影像故事参与了“现代化叙事”,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乡村剧“现代化”叙事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冶有 《社会福利》2003,(11):50-53
在大连,侯玉玺可是个新闻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解读党的救助政策,向社会各界介绍救助管理站工作的特殊性,更因为他用满腔的爱心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了“维权”屏障的事迹,得到了市民的称赞和政府的认同。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连线节目中,作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大连市救  相似文献   

17.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用“内卷化”的概念分析流动儿童价值观的建构问题,文章通过四个案别的比较得出,流动儿童关系“内卷化”对其价值观的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建议提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其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势”是中国语境之中非常特殊的概念,然而它却是中国人看世界与想问题的基本方式。从政治到伦理、从时间到空间都与“势”有着关联。将“势”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工作是为了厚实宏观议题的洞察力,以促进宏观层面的改变,因为“势”暗示了“顺势而为”的可能性,这要求社会工作去争取“时势权力”。  相似文献   

20.
苏鹏 《社会工作》2008,(21):19-23
在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工作民间化运作的重要性,而政府如何主导,民间机构如何运作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与评估。因此,政府服务购买下的“机构评估”也就成了我们必须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